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的那一球,是唯一让人感觉到“进化”的。可是这种不能掌控的情形没法纳入配球体系之中。
“面对左打者的话,这种球我会配的慎重一些。”
李元让用手套遮住嘴对矢部小声说道。
返回本垒板后方。比赛继续进行。
这次李元让打算只用直球和曲球来对付眼前这位打者。
荒井似乎还心有余悸,现在站的位置更加靠后。
“原来是个胆小的家伙啊。”
李元让心里这么想着,顺手配了一颗外角直球。站位过于靠后的荒井挥棒击球打的十分勉强。
一垒手正面的滚地球,封杀出局。
第二棒的松木是个右打者。
右投手投出的滑球,对右打者来说是往外角变化的球种。
因为不用担心形成危险的触身球。这一次李元让在配球当中增加了滑球的比例。目的是进行测试。
五颗球里有三颗都是滑球。
最后虽然也是靠着逃出好球区的滑球偏到对手的空振三振。但是没有一球能有刚才的那种威力。
“这场比赛里还是不能指望滑球啊。”
李元让心里这么想着,与此同时对手的第三位打者也在这时登场。
克明馆高校的第三棒是投手广桥。
看台上一片沸腾。
虽然是右投手,不过广桥站上的是左打的打击区。
这种右投左打的选手在职棒领域相当常见。但在青少年比赛当中这意味着另一件事。
既然不是天生左利,这些右投左打的打者显然都是后天训练而成。
会去为了离一垒垒包更近半步而刻意变为左打,仅仅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些打者的企图心。
这是只有从小认真规划自己棒球生涯的人才会去做的事。
直到现在,广桥也还没决定自己未来的棒球生涯是以打击还是投球为主。
作为队内打击实力最全面的选手,被排在第三棒而不是第四棒,纯粹是为了每场比赛多捞到几次打击的机会。(。。)
第163章 未尽全力()
站上打击区的广桥把打击头盔的帽檐压的更低,阳光下的阴影挡住了他的大半张脸。
“这么戴头盔会看不见来球吧。”
李元让半开玩笑的说道。
“我只是想增加防护面积。”
广桥当然需要防护。不过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防护。
无论是打击还是投球时广桥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如果不让帽檐的阴影遮住自己的上半张脸就没有安全感。
事实上最不适应突然多起来的女性观众的就是他自己。
这种情况下,他把帽檐当成了保护自己的工具。
而在广桥这种类型的打者面前,矢部明男算不得太有压制力的投手。
李元让也明白这一点。
这个打席的对决,目标是不让对手打出长打。既然如此,外角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李元让在第一球配了外角低的滑球。
对方是左打者,李元让对滑球的使用必须更谨慎。
把球配在外角,减少了投出触身球的可能性。不过与之相反的,一旦矢部控球不稳,棒球钻进好球区红心被击中的可能性也变高。
为了应对这种可能,李元让手套的位置摆的比平时更为靠外。
矢部没能投出期待中的犀利滑球。
这颗球基本还是他平时的水准。变化量也是普通。
棒球在距离好球区只有不到半颗球的位置进垒。
这是一颗坏球。打者不为所动。
李元让悄悄叹了一口气。
因为捕手面罩的存在,无论是打者还是投手都没能察觉李元让这微妙的失望。
“投的好!”
把球丢给矢部的同时,李元让继续鼓励自己的这位搭档。
矢部的变化球投成刚才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事。
寄予太多的期待才是不够现实。
第二球是内角高。球种是快速直球。
虽说是快速,但兼顾控球的前提下,矢部的球速最多也就是一百二十七八公里的水平而已。
抑制对方的长打理应压低球路。
不过刚才李元让已经浪费了一颗外角的球数。
如果继续在低位配球,对方的视力很容易就能适应。
而相对于其他位置。内角高球因为距离打者视线最近。虽然说一旦被击中容易被打出长打。
可是从这里进攻,留给打者的反应时间也最短。
矢部的球速不快。如果为了后面的配球在高低和缓急上争取筹码的话。趁现在来一颗内角高的直球恐怕是比较好的选择。
棒球被投出。
这球不知是矢部的超水平发挥还是纯粹的运气好。几乎直接飞进了李元让手套所摆的位置。
前任队长福岛引退以后,李元让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轻松的接到投手的投球了。
刚才这球手套摆的位置正是好球区的死角。
打者广桥其实挥了棒。只不过没有打中。
球数变成了一好一坏。
速球之后是变化球。
内角低的曲球被扫出一垒界外。
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一坏球落后,到现在的两好一坏。球数又变成了对防守方有利的局面。
而对捕手的配球来说,这等于手中多了一些筹码。
李元让现在有两个坏球的球数可以拿来诱骗打者。
这种情况下……
“再来一颗滑球。”
李元让打出了这样的暗号。而手套和上次的滑球一样,依旧是摆在外角。
矢部点了下头。球随后投来。
“就是这种球!”
球一出手,李元让心里先是一喜,但紧接着又是一惊。
矢部投出的这一球压的不够低。
虽然偶然的投出了变化幅度超大的加强版滑球。
不够也正因为这种变化幅度,原本应该是从外角边缘钻进好球区的这一球最终来到了好球区正中红心。
打者广桥被这突如其来的一球打乱了节奏。
这他压根没做好打击这种甜球的准备。况且位置虽甜,可进垒角度刁钻。
匆忙挥棒,球被打向三游间方向,在江户川区球场内野的沙土地上弹了两下,然后变成强劲的滚地球。
广桥从左打者的打击区起跑。按道理来说他打出的这球速度足以贯穿内野防线。
但今天没有作为先发投手登板的德田球儿镇守游击大关。
他向自己的右手边侧身飞扑。左手反手接到了棒球。
广桥迈着他修长的双腿急速向一垒前进。
德田站起来传球肯定来不及。
手套传球?
不,他身边的三垒手川崎在传球方面并不是那么靠得住。
德田的选择是坐在地上直接传球。
在投手丘上有着超过一百四十公里球速的德田球儿,传球的力道自然也不一般。
不过这一球因为是坐着传出,弹道过于贴地。
三垒侧休息区的八木监督从他的方向无法看清场上局面。
他看到广桥踩过垒包的动作,也听到了棒球传进手套时的声响。
“out!”
这是裁判的判罚。
八木监督站起身来。
他看到一垒手正冈还保持着接球瞬间的姿势。他的双腿几乎噼成了一字马。
“好啦,可以起来了。”
李元让和矢部走到一垒这边,对迟迟没有起身的正冈说道。
已经是三出局,现在是攻守交换时间。
“谁来拉我一把……”
“起不来吗?”
“要不然我干嘛这么呆着!”
虽然说这种接近一字马的接球方式在一垒守备上并不罕见。不过对正冈来说他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从来没这么练习过。
刚才是一时情急才做出了这样的动作。
“腿没事吧?”
矢部和李元让两人把正冈扶了起来。而对于队长矢部来说,他现在关心的是刚才这个有些危险的动作是否伤到了肌肉或者韧带。
“应该……没问题吧。”
正冈原地活动了下腿脚,确认了刚才这次守备当中自己没有受伤。
“我其实都已经做好了让对手上垒的准备了。”
矢部这么想的原因很简单。
德田的奋力扑救和正冈的高难度接球动作都是计划外的产物。
如果是正常发挥,刚才这一球广桥应该能上垒。
“不过广桥也没全力去跑。”
李元让从捕手的位置上看的清楚,广桥跑垒时并没有拼尽全力。
踩上一垒垒包之后并没有费力就停住了脚步。
如果全力奔跑的话,踩过一垒后惯性应该没那么容易减退才对。
“大概是担心再受伤吧。”
矢部说道。(。。)
第164章 是决胜球()
因为上一局的盗垒失败。二局上半和平学园的进攻还是从李元让开始。
这是他今天第一次正式与对手投手广桥交手。
东京算是全日本最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和网络化普及程度也最高。
秋大会的比赛从几年前开始就有网络媒体进行全程转播。
克明馆前面的几场小组预选,广桥都投满全场。
根据赛前的资料判断,李元让觉得自己的这位对手在东京地区实力能排在中等偏上。或者还更高一些。
这方面的判断不是从球速之类的可以量化的要素上来衡量。而是从投球的投球内容来看。
超过一百四十公里的快速直球,配合速差极大的慢速曲球。
对一般的打者来说,单靠缓急搭配就足以破坏打击节奏。
但李元让是不吃这一套的。
广桥的一颗外角曲球被李元让轻松识破放了过去。
接下来直攻内角的速球,尽管投进了李元让相对薄弱的内角高位。也被打成极具威胁的界外球。
比起这种速差,李元让更担心打不好对手的指叉球。
广桥的指叉球其实是缩写为sff的“splitfingerfastball”。
在变化球的分类当中,指叉球属于“不转”的那一种。
典型的指叉球每秒只会转动十圈左右。由此造成了棒球在本垒板前的失速和大幅度下坠。
而sff比指叉球球速和转速都更快。
正因为如此,sff无论是速度还是轨迹,在运行的大部分过程中都更接近直球。
这种和直球的“相似”才是攻略sff的难点。
而对于高校赛场上的打者来说,对付sff还有一个劣势,就是“罕见”。
指叉球系的变化球曾经是日本最流行的球种之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几位登陆大联盟的日本投手大都把指叉球作为自己的决胜球种。
当时指叉球系的变化球曾经是日本最流行的球种之一。
但近些年来一些观点认为在青少年阶段练习指叉球会增加手腕的负担,很多青少年投手在练习下坠系变化球时,首选项变成了发力方式更为自然的变速球。
剩下的练习指叉球的投手,也会优先以下坠幅度更大的本格派指叉球为目标。
会练习sff的选手大多数是想要练指叉球,但是手指长度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练习这种夹球不需要夹的太深的球种。
李元让此前见识过的投手里会投sff的根本就没有几个。而把sff当做自己的决胜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