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们即使炮击敌方的防线依然效果不大不是吗,而且采用这种炮击并不代表我们不进行火力准备了,只不过改变那种连着炮击2…3天后都没什么效果的炮击而已。
将敌方防御前沿定为第一道覆盖区域,其余主要地区依据敌方防御阵地的编成相互间隔。在主要地区之间,根据防御阵地的编成、地形条件和冲击军队的前进的速度,划分中间地区。在每道射击地区上划定炮兵营射击地段,具体的地段划分要根据我们投入的火炮的威力来进行。
进行弹幕遮断时,从第一道主要地区逐次向所有中间地区转移火力,然后再向第二道主要地区转移火力,其余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的弹药充足,甚至可以采用两层弹幕遮断。第一组对第一道主要地区进行遮断,第二组对第二道主要地区进行遮断。第一组炮兵转移火力与进行一层徐进弹幕射击时相同。在第一组炮兵向邻近中间地区或第二组炮兵射击过的主要地区转移火力的同时,第二组炮兵向下一道主要地区转移火力。在徐进弹幕射击的整个纵深内,都应遵循这样的火力转移方式。
单层遮断炮击能够为部队提供一定的防御率和防御宽度,而双层遮断炮击在前一层遮断为己方进攻步兵提供掩护的同时,由后一层弹幕主要杀伤避开第一层弹幕,进入防御阵地的敌方步兵。
因为如果在我们的炮击下不露头,我们的步兵就能轻松冲进敌人的堑壕,我相信在近距离战斗中帝国陆军不会令人失望的,而他们如果为了阻止我们的进攻而冒出脑袋,那么我们的第二层遮断炮击就能够起到一定的杀伤效果了。”
如此新颖的炮击方式对于没有真正在战场吃够苦头之前的德国陆军军官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施利芬立刻就问道:“这么做十分有可能造成误伤,炮弹也十分有可能落到我们自己人的头上。”
“所以这是需要进行演练,并且改变炮击区域的指令也是需要由进攻中的步兵来下达的,对每一个炮击区域都能做到准确打击,以及和进攻中的步兵的完美联协才是这种战术的精髓。”
“更重要的是,按照以前的老套路,对一个地区进行长达几天,甚至几周的炮击,不仅我们的弹药消耗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这等于在告诉对面:‘我们要从这里进攻了,你们赶快派援兵吧!’然后他们会在这个被我们砸烂的阵地后面修一道新防线,然后我们就不得不重复之前所做的一切。
这将会时一场噩梦般的消耗战,同时也会成为填塞我们的士兵的血肉的绞肉机。所以如果当我们的炮击的第一个目标:如何消灭在坚固掩体内的敌人无法达成的时候,换个思路,想想如何能够有效的为进攻中的步兵提供支援,减少在进攻途中所受到的损失。”约亨强调着。
虽然实际效果不得而知,但是听上去似乎很有吸引力。直接反对会让皇储殿下下不来台,直接同意那就更不负责任了,谨慎的施利芬决定接受约亨的意见:“殿下的想法很有启发性,总参谋部会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的,如果的确有效,陆军将会采纳这种战术的。”
“另外关于步兵的冲锋阵型我也觉得问题很多,2年前英国人用4挺马克沁机枪在非洲的土地上干掉了3000人,这比我们在智利干的还要漂亮。我认为在严密的防守和密集的火力面前,密集冲锋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了
为了适应新的战争环境,我们需要新的步兵进攻战术,新的适应现在陆军火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更有效的进攻战术,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约亨说到。(未完待续。)
第160章 步兵突击()
“殿下,您是在指责陆军的战术落后了吗?”如果前面的建议还能让施利芬眼前一亮的话,现在约亨说德国陆军的战术不适应现在的战争形势了让施利芬有些不高兴了。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自从普法战争以来我们享受着和平,这导致了我们的战术无法在实战中暴露出其余武器装备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战术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虽然陆军军事理论各国都是一样的毫无进展,但是难道我们非要等一场战争到来后才进行我们的军事理论的进步吗?”约亨毫不退缩的的和帝国陆军的总参谋长对视。
周围的其他陆军军官见到皇储和总参谋长发生了争执,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好在施利芬是清楚的认识到陆军的确存在着战术和装备脱节的问题的,只不过被皇储这么直接点出来实在有些尴尬。
“您是对的,殿下,的确,弹仓栓动步枪、机枪的出现让步兵的火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火炮射程的增加让炮兵更多的采用了有利于提高火炮生存能力的间瞄射击的方式。而我们的步兵进攻战术却并不比普法战争时期高明多少。”施利芬缓和了口气,承认了陆军的问题。
约亨自然也立刻缓和口气和施利芬说到:“这并不总参谋长阁下您一个人的问题,其实现在整个欧洲都存在着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等到战争来临,在战场上吃了苦头才进行陆军战术的改良不是吗?”
“您是对的,殿下,现在这种程度的演习的确不太能体现我们在实战中所面临的问题了,也许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演习。”施利芬说到。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进行无底案演习。”“无底案?那是什么?”对于自己从没听过的说法,施利芬认为这又是皇储殿下的新点子了。
“无底案就是没有事先规定好的方案,就像我们这次的演习,双方的部队都事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在既定方案下进行着事先已经预定好的工作。这没有战争的突然性、突发性,所以我们需要无底案演习。
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支假想敌部队,用最先进的装备,最先进的战术来组建他们。然后我们可以随机的抽调全国的任何一支部队,在任何时间加入进演习,然后假想敌部队可以用任何方式来进攻或者防御,而参演部队就要靠自己的能力灵活应变。这一切没有计划,没有剧本。没有排练,一切都是未知的,突发的。
为了加大难度,甚至在演习中我们可以随机的增加突发状况,不断改变双方面临的态势,从而增加演习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大量暴露我们的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就会更好。”
对于这个建议施利芬就不像对待弹幕徐进的炮兵改革那样谨慎了。因为这个方案无疑是能极大的提高军队的应变能力的:“这的确是比按照演习导演部定好的剧本那样来演练更能帮助军队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以后完全可以在演习中抽查全国的所有满员、常备师在面临突发情况时的调动、行军、参战等一系列表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知他们先进入演习区域然后在开始演习。”施利芬也是能够举一反三的人。
“不仅如此,其实陆军完全可以把假想敌部队组建的更强大一些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装备、最新战术,不计成本,全部给他们,如果打不过他们,总参谋部不就可以喊着‘我们未来的敌人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的陆军根本打不赢,我们要更多的经费来提升战斗力’了吗?”约亨坏笑着说到。
这种建立一个有着天顶星科技。根本打不赢的假想敌部队骗经费的手法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之间非常常见。美国人经常干着让红方被蓝方打得屁滚尿流然后喊着苏联人都是怪物吗跑到国会去要钱的破事,德国人现在也可以学习一下人家的先进经验嘛。
看着约亨的坏笑,施利芬也心领神会的一本正经的说到:“将敌人的情况想象的更强大,更优秀。这样对我们来说才能准备得更充分。我们只不过是将敌人的情况考虑较为周密而已,并非是故意夸大敌人的实力。”
不愧是总参谋长,一脸正气的说着不要脸的话。
“还有,总参谋长阁下,密集的队形在现在火力密度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机枪一扫一大片,炮弹一发就是一整块的情况。因此我认为,新的步兵进攻战术应该拉开士兵们之间的间距,用较松散的队形进行进攻。这样在进攻中我们面对敌方火力出现的伤亡也会比较小。”
“您的意思是使用散兵线进攻?可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出现因为部队的进攻宽度过大,导致军官无法有效的控制部队啊。”施利芬提出的就是散兵线战术必然遇到的问题。
其实早在拿破仑时代,步兵进攻阵型就有着从纵队…疏开队形进化为散兵群队形的发展趋势,然而欧洲各国却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也因此让集群冲锋队形在欧洲盛行了四十多年,直到一战的现实将耳刮子狠狠的扇在所有人的脸上。
其实德国人早在1902年就进行过散兵进攻战术的演练,一个编制为80人的排散开的宽度达到300米,一个960人的营宽度则达到3000米,这让在靠口令指挥部队的时代给部队协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因此德国人没有将这一理念坚持下去。
“如果是一般的部队的确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这支部队是精锐部队,部队内部有着数量较大的老兵和士官,那么军官在进攻前将作战目标详细分派给士官,而以士官为中心的每个战斗小队则在士官的指挥下进行进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指挥困难的问题。”约亨说到。
“您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的进攻部队的编制过于臃肿导致的这种指挥困难?”施利芬问到。
“是的,一个连有240人,但是军官只有5个,在这种情况下将进攻正面宽度拉宽当然会存在指挥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将部队更加细分一些,比如每4个人为一个战斗小队,每个小队里有一个士官,每个小队中的士兵相互掩护,交替开火。
一个连展开后有60个相互掩护的进攻箭头,那么在这些部队训练有素,配合良好的情况下,指挥问题就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而当这些士兵突入敌方堑壕后,就能够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而后续部队就可以从这个口子内涌入,然后扩大破口,让更多的部队涌入,然后继续插入敌方纵深。”
其实这就是一战中德国人著名的步兵突击群战术,而著名胡蒂尔战术或者叫做渗透战术的基础步兵进攻战术就是步兵突击群战术。可以说,如果没有步兵突击群战术,也就没有了渗透战术,而执行步兵突击群战术的精锐突击步兵单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暴风突击队。
德国人在1915年3月在第8军组建了一支实验性部队,由指挥官卡尔逊少校指挥,也被称为卡尔逊突击队。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抛弃步兵密集冲锋战术,组建专门用于突破堑壕的散兵进攻部队。
不过由于卡尔逊本人对新战术的理解较为缺乏,8月份新的指挥官威利?马丁?恩斯特?罗赫上尉上任。在他的手中,步兵突击群战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步兵突击群战术在完成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是在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场上,突击队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突破了法军防线,如果不是总参谋长法金汉下令部队巩固阵地,否则法军防线很有可能被后续跟进的德军撕开一个口子。
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