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话是这么说。真的随随便便挑一个对手就打上门去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英国的“绅士们”还没疯狂到这个地步。
一个怎样的对手才是适合英国的对手?首先这必须是个能拿得上台面的工业国,欺负太弱的国家可起不到振奋国民,彰显国力的效果。
不过一个太过难搞的对手到时候有可能会弄巧成拙,让大英帝国再次陷入像布尔战争这样的泥沼之中难以脱身。
很显然,现在整个欧洲的决策者们都没有想到和一个工业化国家进行全面战争会发生怎样的恶果。
也许选一个敌人在政治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量,但是如果从军事上那么挑选出最好对付的显然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而且英国的国策一直以来都是在对强国采取一定的姑息妥协,不与对英国造成最大威胁的潜在敌人直接对抗,如果可以那么哪怕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此一来只要挑出那些威胁不那么大的国家就可以作为英国最好的靶子了。
“我们可不能在陷入向布尔战争那样的窘境中去了,虽然目前看来俄国人在远东的行为是帝国最需要提防的。但是远东我们只需要支持日本人去和俄国人对抗就行了,帝国绝对不能再次陷入和俄国人的直接战争中去。”兰斯多恩侯爵说到。
“俄国人的战争潜力很大,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巨大,而且环境恶劣,和俄国人直接发生冲突,一旦规模难以控制,到时候很可能就会变成当年拿破仑所面临的情况呢。”张伯伦也附和到。
“而且和俄国人为敌意味着从波斯到阿富汗,从印度到清国西藏再到清国东北的全面对抗,这种对抗会让帝国精疲力尽的,所以支持日本已经是帝国所能做的极限了。”塞尔伯恩也同意这一点。
“如果与法国为敌。那么意味着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从非洲到远东的全面对抗,也应该避免。”兰斯多恩侯爵接口到,作为历史上缔结了英法俄三国协约的优秀外交官。他看的出法国人和俄国人能给大英帝国带来多大的麻烦。
“法国和俄国都不行,难道我们再去找大洋对岸的那些乡巴佬的麻烦?”张伯伦开玩笑到。
“美国人已经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占据了古巴,夏威夷和萨摩亚,美国海军现在已经是世界第5了,而且他们在大西洋西岸有着巨大优势。跨过大洋和一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为敌也不是明智之举。”塞尔伯恩反驳到。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现在大英帝国谁都惹不起吗?”张伯伦笑着说到。
不过话音刚落,4个人立刻都陷入了沉默,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一个有些可怕的答案,但是他们却一时间不敢说出来。
这个答案就是德国,德国能对英国产生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海方向,想从海峡方向威胁英国即必须占领法国到比利时、荷兰的一部分,这在英国人眼中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德国缺乏殖民地,非洲的三块殖民地互不相连,面积也不算大,远东的菲律宾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在马六甲海峡在英国控制的情况下威胁也不大。
而德国本身又缺乏战略纵深,因此但从对抗角度上来看对英国不够 “危险”和“难缠”,德国又与法过有着巨大矛盾,那么这样一个不是那么“重要”的国家是可以拿来牺牲的,而牺牲德国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和有着最大威胁的潜在敌人的直接对抗,甚至获得强大对手的友谊,对英国来说是有利的。
更何况英德之间也不是那么一团和气,德国的迅猛发展让自身对技术革新反应迟钝的英国受到巨大冲击,原本英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利润迅速减少。
以钢铁工业为例,1896年德国就取代了英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的钢铁制品出口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30%,加上上更胜一筹,克虏伯装甲甚至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的标准装甲钢。
而这一切导致大量形不成规模化的传统英国企业倒闭,英国国内无法为铁路工业、机器制造、电器工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因此英国不得不依靠对外投资和出口工业品,但是反过来这就使得其在一切开放市场上又受到德国的排挤。
重工业遭到了德国人的排挤,英国产业结构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型制造业的利润微薄和工资价格上升导致在经济中所占的突出地位开始下降,而轻工业、航运业、金融业却因为有着广阔的殖民地市场而导致所占比重快速上升。
产业空心化在英国不断增加的利润率的掩护下已经盘旋在英国的上空,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英国人对德国工业“抢占”英国传统市场产生了不安和愤怒的情绪。
所以实际上英国在1870年以后的历次经济危机就总是喜欢拿德国来挡枪,英国国会中的党棍门不是指责英国外交部使用巴伐利亚制造的铅笔,就是指责进口德国罪犯生产的廉价刷子。
总之,无论对错,都是德国夺走了英国的劳苦大众的就业机会才导致了英国的经济困局。这种指责倒是和后世某超级大国对另一个亚洲大国的指责颇为相似,因此想要挑动国内反德情绪并非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英德刚刚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现在就立刻把矛头指向德国是否是个合适的时机?而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婿,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和之前来参加女王葬礼的德国皇储在英国公众眼中形象颇佳,而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都是让4个人不敢直接开口要把德国作为大英帝国的新靶子的原因,至于别人指责英国背信弃义,破坏两国关系?国与国之间没有好恶,唯有利益。英国人卖队友的事做的还少吗?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虽然这个话题最终没有继续下去,不过作为英国内阁的核心,这场交谈引导他们所想到的,会成为他们下一步影响英国国策的一个源头。(未完待续。)
第237章 泼脏水()
“英国人这是被逼疯了吗?口不择言,居然把脏水往我们头上扣!我们要向英国政府发出最严厉的抗议!”一大清早约亨就听到了外交大臣比洛气急败坏的声音。
1900年末的那场风寒严重的伤害了腓特烈三世的身体,皇帝陛下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经常断断续续的发生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而这些小病却一时半会难以治愈,导致进入1901年以后腓特烈三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养病的状态,而约亨则做起了腓特烈三世以前做过的事情,皇储监国。
“怎么了,伯恩哈德?英国人这次又乱说什么了?这段时间他们为了给非洲的集中营辩护可是各种神奇的言论都出来,这次难道是说我们在非洲的所作所为?还是说我们在菲律宾干的事情?我们在菲律宾的‘那个’应该是机密吧?”约亨有些幸灾乐祸的说到。
自从布尔人集中营被曝光之后,英国人就不得不面临整个西方世界的强烈谴责,为了给自己辩护英国人的媒体更是花样百出的找借口,比如拿布尔人游击队袭击英军小分队后杀人辱尸的暴行来给自己的报复行为做解释,又或者宣称英国在非洲的行为被其他国家故意夸大,实际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糟糕等等等等。
而一些没底限的小报也会拿其他国家做过的差不多的事情来进行报道博人眼球,比如美国人对印第安人做的那些事,法国人在西非做的那些事。
所以对于英国媒体的口无遮拦约亨也是又好气又好笑,简直就像疯狗一样的乱咬,德国会躺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德国结束在菲律宾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不过就是1901年初的事情。
不过约亨显然把事情给想简单了,比洛生气的原因显然不是一些乱说话的小报闹出来的,而一旁的首相马沙尔也同样是满脸铁青。
“殿下,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今天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讲的时候提到了布尔战争,演讲的核心内容是为英国人对布尔人所做的那些令人发指的暴行进行辩护。”比洛压抑着怒气说到。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现在英国政府的这些官员们上哪去都要给政府的行为辩护一番,能把比洛气成这样显然这位殖民大臣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所以约亨没有开口,等比洛继续说下去。
“张伯伦在辩护中为了让英国军队的行为显得正当化。造谣成1870年普法战争中我们在法国的土地上对法国平民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比英国人对布尔人做的严重的多!他是在侮辱和谩骂整个德意志!”比洛越说越生气,说到后声调都有些变了。
而一旁的首相马沙尔则声音低沉的说到:“张伯伦的发言不仅仅是对帝国的不负责任的攻击,同样有可能在我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巨大的破坏!这30年来帝国一直在试图淡化普法战争在对德法关系上的印记,但是现在张伯伦这么做是故意在给帝国制造矛盾!”
约亨这下也笑不出来了,那些无节操小报可以不去管。但是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大臣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污蔑那么就不能坐视不理了。
“我们需要回击,帝国的声誉不能遭到这样的抹黑!”还未等约亨发话,比洛就立刻建议到。
“如果我们回击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变成两国之间无休止的骂战,而骂战升级英国人就能引导民众的情绪,这样指向英国政府的矛头就会对准我们,然后英国人转移视线的目的就达到了。”约亨摇了摇头否定了比洛的建议。
“殿下!那难道德意志就要忍受这种污蔑和屈辱?帝国的军队就要忍受这种污蔑和屈辱?如果我们不作出反应,帝国会被认为是软弱可欺,而殿下也会被人质疑您的决断!”比洛继续大声抗辩到。
“伯恩哈德,注意你的态度!你逾越了!”一旁的马沙尔开口制止到。
“抱歉。殿下,首相阁下,我失态了。”被马沙尔喝断比洛立刻致歉。
约亨摆了摆手表示并不在意,但是也没有开口,紧锁着眉头显出他十分的苦恼,在这种情况下,马沙尔和比洛都没有说话,房间里一时间陷入寂静。
约亨明白,比洛说的并没有错,帝国什么都不做的确会极大的打击在国际上的威信。而政府也会因为软弱而被攻击,自己这个皇储估计也会遭到非难。
而这些倒也算了,如果真的能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忍一时之辱也就算了。但是德国的态度有可能会让英国人得寸进尺,最后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然后局势也可能不会有任何好转。
但是如果一旦骂战展开,约亨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原本以为英德之间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赫尔戈兰岛直接送回,3B铁路修建许可也被批准,应该是英德关系正好的时候,原本历史上张伯伦的这番话应该是1901年10月25日在爱丁堡发表演说时讲的。
现在都已经进入1902年了,自己还以为不会发生了,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扇动的翅膀还是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但是如果放任自流,那么结果就是英国人的反德情绪被挑起,双方敌视加剧,最终演变成英德关系破裂的前奏。
如果帝国政府不加以控制,那么很快就会演变成两国报纸的激烈骂战,然后政府中任何一位人说出来的话被认为是伤害了英国人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