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燃,一场婚外情呼啦啦上演。
也有时候,看到某处情节,会让我觉得导演不那么会讲故事。比如高中毕业前夕女主角耳语好朋友她喜欢的男孩是谁时,看到导演做的消声处理,咵啦我额前三根黑线,林导这举动应该是在跟观众玩捉迷藏呢对吧,可有必要吗?女主角喜欢谁,之前跟观众交代的不是挺明白的吗。再比如,婚礼上正基吻着,林导开始了煽情地回放男女主角曾经相处时的几乎所有画面,唉,又不是那种片长超过二十集的电视剧,观众应该还没那么快忘了剧情呢吧,反正我是不耐烦地耐着性子陪导演一起回顾的。
看电影的后半段时,我一直在纳闷,女主你那么喜欢男主,为什么不跟男主点透这事,男主你那么放不下女主,为什么那么轻易就撒手。后来我悟出来了!女主吧,其实没那么喜欢男主,男主吧,其实一直在意淫,当然是林木在帮着男主YY。总之,这就是一个有点儿自恋的男人意淫一个自己得不到的漂亮女孩的的故事,并且试图为他俩为什么没走到一起编造出一些很纯情的理由,来遮掩这个男人得不到那女孩的真正原因:人家女孩不怎么喜欢他。或者说,至少是更喜欢她的才华横溢的新郎官多一些。我为什么肯定新郎官是个才华横溢的新郎官呢,因为新郎官长得不但丑还没气质,通常人们认为美女嫁给丑男人不是为财就是为才,在男主和林木的心里,女主显然不是那种为财卖婚姻的俗女。
电影最后,让我有点肉麻,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当起了作家,将要谱写他那段似是而非的感情,其他几个西装革履装大人的小男生边抡棍子打球边一脸曾经沧海的表情,口气半**半蛋定地跟男主说:“有没有想过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能不能把我写的帅一点”“能不能不要写我打手枪”……
当然,在原剧中室友一部分很垃圾的剧情,但是都在林木修改之后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
出现的都是林木认为完美的,可以出现的东西,而已经做到这个样子了还会有人喷的话,那林木也没办法了。
林木在电脑前,坐了半个来小时,专门在其中挑选了两篇获得支持率最高的高星影评和低星影评看了一遍。
也不是林木怎么地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拍的不好啊什么的。
什么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拍出了林木心中想说的就可以了,毕竟,在林木的脑子里面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
为什么会第一部拍这种带文艺的东西,只是想纪念一下自己的青春吧。
不然的话如果林木想要赚钱的话,第一部拍疯狂的石头不是更好吗?
300我、投资换来4000w票房,这不是大赚吗?
再或者拍摄《灵动丶鬼影实录》怎么样,成本只需要一个星期,一部DV,然后随便两个人一间老屋子。
成本总的不会超过10w块,但是至少能拿到超过5000w的票房。
请记得,这不是软妹币,而是美金!
而且这还是最低的。
说了这么多,总的就是一句话,林木第一部还是没有经验,有人说好有人说坏。
如果第一部拍摄的是纯粹的商业片那就口碑票房全站满了。
当然,也不会有认识范爷的机会了。
第八十一章 所谓‘共鸣’()
由林木自编自导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即将于1月6日在内地公映,昨日(1月4日),该片在上海举办大型媒体见面会,监制柴智屏携主演柯震东、陈妍希盛装亮相。在当天的活动上,柯震东、陈妍希大谈拍摄时的趣闻轶事,柴智屏更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内地表现寄予厚望,“好电影应该有好的票房,更需要好的观众来支持。”
……
时间仅仅过去一天,各种报纸上面也开始大肆吹捧林木了。
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第一天的人气各种爆棚了。
在影院,你可以在各种地方看到那些年的海报,在柜台,你可以看到一群人在哪里排队买电影票、
在里面,原本可能会没有纪律的观众会安安静静的看完这部片子,然后捡起已经丢了的投票的那张单子,填上自己喜欢的数字,交到那个箱子里面。
如果真的有没有找到的还会去再问影院的人要一张,写好之后再投到箱子里面。
而这种现象只是媒体关注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是那些年的票房!
仅仅一天的时间,收获了700w的票房在全国各地。
同一时间无可匹敌,正在以一种黑马的姿态统治这个暑期档。
而不仅仅是这些,网上的泛滥才刚刚开始,但是一个词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共鸣!
这个词来自于这篇影评。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不那么相信真爱了,有时候觉得一个人也挺好,久而久之开始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很享受单身的自由。突然有一天《非诚勿扰》就火了,后来相亲也火了,这把火就这么一直烧了很多大龄单身男女身边。直到每每和老爸老妈通电话的时候被逼问有没有喜欢的对象,什么时候接受单身生活,我才开始重新思考很多人所谓的爱情。
我从来没有去参加什么相亲,我也不需要,但我却见识到了身边的朋友的神奇变化,我开始觉得胡思乱想。
如果人是一种动物,估计没人反驳我,顶多有人纠正加上高级,有思想之类的修饰语。但人确实是种动物,也有动物性。动物到了一定的时期会发情,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性成熟以后也会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发情”,对异性产生好感。当然人是理性,不会随意乱来。
随着你的年龄越来越大,如果哪天女孩超过26岁,男孩超过28岁,你就是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可能不是来自你内心,而是来自外界。当你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出双入对了;当你的父母总在电话里催你,你的亲戚朋友逢年过节都会逼问你,你的领导同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你,你就会感觉到一种无名的压力和紧迫感。
首先你会开始审视自己,包括自身的条件。自己的学历、文凭、长相、工作、收入和家庭状况,甚至自己的兴趣爱好、性取向、审美和个人品味。当你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就会去找自己任何还不错的异性,比如说去相亲。
大龄异性同样会如此,彼此甚至都会降低自己的要求,当年遇到一个和自己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看得上眼的,彼此就会想给对方一个机会。看得上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和一个男人去找鸡,觉得这个价钱合适还能干,是一个意思。
当两个人尝试在一起了,就会努力试着适应对方的脾性,努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努力去包容对方的小缺点,内心不断的自我麻痹,给自己也给对方一次机会。时间久了,当你渐渐习惯了那个人,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领导,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知道你们在一起了你们是一对了,你们也就真的成了一对了!
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去习惯了一个人,即使最后发现那个人完全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样子,但是还能凑合,那个人还有自己的小优点,你就会自欺欺人的去包容一切。毕竟习惯一个人不容易,要耗掉那么多的青春和时间,如果戒掉这次的习惯,去重新习惯另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冒险?为什么不凑合着过呢。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爱情,现代男女的都市爱情。
长大了,现实变得残酷了,于是很多人开始需要回忆,如果可以的话,活在美好的回忆里更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是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们不知道林木有多爱沈家宜,但那么多年整天告诉自己喜欢一个女孩,这种喜欢早就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看的也不是一部青春片,而是一段可以找到共鸣,可以代入故事供自己麻痹现实残酷的机会,或者说弥补自己曾经过于平淡的青春。虽然很多人的青春不像电影中那么闹腾那么欢乐,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些许共鸣。我们看到已经不是曾经一起追的女孩,而是那个纯纯的自己。原来自己还有那么纯那么傻那么可爱的时候,只是那个自己早就不是如今的自己了。你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变成如今的样子,总之是你变了,青春再也回不过了。
真希望有平时时空或者穿越,我可以不再是如今的我,你也可以不再是如今的你,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不再是如今的我们。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次的机会,去弥补如今的那些遗憾。可惜现实永远是现实,现实里有的,只是青春里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PS:这电影,有人说看的是怀旧,看的或多或少是自己的青春。其实这些文字不是什么影评,只是我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说就是所谓的共鸣吧,就这么轻易被打动了。我喜欢你,我更喜欢曾经喜欢你的我自己。可惜我的青春没那么美,寄托给电影吧。
真ps:感谢酒鬼爱喝酒的更新票,评价票,然后还有好多打赏,以及青衣的打赏。
玩个游戏,加群猜女主怎么样?
第八十二章 现象级()
其实这篇影评传的并不广,主要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传播。
但是他的受众却是不一般的。
看到这篇影评的人都是报社的人,看到了共鸣脑子里面就马上会想到另外一个词语。
现象!
现象是什么?
“现象”这个词在其源语里有“天才”这样的引申意,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引申为能力超凡的人,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口碑相传,说得夸张一些就是万人空巷。
“现象级”的称号最初出现在巴西足球天王罗纳尔多登陆亚平宁之后,意大利的球迷赠给他的称号。
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我们把球技非常高超的球员称作“现象级”。
某个球员不断地有神奇的表现,然后看的人都觉得习惯了他有那种状态。但是对别的球员来说,做到这种程度非常难,如果别人做到了,就成其为XXX现象。所以称本人是个“现象”。
‘注:这里的叉叉叉是人名,并不是屏/蔽字。’
如果出道到退休一直都算现象级,那就是—传奇‘‘‘比如:罗纳尔多
罗纳尔多后现象级这个词汇的出现先是用在罗纳尔迪尼奥身上,现在大多用在了C罗和梅西的身上。
2012年美网公开赛,德约科维奇的绝对出色表现,也赢得了媒体对他“现象级”的称谓。
“现象级-影视”是指像很多人观看、谈论一部电影,规模之大几乎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就是很简单的,现象级就是引起了很大一部分观众以及群众的共鸣,这就是现象级。
在人,物,电影,电视剧,歌词当中都会有现象级。
在林木的脑子中也有很多事现象级的东西。
像“阿凡达”就是最典型的“现象级”电影。才能带领如此风潮,既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又更新我们的词汇库,因此有必要对“现象级”礼遇有加,认真对待。早些年我国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电影“失恋33天”。
身边够得上“现象级”称谓的影视剧,更新换代得比较滞后,还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