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远星球的孩子》9。5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9。5分。
《河东狮吼》8。8分。
《少数派报告》9。0分。
其他的各部电影,评分都不到8分,可以说是评分低下。现在的贺岁档,已经成了精品电影的天下,被养叼了影迷们对那些小电影已经开始慢慢厌弃起来,所以评分上都低了不少。
《遥远星球的孩子》《那些年》9。5分?!!
明天的娱乐报纸,必将是《遥远星球的孩子》与《那些年》的天下!!
第二天,整个华夏各大娱乐报纸都纷纷将头版头条位置让给了《那些年》《遥远星球的孩子》。
《遥远星球的孩子》是由陈国富导演担任出品人,弯湾金钟奖导演沈可尚执导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纪录片。
最开始的时候,关注的人很少,上映之后口碑爆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进电影院去看,造成了在香江和弯弯与那些年形成了势均力敌的状况。
而且这种电影是非常受到某些方面的关注的,所以宣传基本不需要,这一方面那些年是远远比不上的。
虽然《遥远星球的孩子》话题很多,虽然《那些年》全部都是新人,但是《那些年》所占的报纸量并不比《遥远星球的孩子》少多少!
所有的报纸都统一用“神奇”来形容《那些年》在上映第一天上演的奇迹:开场前几小时就售完三天的电影票、比《遥远星球的孩子》更加快速、mtime网和豆瓣的评分跟《遥远星球的孩子》同步达到9。5高分!!
所有报纸头统一用两幅大图片作为头版图:一**木腼腆微笑但是神采奕奕的图、一份电影中林木与沈佳宜校园读书的图。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昨天创造的战绩足以让所有报纸做出这样的报道,足以让所有人记住这一部电影。
“在我们正在好奇甚至质疑《那些年》这一部制作投资只有1000万,类型小众的电影是否能够获得1亿票房的时候,林木导演就给我们上了一课: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在上映的第一天,无数影迷冲击各个电影院,疯狂抢着《那些年》的电影票!”
“这部电影从制作到宣传总共花去了1200万,加上电影税、缴纳电影扶持基金、院线/发行方的抽成,起码要达到3600万才能收回成本,超过之后才能有盈利。之前我们还在质疑林木到底是魄力惊人还是愚不可及?现在应该有一个答案了。”
“至今,在大陆,弯弯和香江三地上映之下,到目前为止,大陆上映三周多,即将下画,最终取得的票房成绩是8132。2834万元。”
“而弯弯和香江同步上映一周所取得的票房分别是3432。2301万新台币和2410。5734万港币。”
“至今为止,《那些年》的总票房已经突破了一个亿,是今天为止第一部突破一亿的电影,也是一个传奇,一个新人导演,新人演员,新人编剧三位合一的电影成为亿元电影,而林木也必将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符号,属于他自己的符号。”
“今后,我们将称他为亿元导演,亿元演员还是亿元编剧呢?”
……
“《河东狮吼》电影相对来说值得一看,但它毕竟是属于大众熟悉的电影,熟悉的古装,熟悉的剧情,虽然多了女王的创意,但仍然流于老套,一切都循规蹈矩。相对于它,观众更加中意新鲜的《那些年》。”
“林木为华夏电影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为无数的制片公司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青春片照样可以卖座!为他的勇敢与创新喝彩!”
报纸上出现了无数对《那些年》、对林木大唱赞歌,赞美之声溢于言表。
所有的粉丝收到了这个大好消息,无比振奋,疯狂到各大网站去刷《那些年》的存在感。
……
--------
失业在家,要去找工作,所以昨天没更新,今天会三更。然后书荒的可以去看看好友力作,拯救华娱,作者是继大文豪之后第二本文娱作品重生之疯狂码字员的作者小号,人品保证的。下面有直通车。
第九十二章 大卖与叫好()
华谊兄弟总部办公楼里面,团队几个人坐在范爷的休息室,吞云吐雾,期待着票房数据的公布。
尽管大致可以算出票房,但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早日看到第三方公正票房数据,好安安心心。
“不知道票房能有多少?应该能拿首周第一吧。”范爷期待地说道。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消耗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还好前三天的售票反应不错,都全部售罄了。
林木:“按照3500块荧幕,平均每块荧幕200个座位、100%上座率、50元一张票来算的话,应该3500万。不过应该还有不少的偏差,因为不是每一个荧幕都是200座位的。”
“3500万……呵呵,也就是说这周就能拿第一了!”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因为这几天的票已经全部售完了,所以这个3500万的票房是铁钉板的。
很快的第三方统计的票房数据传真就送到了林木的手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至8月4日总票房:3406万元!
“耶!!”所有人跳了起来,欢欣庆祝。
特别是范爷,这里面是有她的一份的,赚的越多,她份的也就越多。
本来以为是无所谓的投资现在却成了她目前为止做的最成功的投资,没有之一。
“果然和预测的差不多!!”
“快,叫工作人员把这数据赶紧公布出去!!”
“赶紧看看其他三部电影的票房是多少!!”毕翰急切地问道。
……
就在林木他们在大肆庆祝的时候,此时各大娱乐网站已经快速传播着刚刚出炉的票房数据。
《遥远星球的孩子》首居第一,以2000块荧幕斩获5023万人民币票房收入!上座率100%!!
紧随其后的是《那些年》,以3500块荧幕斩获3406万人民币票房收入!上座率100%!!
而《河东狮吼》位列第三,以3500块荧幕斩获3106万元,上座率92%。
好莱坞大片《少数派报告》以4000块荧幕数量收获了3300万元的票房,上座率82%。
而其他的七八部小电影被安排到了剩余5000块荧幕,共同获得了2000万的票房,平均上座率也只有42%。
刚刚上映,四部新上映电影就直接刷新了当周的总票房记录,《那些年》登顶周总票房第一,《遥远星球的孩子》排行第二!
票房成绩出来之后,院线方连忙调整电影放映计划,为《遥远星球的孩子》《那些年》两部大红大紫的电影安排更多更优质的荧幕。
院线方也是以利益为趋向的盈利组织,哪部电影大卖,各种资源支持自然会往哪部电影倾斜。
就好比《星球大战》和《谍影重重》,虽然迫于政策不得不让他们撞车,不得不只上映十五天,但为了多捞票房收入,特意将整个华夏2两万块荧幕中安排了整整上万块荧幕给它们。所以他们才有首日6000万、8000万的恐怖票房。
此时《遥远星球的孩子》《那些年》的上座率那么高,全国各处一片叫好,自然要多多支持,例如增加荧幕数量,例如增加高质量、座位多的大型影厅。
很快院线方就排出了12月27日以后四天的排片情况,《遥远星球的孩子》从5000间荧幕增加到5500块荧幕,而《那些年》从3500块荧幕增加到5000块荧幕,排片时间也开始缩紧。
这2000块荧幕都是从其他的电影那里抠出来的,自然会影响其他电影的票房收益,不过上座率比不上这两部电影,那些电影的制片方也无可辩驳。
票房惨烈厮杀,优胜劣汰,这是电影市场的铁律。
随后的几天,《遥远星球的孩子》和《那些年》的票房一如往常,火爆无比!!
第二周,《遥远星球的孩子》票房依旧迅猛,票房达到4980万人民币,两日破亿,瞬间轰动整个华夏影视圈。
而《那些年》票房也紧随其后,当周票房收入3490万!
第三周,《那些年》继续斩获2403万,三地票房成功破亿!
《那些年》的宣传攻势依旧没有止歇,各大报纸、杂志、影院铺天盖地的都是《那些年》的新闻、宣传,所有的民众都连续被《那些年》连续轰炸。
被这些广告诳进电影院的观众观影之后,大部分都对它赞不绝口,然后形成骨牌效应,听说它很感人,可以让人恢复青春,可以让人回忆当年,所有人都产生好奇,然后带着好奇兴致勃勃地去电影院买票观影。
第四周,也就是到了最终下画前,《遥远星球的孩子》与《那些年》继续上映着观影风暴。
《遥远星球的孩子》凭借着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效应,上座率依旧高端,达到了94%,收获了1200万票房,将总票房推到了一亿多人民币。
而《那些年》得益于无所不在的宣传、还有那广大知名度以及院线排出的3000多块荧幕,顺利斩获了4800万人民币!上座率依旧保持在了93%!
而它在mtime时光网上的评分虽然有所下跌,但依旧有9。2分,继续与《遥远星球的孩子》保持平行,处于9。0分以上的高分行列。
而《河东狮吼》《少数派报告》此时可以说是被《遥远星球的孩子》和《那些年》两部电影死死压制着!苦逼无比!!
《河东狮吼》在这一天的上座率只有71%,mtime评分更是降到了8。0分。不少看过了《那些年》和《遥远星球的孩子》的观众都觉得无厘头有时候还是比不过那些精彩的正片。
而《少数派报告》虽然有着好莱坞大片的名头,mtime时光网评分也有8。9分,但好像有点水土不服,叫好不叫座,荧幕块数虽然减少到了3500块,但上座率依旧徘徊在75%左右。
第九十三章 传说中的票房冠军()
可以想象,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本周的票房冠亚军,必将是《遥远星球的孩子》和《那些年》!!
8月27日,《那些年》上映第四周,依旧保持着火爆观影之势!
在全国各地的《那些年》粉丝逐渐消耗掉之后,观看《那些年》的第二军团开始发威了。
电影院售票的地方随处可以看到一群群人一起看电影,诡异的是他们都是十几个几十个为一个团体,而且年纪也差不多,职业各异,让所有人惊讶无比。
“他们好奇怪啊,一来就几十个人,一买票就几十张?”
“而且都是买那部《那些年》电影的,它有那么好看吗?”
“这还不止呢?你们看,他们有的人像个农民工,有的人像老板,有的人像白领,男的女的,混在一起,感觉超级不协调。”
“他们好像很喜欢东张西望,该不会是抢劫的吧?”
“应该不会,你们看有几个男的经常抱一起,肯定是基情无限。基情那么美好的东西,怎么会出现邪恶呢?”
“……滚!!”
不少的影迷看到这一群群的人,都非常讶异,低声议论纷纷。
不过知道内幕的售票员明白,这一群群的人应该是初高中的同学。
此时整个华夏到处都在议论着一件事:“你多久没有见老同学了?你多久没有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