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
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
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
就比如说你们东北黑龙江。
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人间,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深受白龙残害的人们来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行事,最后将白龙铲除,
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
再比如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金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
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很久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唤作‘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
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湖水吸干。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
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事实当然是邪不压正。黑龙在不敌白龙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
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送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前辈说完用缓慢而沉稳的语气说完了这些,他的神态和语气都是不温不火。他这么讲,我听得也是有些意犹未尽。因为他讲的这几个故事都是点到而止,并没有深入去讲,这不免让我们有些觉得不过瘾。就比如“黑龙到底教了人们什么方法”就没有细说。
当我正想发问的时候,老者就自己引出了我想要的:“刚刚有提到的‘大禹治水’,相信你们都不陌生吧?”
“这个当然知道!”老鬼率先答道,我们几个人也肯定地点了点头。
老者见我们点头应是,就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给弄坍塌了。大禹见势,就想要把它归正。
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专行坏事的蛮龙。它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
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去查探一下情况。
到达高山之后,禹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巨浪。于是大禹过去指挥它,可它全然不理。
于是大禹便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巴尖上。只听得‘轰隆’一声,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七彩虹样的弧线。说来也神,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
这时,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能奈我何?’
可是他的话还没说完,那五彩息石却是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那蛮龙的两只龙角给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可五彩息石还在一直不断生长,最后蛮龙难忍剧痛,只得降服。
从此,大禹便有了一个得力助手——蛮龙,听候大禹调遣。据说,这也成为大禹能够成功治水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老者说完这些,我们几个都无不惊讶。因为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有些出入,大禹治水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其中还掺杂着这么一段,我们还真不知道。
还没等我们回过味儿来,老者又说:“和这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在中国河南洛阳东北孟津老城一带,在远古时候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
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把它叫做‘龙马’。
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地域洪水横流,庄稼频遭毁坏,人们生活一度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生存下去。
正当人们处于一筹莫展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
说来也奇怪,自打伏羲到来,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
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图纹,悉心认真研究。足足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图像,就是你们中国一直流传的‘八卦图。’
古诗有云:‘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说的就是这个。
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块大碑,上刻‘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相信这两个东西你们也都不陌生吧?”
听老者这么一说,我们还真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这“八卦图”和这“图河故道”、“龙马负图”是这么来的?看来,我们这次回去得好好补补中国历史了。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大禹的后人,竟然连这些都不知,着实有些无地自容。
听到这里,老鬼也不由称赞道:“前辈,没看出来,您就是个‘中国通’啊!”(。。)
第十七章 龙的传说(二)()
老者听老鬼这样夸奖他,也没有说什么,就是笑呵呵地闭口不答。这倒是让我们有些意外,按常理,一个人要是被夸奖的话,怎么的也都谦虚一番。可是,这老者并没有那样做,好像是对自己的学识充满了自信。
我想想,他这样也是当之无愧的。毕竟,他懂的比我们多的多的多,这点常识或许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老鬼看老者说完了,就也嘴皮子痒痒,迫不及待地想要说点什么。他对大伙儿说:“你们每个人都讲了,轮也轮到我了吧?”
我们看他积极性很高,便也不好再阻拦他,就索性都竖起耳朵听他说些什么。
老鬼说:“真正的龙的传说是这样的:据传,古时候森林里的动物很多,而且非常凶猛,常常成群结队出来袭击、吞食人类,致使人类无法安宁地生活。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频频向天庭发出求救呼声,祈求上天能惩治那些无比凶残的动物。
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间查看,了解实情。
六郎神下到凡间目睹了动物撕咬凡人的场面,感觉到问题的严重,如果不及时拿出拯救办法,人类将无法生存。他重重地划出一条界线,暂时把人与动物隔离开,再遍访百姓,搜罗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在动物之中立一个“王”,以它来管制那些为所欲为的动物。
六郎神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苦思冥想得出了一个妙计:以九种动物组合成一种新动物,取名为“龙”。
说办就办,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画了起来。先勾画出蛇身,接着画驼头、鹿角、牛嘴、鱼鳞、凤尾、鹰爪,当画完“狮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想这第九样“虎眼”只能先画在一旁放着,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个咒,再把两只“虎眼”安上去,以后这东西才会更听话。
快到八十天时候,有一个木匠带着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头,走入洞内歇息。偶然之中看见洞壁上画着一个动物图案,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东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两只眼睛。他随手拿起墨笔,模仿六郎神画的“虎眼”,添在龙头上。
这下坏了,洞壁上的龙张牙舞爪扭动起来,嘴里喷着浓雾,龙体火光四射,一时狂风大作,洞内飞沙走石,龙像一道闪电似的飞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吓得屁滚尿流。
一听说“王”龙出洞,那些凶猛的动物早已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出来食人。
从此,人们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随随便便在山野劳作。
但是,龙成了百兽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听六郎神的使唤。它常常飞上天空兴妖作怪,有时连续降雨不止,地上常闹洪灾,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摇身一变,还多出了一条龙。
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条镇在云层里,继续看管动物;另一条则打入东海,令它不得随意出入。百姓以为龙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毕竟功大于过,依然把它视为吉祥物。
因此,逢年过节都要扎上一条龙,走村串户游耍一番,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太平安康。”(。。)
第十八章 龙之子()
听老鬼讲完这些之后,我联想到一副熟悉的场景:每次逢年过节的是时候,看到大街上那种舞狮子、舞龙的活动,会不会也是因此受到的影响?起初,我都不明白这种活动的意义,可是听老鬼这么一说,就似乎受到了某种启发。
于是,我对老鬼说:“嗯,你将的不错。至少把中国关于龙文化的由来,切合实际地讲了出来。”
老鬼听到我对他做出了肯定,就自鸣得意地说:“那是,要将就讲点切合实际的。”
说完,老鬼就向老鬼瞥了一眼。
丽莎一听我对老鬼的评价,和老鬼看她的眼神就不愿意了。说:“什么叫‘切合实际’?难道我讲的就不切合实际吗?”
老鬼看她又要跟自己杠上了,就连忙转移话题,他对我说:“东家,别光听我们讲啊,你也讲讲呗。”
既然老鬼这么提了,我也不好推辞,就转脸看向多多。巧的是,多多此时也在看着我,我们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因为,在不久前,哦不,应该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探讨过这个话题,并且意见异常地统一。
不过,我们感兴趣的并非龙本身,而是对它的后代。因为龙是怎么来的,这个已经根本无法考证。可是,它的后代,却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
我和多多两个人相视而笑,都想要让对方去讲。可是,都没有开口。老鬼一看我们的神态,就知道意思了,就说:“哎。你们俩就代表一个意见了,谁来讲都行!”
多多听到老鬼的话,就赞同地点了点头,对我说:“那你来讲吧,你是学历史的,讲起来应该比我更专业一点。”
既然多多这么说了。我也没有必要再做推辞,就说:“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我要讲的并不是龙本身,而是它的后代。你们愿意不愿意听?”
老鬼听我这么说,就略有失望地说:“靠,你是不会讲还是不想讲?”
“不会!”我说。
“那行吧,那就‘龙的儿子’吧!”老鬼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我的话题,说:“有胜于无,说说吧。以前我也听过。可是还真数不全,今天就当是上一课了。”
听到老鬼这么说,在一旁的钱成和丽莎也同意地点了点头。我一看大家都有听的**,也一下来了想要讲解的冲动。就对大伙儿说:“好,那我就给你们侃上一道儿!”
我故意清了清嗓子说:“俗话说:龙生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