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官员勾结地方大地主和商人盘剥和欺压老百姓。老百姓本来生活就不好,这些年的赋税已经加了又加,比开国初年的时候几乎重了近一倍。可是这些蛀虫们依然不想放过可怜的老百姓,他们觉得还可以再厉害点。官府加重赋税,逼着老百姓交税,甚至于逼着老百姓用白银结算。当时铜贱银贵,也就是说铜钱比白银值钱。当时官方定价一千文铜钱兑换一两白银。可下面的官府一般按一两白银兑换八百文铜钱这么做。但是市场真正的比率是多少呢?二千文铜钱兑换一两白银,而且价格会随着季节波动更大。因为官府对老百姓不开放白银兑换业务,又强制规定老百姓用白银交税,老百姓只好去黑市兑换白银。所谓的黑市后台就是当地的大商户和官府,官府用八百铜钱换一两白银的价格兑换出库房里的储备白银,再以一两白银兑换二千铜钱的价格兑换出去给老百姓。等老百姓用白银上缴税收后,再把白银拿出去兑换铜钱,周而复始到收齐所有的赋税。再用老百姓上交不起所有的税收为理由,暗中用极少的钱购买一些没人要的物资充实官方库房或者直接上缴朝廷。就这样喂饱了官员和商人,这才有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老百姓交不起税收,兑换不起这个白银,只好卖地卖房,以至于卖儿卖女。这时候大地主们出来了,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从这些可怜的老百姓手里买下土地和孩子。土地渐渐掌握再这些大地主手上,老百姓的女儿们不是成为这些官员和大地主、商人们的玩物或者丫鬟,就是被无情地买到**妓院。也怪不得明朝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妓女,怪不得民间好看的女孩子这么少了。这么做直接导致老百姓仇视官府和地主,一旦遇上灾难和挑唆的话,极有可能集体爆发。
第三,就是贪污。官员们好像得了一种病,一种不可治愈的病。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些官员从小就读书,早早的就有了自己的梦想。几乎每一个官员启蒙的时候,他们的启蒙老师都会在第一课这么教导他们。“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成为不再是贱民的人。”“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做官、做大官。”“做了官才会有前途,到时候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所谓的启蒙老师也就是私塾先生,大多数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书生,他们中不了进士,当不成官员,所以很向往做官的生涯。他们认为孩子们不懂,所以肆无忌惮地把他们的心里话说了出来,没想到成为了影响孩子们一生的至理名言。这些启蒙老师出于自身原因也好,出于对朝廷的不满也好,反正不会第一天给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上课,就说什么家国天下啊,什么要忠君爱国啊,要报效国家等等的话。武将更简单了,他们学武最初的目的是不再被人欺负,学好本事后可以欺负别人。后来才有了“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思想,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本事换取地位和金钱,为皇帝家卖命。也就说不管是书生还是练武的,他们报效国家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抱着用本事换取美好未来的想法,并不是想当一个为民为国的好官。那些官二代,官三代等等的官宦后人更是早就没有了做人的良心。在大明当时几乎无官不贪,就连秦泰也很无奈。大明开国之初,洪武帝朱元璋就把官员们的俸禄定的很低,他觉得做官的有钱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当时是按照一个官员本人和一家人最基本的需求指定的俸禄。经过了一百多年,物价上涨了近一倍,当然谁都不够用了。再说了官员们总有一些亲戚要来投靠,总要养活一些下人或者手下,这些钱当然不够用了。按秦泰来说好了,六品官员一年俸禄是六十八两白银,再加上三十两白银一年的监察经费,一年不过九十八两银子。秦泰要生活,还要负担老酒鬼师爷、展小小、“马三刀”等人的工资和生活费。虽然还有一些办案经费可以报销和申请,可是也绝对不够用。还好官府私下还有一笔钱,所谓的“炭敬”、“冰敬”。本来像秦泰这种低级官员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可是秦泰是刑部的破案高手,外加掌握着监察的权力,再加上张居正的帮忙,所以这笔数量不小,又只供应给中高级官员的灰色收入,秦泰也有一份。不过秦泰分的很清楚,这笔钱只用在手下身上,他自己绝对不用一分钱,而且每笔收入都一一入账,花的时候也记得明明白白。
贪污已经成为了大明最大的一个内部问题。官员们想尽一切办法贪污,能拿的就拿,能贪的就贪,不能拿的也要想办法拿,不能贪的也要想办法贪。为了能够孝敬好长官,为了能过坐稳自己的地位,为了将来自己有机会可以得到更多,这些官员就会盘剥自己的手下和治下商人,甚至于明的暗的索贿。而这些盘剥最后只能落在老百姓头上,各种项目的税收和费用,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就算衙门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有多少税收项目。反正一年两次的春秋税收,还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是老百姓最难过的时候。大户人家影响不大,中户人家唉声叹气,小户人家哭天喊地,佃户们更是妻离子散。几乎每一年各地都会有逼死人,全家集体**的事情出现。秦泰曾经知道一户人家,十年前他们一家人一共九口人。两位老人家,夫妻两个,还有三儿两女。家中有两亩田地,属于不错的中等人家。可是才三年时间而已,两位老人家都没有了。爷爷是生病死的,因为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爷爷坚决不看病吃药活活病死了。奶奶在得知儿子为了给爷爷看病,为了办丧事,已经卖了家中唯一的田地之后,奶奶一头撞死了。奶奶生儿子的气是有的,更是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爷爷奶奶的丧事办完了,卖田地的前夜花的差不多了。第四年为了交税,这户人家把自己唯一的财产房子也给卖了。第五年一家人投靠一户大户人家,成为了这户大户的雇农,分到了一间废旧仓库改成的破房子。第六年为了交租子和税收,只好卖了十二岁的大女儿。第七年由于三个儿子不愿意再把小女儿卖了,所以那一年一家人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过年。刚过正月家中最小的儿子就饿死了。第七年秋天,为了剩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可以活命,妻子把自己给卖了,换来的钱刚好够交税和租子,剩下的只能坚持到第二年春天。没想到这一年家中的二儿子由于太嘴馋,下河摸鱼受了风寒,父亲又不会照顾孩子,命是保住了,可是二儿子成了一个什么都不记得的傻子。第八年春,才九岁大的小女儿瞒着大家把自己给卖了,天真的孩子以为有了钱可以给二哥治病,可以让父亲和哥哥吃上肉。其实这点钱不但治不好二儿子的病,而更不能改变家中的命运,因为这点钱交租子都不够。第八年秋天,为了上交税收和租子,父亲只好把自己的大儿子也卖了。第九年春天大户以父亲一个人又要照顾傻子儿子又要种地忙不过来为理由,收回了房子和田地。父亲只好背着傻子儿子离开了,后来曾经卖身给一个地主。当秦泰最后一次看见这个父亲的时候,父亲身边的傻子已经没有了,据说是被地主家的儿子作弄死了。父亲瘦的只剩下了一把骨头,被地主丢弃在一个角落里,任由这个父亲自生自灭。秦泰给了他一块饼,父亲已经没力气吃了,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后死了。
第二十四回 白骨疑案二十四()
贪污不光害了老百姓,而且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秦泰曾经有一次无意之中打听到了内部消息。地方各级本来都有自己的库房,这些库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民用库房,也就是储备着物资的库房,这些库房基本作用就是遇到危难的时候,救济本地老百姓的。还有一种是战备仓库,属于国家的,没有遇到战事,地方官员是不能擅自动用的。可是据说民用仓库里不是十室九空,就是堆放着一些已经不能用的无用东西。金银早就被分了,好东西也被管库房的拿光了。战备仓库里的东西也不多了,里面的优质大米被换成了陈米甚至于不能使用的糠米。官银变成了私银,私银又变成了散碎银两,最后就连这些散碎银两也成为了纯度不高的“假银”。一个仓库这样,其他的又怎么样呢?秦泰没权利查,更不敢查,生怕一查之下查出一个惊天的答案。秦泰不怕死,更不怕身败名裂,但是秦泰担心民心不稳,从此发生暴乱甚至于战乱。地方仓库已经这么不堪了,军队的仓库会独善其身吗?要是军队的仓库也出问题的话,怎么办才好?优质又精良的武器和装备被倒卖,士兵们得不到补给,一旦战事发生的话,还有多少战斗力?还能保卫国家吗?还有多少能力出战?秦泰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其实秦泰很清楚,所谓的三大弊端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多年来的官场陋习积淀。但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这个责任必须要嘉靖皇帝朱厚熜来承担。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不知道这些,他不但装作不知道,而且更加纵容手下人气压老百姓。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看来老百姓什么也不是,无权又无势力,老百姓的生命不如牛羊,几乎和鸡鸭差不多。他觉得只要手下人听他的,上下一心任他指挥,他能做一个不死的永久皇帝,死一些老百姓,老百姓闹一点乱,没什么了不起。
秦泰曾经听说过一些不怕死的大臣,曾经用极为委婉的方式向嘉靖皇帝朱厚熜汇报过一些现象。这些奏折不是被司礼监的太监私自扣下了,就是没有通过内阁的审查,就连司礼监也没有看到。就算真的送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那里,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不予理睬。久而久之之下,司礼监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口气训斥这些大臣,说他们是“吃饱了没事干,无理取闹。”导致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了。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不好的皇帝,自私、小气、记仇之外,最大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的建议。一旦嘉靖皇帝朱厚熜决定的事情,容不得任何人的反对。凡是提出反对的,都将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敌人。嘉靖皇帝登基初年,为了给他生母争取一个皇太后的名分,他曾经和当时的大臣们对持。虽然当时说好事后不针对大家,但是几乎所有参与过这件事情的大臣,凡是反对过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事后几乎都得到了莫须有的罪名。因为这件“大礼仪”事件,三十多个大臣被贬,四十多个大臣获罪入狱。十多个大臣死在了锦衣卫的诏狱里面,二十多个官员全家一起受罚,七个大臣一家上下一起上了断头台。不光臣子这样,嘉靖皇帝朱厚熜对自己人也这样。嘉靖皇帝朱厚熜曾经有一个皇后,她都身怀六甲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觉得皇后多嘴了,说了一些他不爱听的话,直接上去用脚踹皇后。结果导致皇后小产,母子两个一起离开了人世。凡是和嘉靖皇帝朱厚熜接触过的人,对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评价都是这么几个词“刚愎自用”、“喜怒无常”、“冷酷无情”。
秦泰并不知道一个秘密,在他决定利用这个方法劝谏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时候,已经有一个人做了相同的事情。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瑞,他已经上了一份几乎可以精绝天下的奏折。这个不怕死出了名的正直官员,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