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庆三年春天,对于山*西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年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天爷不给大家好天气。自从去年冬天起,山*西省的天气就不是很好。刚进初冬就下了近二十天的暴雨,这是山*西近百年来难遇的奇景。山*西虽然不如陕*西、甘*肃那么缺水,但是也很少在冬天下大雨。一年两次的大汛期间有暴雨,其他的季节下雨都很少。可是隆庆二年初冬的这场雨不但下得奇怪,而且声势浩大。连绵不断的雨势,使当地的大家好像回到了黄梅天的时候。二十多天后雨终于停止了,大家来不及松一口气,又开始下雪了。才短短两天时间,气温下降了近十五度,也就是说直接由初秋的温度变成了严冬的天气。这一年大家准备不充分,有的老百姓来不及收拾庄稼,有的储备粮食不够注意,更有的来不及准备过冬用品。风湿病、皮肤病、老年病等等好像约好的一样,集体爆发出来。一些老百姓甚至于来不及去看大夫,就一个个倒下了。山*西官府还算反应够快,马上组织大夫和官方人员下乡。发放药物的同时,也发放应急物资,为的就是稳定大家的局面。当然这其中也有贪污和挪用,为此官府也查出几个大家反应激烈的违法之徒,或是财产充公,或是免职,或是下大狱,更有一个官员因此被杀了头。
虽然大家一起努力,但是因为这个冬天,山*西依然死了不少人。几乎村村有新坟,有些村子几乎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当年山*西上报中央朝廷,暴雨外加大雪,导致山*西老百姓上百万人受灾,十多万人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近三万人病倒,数千人不治身亡。其实山*西官府隐瞒了事实,他们不但没有夸大,而且虚报了事实。据他们内部统计,有近十万人病倒,有近两万人因为治疗不当而死,更有一些人是得不到救治活活看着死去的。官府为了避免朝廷的责问,更是为了躲避罪责,所以骗了朝廷和皇帝。作为监视和监督山*西地方官员的巡风御史,不是不清楚,也不是被地方官员全部收买了,而是他们得到了上级的暗示,这才没有说出实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一个人,他就是朝廷内阁次辅高拱。高拱原是山*西人,刚刚登基的隆庆皇帝的老师。虽然隆庆皇帝名义上的太傅是内阁首辅徐阶,但是大家都知道隆庆皇帝最相信的人就是这个皇帝真正的老师高拱。高拱的脾气是出了名的不好,不但是一个暴脾气,而且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世的时候,就给高拱取了一个外号叫“犟驴子”。自从内阁首辅严嵩倒台之后,徐阶成为了首辅,高拱和徐阶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明朗化。虽然他们都是清流出身,都是反对严嵩为首的贪官一派的正义之士,但是高拱和徐阶之间的立场有很大的区别。徐阶认为要壮大自己之后,才可以和敌人正面决斗,所以他在严嵩手下隐忍了近十年之久。高拱有点年轻人的冲动,他总觉得星星之火也可燎原。只要有正直之心,有不怕死的勇气,前仆后继之下,总有成功的时候。但是当徐阶成为首辅之后,高拱才真正感觉到实力的重要性。为了顺利接班,成为下一任的首辅,为了成为一个可以全身而退的一代首辅,所以高拱也学徐阶开始布控自己的势力。山*西是高拱的老家,山*西巡抚和布政使是高拱的弟子,当然也成为了高拱的根据地。御史之所以不点破这个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的上级的上级就是高拱。高拱为了培养自己人,更是为了保护自己人,所以将一切所有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扼杀在起步阶段。
但是谁也没想到,严冬之后竟然又出事了。从正月起到三月底近四月初了,山*西竟然一点雨也不下。虽然山*西种的是麦子,不比南方水稻那么需要水,但是不要下雨也是一个大问题。要老天也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要他下雨的时候不但下暴雨而且下大雪。这么大面积的旱灾,在山*西这些年极为少见。一些依靠种地为生的老百姓,注定这一年生活不好过。
不过山*西不是其他省份,旱灾虽然影响了一些人,但是对于全境来说,并没有较大规模的混乱。因为山*西人的谨慎,也因为山*西人的生活态度,更因为山*西人的生活方式。自从有山*西人开始,一大串的评语跟着山*西人,什么“小气”、“抠门”、“会过日子”、“精打细算”等等。但是宋朝之后,山*西人又多了一个身份,这就是后世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晋商”。山*西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属于晋国,所以山*西人总会把自己说成是晋人。“晋商”是中国古代商人的鼻祖,也是生意人转变成真正的商人的转折点。“晋商”、“徽商”、“滇商”和“粤商”是四大商帮,“晋商”历史最久,历史最大,影响力也最大。势力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于当时的全国各地,当时有一句话叫“无晋不成商”。“徽商”是走商,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徽商”的地盘。“滇商”是四大商帮之中最弱的一个,但是他们因为茶马古道还有铜矿、药物原材料等等,成为了四大商帮之中最有潜力的一个。但是后来因为清政府的时候,法国人和英国人的侵入,直接导致商帮被破坏。“粤商”是贩卖海鲜和珍贵的海珍珠的商帮。后来因为开了海禁,西洋人把他们国家的土特产带到了广*东。可是他们毕竟不是中国人,不懂也不会和中国人做生意。所以当地的广*东商帮把他们的货按照批发价买下来之后,再带到全国各地区贩卖。也就是说“粤商”是外国货的中间商或者说是经销商。不过在隆庆年间的时候,除了“晋商”之外,其他的三个商帮还不成气候。也就是说山*西人控制着全国近一半以上的商路和经济。比起他们控制着的商机,山*西本地的一些收成,就不算什么了。按照山*西人的习惯,收成好的年份,在家种地的人多一点,收成不好的年份,出去做生意的人多一点。本地的收成不好,不代表其他地方的收成不好。大不了在经商的过程中,购买多一点的外地粮食回家,不但上交了朝廷要的税收,也可以为家人多准备一些过冬的物资。经历了去年的严冬之后,山*西人加强了对过冬的准备,家家户户决定提前做好换季准备。
虽然山*西人不差钱,虽然山*西人不靠天吃饭,但是旱灾依然令大家不高兴。特别是一些靠种地过日子的老农民们,他们过惯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一旦遇上坏天气总会有怨言。老人家爱唠叨,年轻人就容易火大,这样一来打架斗殴的事情就多了。一些人手脚管不住,不但爱打架而且容易控制不住力道,这就会发生恶性事件。
这不,平*遥县衙又来一批老百姓。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势,但是都不算太严重,至少他们都可以自己走着来县衙。可是他们都很激动,他们明显分为两派,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大家情绪激动之下,大有再在县衙再打一场的可能性。可是县衙的人好像见怪不怪一样,不但不阻拦而且也不处理。
第二回 再遇奇案二()
其实他们是见多了人,光这一天时间已经见了四起打架斗殴的事情。现在还不到吃中饭的时候,要是到天黑了,估计没有十起,也应该有七八起之多。这种案子见多了人,衙役们就失去了兴趣,也没有了耐心。反正他们不急,到时候双方一见到刑名师爷,知道了价格之后。双方就会没有了嚣张气焰。他们都是村民,都是吃饱了没事干的农民,他们不知道衙门的行情,更不知道衙门接案子的规矩。一旦他们知道的话,他们绝对不会再来衙门告状。衙役们现在不用管他们,只要不把他们放走就好。对于衙役们来说,告状的人不是人而是钱,一堆又一堆的钱。从他们走进衙门开始,就代表他们要被衙门的人狠狠地敲诈了。进衙门告状,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每人要交五十文的“过堂费”,又叫“进门费”。要告状就要道刑名师爷那里登记,涉及到经济的一两银子起步,打架斗殴八钱银子起步,要求经济赔偿的话外加费用。刑名师爷要原告方出示状纸,也就是“起诉书”。要是原告方不认识字或者状纸不合规矩的话,刑名师爷或是代笔,或是介绍人代笔,起码要半两银子。付了“登记费”、给了状纸之后,就要排期升堂。一般来说申报案子候,三天后升堂,要是想快点的话就要加钱。不要以为就这样就可以升堂了,其实“大头”还没有来呢。前面都是衙役和刑名师爷的“小动作”,后面的才是衙门官员的大“油水”。大人要升堂,就要交“审理费”。一个县衙有知县一名,正七品官职,大家俗称为“县太爷”或者是“大老爷”。一名县丞,正八品官职,因为协助知县管理县衙,所以又叫“二老爷”。一个县衙只有知县和县丞两个人才有权利坐堂审案,其他人不能下判决,下了也没有法律效应。为了区分“大老爷”和“二老爷”的职权,一般来说重大案件或者是人命案,必须是要知县亲自审理。再说了知县是一县之长,所以他才有权利用衙门的正堂。县丞只能用衙门的二堂审案,只有在知县不在或者是知县授意的情况下,县丞才有权利使用正堂。平*遥县衙的规矩是要知县升堂的话,起步费是五两银子,县丞比较便宜,只要三两银子就可以了。这只不过是开庭费,要是想绝对赢官司,还要交“贡献费”。据说交了“贡献费”也不一定绝对赢,要是对方给的更多,或者说是知县看不上的话,照样会判这一方输。衙门的人吃完原告吃被告,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都不好过。一旦这些人知道这些事情的话,死的心都会有。一时之气打了架闹上衙门,就算赢了官司赔的钱也不够给衙门的。打一回官司下来,估计这些人好几年的收入都没有了。所以一些和打官司的人沾亲带故的衙役,就会第一时间赶亲戚回去。那些无亲无故的人,只好等着被人宰了。
不过这些天,平*遥县衙里的人都不是很高兴。因为几乎每天都有好几起案子他们都拿不到钱,眼睁睁地看着本该是他们的钱溜走了。原因很简单,县衙里多了两个本应该不存在的人。他们,不,应该说是一个他还有一个她,本来不是平*遥县衙的人,但是他和她出现在了平*遥县衙不算,而且严重影响到了衙门里的人的收入。可是不管是刑名师爷还是捕快,或者是县丞,谁也不敢得罪他和她。因为要是说打的话,他们加起来不是她的对手。对的,是她,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并不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女人,也不是像水浒传里开黑店的顾大嫂一样的女人,但是她就是这么厉害。没有和他交过手的人,绝对不相信她这么厉害,但是交过手的人绝对相信这个女人不是人。要是论讲大明律法,他们说不过他,虽然他平时邋里邋遢,但是一说到刑法,他绝对是权威中的权威。
他和她不是抢了衙门的生意,也不是不让衙役们办案。只不过是提前告知要打官司的人,关于打官司的程序和费用。导致这些意气用事的人,头脑冷清下来之后,纷纷决定不打官司的同时,要求回家去。他们大不了出最少的“过堂费”,不用花费吓死人的大笔费用。真的有人连“过堂费”也拿不出来的话,爱心泛滥的她就会带这些人从后门出去。后门没有人把守,不用交“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