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说一个官员不可能在一个职务上干过九年,除非这个人是内阁首辅这样的大人物。一般来说就算到了巡抚、布政使这一级别,每九年也要换一个地方重新来过,有的人不需要九年。
欢迎广大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尽在原创!
第十三回 堕落天使十三()
〃〃 =〃('')〃 =〃〃》
秦泰深知一个生员考取进士,成为一个候补官员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般来说除非遇上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或者是大批官员落马这种特殊情况,熬到进士及第可以出来当官时大多已经二三十岁了。像秦泰这种年纪轻轻就出来当官的人并不多,而且会受到年纪上的约束。秦泰这种年轻进士就算外放到地方也会留在巡抚衙门这种省一级衙门历练,不可能直接担任的知县。等他们年纪够了,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庄重了,才会委派出任地方县一级的长官。当然也会有特例的,但是这些人一旦出任知县就会被下属或者老百姓看不起,反而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
一个二十多岁将近三十岁的知县,干得好三年内得到好评,内部嘉奖一次,调任其他重要地方继续担任知县。再三年又得到好评可以升迁之府衙担任副职或者部门主管。再过三年又得好评替补成为府衙长官,担任比较贫困的州府知府或者同知。又过三年又是好评,可以调往重要州府担任行政长官。三年内恪尽职守连获好评,可以调往省级衙门担任道台或者省一级官员的助手。再三年战战兢兢本本分分工作得到好评,可以留任道台或者担任按察使、布政使等的副使。继续获得好评重用,有可能出任按察副使或者布政副使,兼任某一个道的道台。再过三年后又是好评才可以出任按察使或者布政使。再次获得好评才有可能出任本省或者其他省份的巡抚资格。六年的知县,三年的知府助理,六年的州府长官,三年的道台,三年的布政使按察使副职,三年的省级副职兼任道台,三年的按察使或者布政使,这才有可能担任巡抚。整整二十七年的官场磨练才有可能从知县升任巡抚,这还是最快最好的结局。绝大多数的官员最多在知府这一级别上停滞不前,更多的官员坐满九年知县就差不多了。所以能当上巡抚一级的省部级高官的人不但年纪都偏大,而且都是一个个官场的老手。
当初秦泰之所以选择去刑部担任官员而不去地方任职,虽然绝大部分的理由是因为秦泰想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其实也因为这个年纪上的缘故。秦泰不希望自己在省部级衙门历练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官场老吏,也不想自己出任知县后受到歧视停滞不前,所以选择了自己最内行的刑事检验工作。不然的话秦泰现在最多是一个知县,甚至于是一个已经下台回家的退职官员了。秦泰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可能因为一些财物和其他官员同流合污,更加不会欺压老百姓。这样一来就会得罪同僚和上级,极有可能会被边缘化或者踢出官场。
不过秦泰也知道一条比年年考核升级更快的升迁之路。年年考核都得优可能性不大,而且就算这样也不可能按部就班让这个官员顺利担任省部级高官。张居正也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员职务,但是他在四十多岁就担任相当于巡抚级的官员,更在五十岁上下已经担任六部尚,五十三岁出任内阁阁员。这就是内阁培养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朝廷真正的最快速升迁之路。大比的时候考出好成绩,名列三甲中的前五十名就有机会在翰林院留用。虽然在这个地方担任的职务比较低级也不高,但是绝对比担任地方知县要好得多。不要看知县这种老百姓看来县太爷的官威风,其实是最难当的官员。不但要被上级欺压,还要被下面的老百姓和下属歧视。毕竟知县是官场最低级的官员,绝对不会有人会为一个不起眼的知县得罪整个官场。在翰林院一边熬资历一边磨练自己的性格,等熟悉官场规则的时候也就可以出来正式当官了。翰林院的时间没有白费,甚至于比一般的官员升级更快,当外放时不用担任知县这一级的地方官员了。在翰林院学会了怎么当官,又和上级搞好了关系,当外放三年担任知府或者同知后,回来就是国子监或者翰林院的学士,算是“小开坊”的官员了。可以一边担任清贵职务一边出任皇子或者王爷的侍读,为将来进一步升级做好准备。三到六年后这个人出任地方按察使或者布政使,目的就是为了熟悉地方行政事务,为将来出任重要官职做准备。三年后这个官员回京城担任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御史,目的就是为了熟悉京城六部衙门的运作。再三年后出任地方巡抚或者六部尚,等机会进入内阁担任“内阁行走”,成为内阁后备人才。这时候出任皇子或者太子的讲师,成为“大开坊”的大人物。从翰林院出来担任地方官员,这种叫“庶吉士”,是中高级官员的首选人才。等“小开坊”后出任省部级官员的叫“中试”,是未来省部级大佬的候选。“大开坊”的官员已经超越省部级界限,成为朝廷重要的后备人才,将来内阁大佬的后备。
张居正从翰林院编修到六部尚一共用了十七年,加上两年的内阁锻炼,终于在十九年内登上了官场最高等级。是秦泰知道的官员中时间最短的一个,也是少有的火箭式升级人才了。
不过张居正起步比较晚,当他出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上下了。并不是这个有小神童之称的张居正运气不好或者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两次的缺考和“丁忧”。
所谓的“丁忧”是指考生或者官员家中的长辈过世,为了尽孝不得不离开官场或者考场。古代人很重视孝顺,一旦有考生或者官员不“丁忧”的话,就是德有问题,将来就会成为别人攻击这个人的话柄。张居正在他十九岁和二十二岁时两次因为生病错过了考试,所以他二十五岁时才中举人。二十六岁准备考进士时,他的爷爷过世,他只好停考一次,错过了第一次当状元的机会。三年后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当状元的时候,他的生母的疾病过世了。张居正在考场里面得知此事之后,叹了一口气亲手撕毁了自己已经快答完的试卷,再一次和状元擦肩而过。三十二岁的张居正一鼓作气完成了考试,以当时榜眼的身份大魁天下。之所以是榜眼第二名而不是第一名状元,是因为主考官得到了内阁首辅严嵩的暗示,硬是把第一名让给了另外一个人。在随后的单独对答中,张居正这个榜眼完胜状元,被嘉靖皇帝称之为不是状元的状元。也因为这样张居正成为了徐阶的弟子,从此走上和严嵩对着干的道路。因为这样他才可以在十九年时间从一个翰林院编修成为内阁阁员。
欢迎广大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尽在原创!
第十四回 堕落天使十四()
〃〃 =〃('')〃 =〃〃》
比起文官的升迁,武将的升迁之路更加困难。 。。第一是因为武将的升迁要依仗军功。除了最低级的下级军官有机会捞到一些军功外,中高级将领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独一份的军功。第二是因为大明的军事制度是世袭制,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军官都是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职务。这种职务从一开始就局限了他们的发展道路,很少有机会改变。第三是因为这些武将大多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军事知识,甚至于有些人连字都不认识。
这种人不但目光短浅而且胸无大志,上级不可能重用或者特别提拔他们。在大明除了十个总兵之外,几乎所有的武将都被文官看不起,文官甚至于歧视这些将领,更加看不起他们的将士了。在大明当武将是最窝囊的,不但被文官们看不起,还要受太监们的气。在地方官员面前他们不敢大声说话,因为官员们管着他们的补给和军饷。在太监那里也不敢大声说话,因为太监是皇帝派来监督他们的,太监一句坏话有可能把他们拿下,甚至于害得他们一家人永远被踢出军队。文官视武将为家奴,太监更加不把武将当人甚至于把武将当狗使唤。
太监是一个很奇怪的组织,他们可以在主人面前把自己不当人,也可以在外人面前把自己比作天下最高贵的人。他们不但可以对自己的主子全心全意忠心耿耿,也可以翻脸无情六亲不认。秦泰亲眼看见过这些太监变脸的速度,也领教过这些太监的本事。
当年裕王和景王同是嘉靖皇帝的儿子,谁都有当皇帝的可能。但是因为内阁首辅严嵩父子看好景王,太监们就对景王十分狗血,对裕王是爱理不理甚至于有点残酷冷漠。当裕王得到徐阶、张居正和高拱等人支持有一定影响力后,一些太监就来投靠裕王。
当景王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后,绝大多数原来跟随景王的太监都反过来讨好裕王。当嘉靖皇帝听从徐阶等人的建议,让景王去外地就藩的时候,太监们对景王的态度那是一个冷漠。对他们来说景王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就不再是他们的主子了。为了向新主子裕王表示忠诚,他们要给景王好看,甚至于开始做弄起景王一家人。要不是当时张居正等人看不过去,要不是秦泰也有所不忍,一起向裕王进言的话,景王不知道还要受多少太监们的气。也因为这件事情秦泰真正的看清太监的面目,从此秦泰从心底里看不起太监。
在大明的藩王也是一群古怪的人群,他们算是天潢贵胄,但也是最不开心的一群人。他们都是大明开国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后代,但是他们因为没有资格当皇帝才成为了藩王。大明的藩王从一开始就是无职无权的一群废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延续皇家的血脉不让朱元璋的嫡系后裔死光。除非皇帝没有孩子或者提前死了,他们这些藩王就没有资格当皇帝。他们没有命令不得离开自己的王府,不得插手地方事务,不得管理军队,不得参加官员聚会,更不允许回京城。除了新旧皇帝接替才有机会来京城一聚之外,他们相互之间几乎不得私下联系。皇帝既是他们的亲戚,也同时没有把他们真的当过自己人。这些藩王的儿子还好说,反正他们从一开始已经习惯了。一些皇子一开始当的藩王的时候几乎谁都不习惯。他们一出生不久就离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小时候被一大群太监宫女管着。六岁起就要开始读学文化,十二三岁开始对他们采取放羊方式的教育。每天除了吃饭和礼仪管教,就只好睡觉,一点自由也没有。等成年后他们来不及享受成人的喜悦,就被自己的父皇或者皇兄赶走了。从此他们再没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就连母亲过世他们也没有机会回来奔丧。他们被人看管着,当猪一样养着,除了吃喝玩乐就会有拼命地生育后代。所以大明的皇帝子嗣不旺,藩王们却一个比一个会生孩子。有一个藩王活到六十多岁,在他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五代同堂,他的两岁大的小儿子和第五代的子孙三岁大的曾孙子一起向他拜寿。三岁大的小世子要管这个王爷叫祖爷爷,管比自己小一岁的孩子叫小太爷爷。据说这个王爷有三十八个儿子和四十七个女儿,孙子辈的人数超过三百,重孙子辈人数超过一千二百,简直是大明最大的一个种猪。
藩王、地方官员、太监、已经致仕的内阁首辅家人,还有一些商人和衙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