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有可能和秀保兵戎相见,到时候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其实,早先在得知大坂陆路通道被堵死后,石田三成也曾多次登上天守阁,眺望周围旌旗招展、浩浩荡荡的各路大军,心情也是十分复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信念却愈加坚定起来:“阵仗越大,只能表明右府越心虚,人还没到大坂呢,便摆出这般架势,难不成是想逼宫?我三成是绝不会答应的!”
石田三成也算是熟读诗书,特别是对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多,可了解的越多,他便越觉得秀保像一个人。
“今日之大坂,与昔日之汴京何其相似?今日之右府,与昔日之宋太祖何其相近?”石田三成不止一次对增田长盛等人表达内心的忧虑。
确实,正如同后周柴荣在世时信赖宋太祖赵匡胤一般,丰臣秀吉生前也是十分信赖秀保,且让他担任秀赖的后见,信赖程度远超前者。但是柴荣死后,赵匡胤却并未顾及周世宗的恩情,而是在陈桥发动兵变,率大军返回开封,以兵势胁迫柴宗训禅位,从而建立起了北宋。那如今同样握有兵权,且派遣大军围城的秀保,是否也想上演一幕“黄袍加身”呢?
虽说当年那场王朝更替,既没有造成宫门喋血,伏尸遍野,也没有闹得烽烟四起,兵连祸结,据史书记载,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可是说是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可即便如此,一向以丰臣宗家守护者自居的石田三成也绝不愿意此事发生:“这天下是太阁留给秀赖少主的,不是留给他右府的,少主年少,他可以代管,少主弱冠之时,他也必须大政奉还,这一点不容商榷!”
“那就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啊!”石田三成麾下的一些谋士不禁担忧道。
“那又如何,若是拼上吾等性命能守住太阁的基业,这也算值得;若是终究为他人所夺,吾等即便身死也无愧于心,太阁泉下有知,也定不会责备吾等。”石田三成正是抱着这种想法,以及对当前局势的把握,坚持将大坂城攥在自己手中,不允许亲秀保的势力越雷池一步。
对于大坂内外军队的驻扎调动,城内众人皆忧心忡忡,就连淀姬和秀赖也不例外。淀姬曾多次召见石田三成,质问他为何要招兵买马,拒绝宇喜多和前田家的军势进城宿卫。石田三成自觉淀姬素来与秀保交好,但凡说秀保的不是便会被斥责,因此也不愿多说,只是告诉淀姬“毛利虽然退军,但不能排除有忍者混在城外军中,臣不让备前宰相和能登守进城宿卫,实是担心有人会借机混进城来,对少主和夫人不利。”
“照你这么说,即便右府凯旋,也不能进城是么?”淀姬对石田三成的解释十分不满,她虽是深闺妇人,但也多有耳闻,知道三成和秀保多有间隙,此番封锁大坂城,似乎并不是他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右府是少主后见,臣怎敢不让他进城。”石田三成恭敬地对淀姬回答道:“不过在没能确定危险彻底解除前,只能允许右府携带五十以内的兵士进城。”
“混账!”听到石田三成这么说,淀姬不禁破口斥责道:“右府拥兵十余万,他若真想对秀赖和妾身做什么,还用等到现在么?如今你们这些个奉行趁右府出征、大纳言卧病在床总揽国事,擅自征兵,这些妾身也都忍了,可你们如今却又要对右府采取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失望!难道就不怕让右府和远道而来的大名们寒心么?”
“夫人!”石田三成强行打断淀姬的指责,语气坚定地说道:“臣等这么做全是为了少主和您的安全着想,为了太阁的基业着想!这件事请您不要再管了…右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到时候自会见分晓。”
“见分晓?你这是什么意思?”淀姬愤懑地质问道。
“夫人到时候便知。”石田三成躬身朝淀姬行礼,随后便起身朝殿外走去。
“石田治部且慢,”就在石田三成踏出殿门的那一刻,淀姬喊住了他:“不论你想做什么,请你答应妾身,决不能再起刀兵,这大坂城,已经再也承受不住战火了。”
石田三成转过身,郑重地朝淀姬叩拜道:“臣一定尽力而为,绝不会再让少主和您陷入险境。”
“至于右府…还请治部谨慎对待,万不可自毁长城。”说道,秀保,淀姬的语气随和了许多,忧虑也较之前更多了一分。
“臣明白,右府既是太阁的侄子,又是秀赖少主的堂兄和后见,地位尊贵显重,臣自有分寸,还请夫人放心。”石田三成随即拜别淀姬,起身离开了内殿。
“本以为天下马上就要恢复安定了,可为何会是这般情况?”淀姬无奈地叹息道。作为丰臣秀赖的生母,淀姬拥有至高的地位,但在这个战国乱世,拥有这般地位又能怎么样呢?这终究是男人主宰的时代,而她,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株浮萍,除了为这个时代点缀些绿色和生机,掩盖些血腥和残酷,似乎再难有其他的作用。这,便是身处乱世的悲哀吧。
第四〇三章 是何居心()
五月二十二日傍晚,在长连龙的陪同下,秀保终于率领众大名抵达了大坂城南、篠山以北的平野口,前田利政、宇喜多秀家以及长束正家早已等候多时。
前田利政和宇喜多秀家的出现理所当然,倒是长束正家只身前来,让秀保和周遭大名觉得蹊跷,更让尾张派和大和丰臣氏的一些家臣感到不悦。
“侍从前来迎接,在下甚是感谢,可不知其他奉行身处何处,为何不一同前来?”秀保故作好奇地问道。
“殿下有所不知,加贺大纳言身体违和,故而自毛利退兵以来,大坂的政务多由治部和仁右卫门负责打理,因琐事太多,治部他们无法抽身前来,还请殿下见谅。”长束正家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琐事太多?这天下大名皆云集于此,治部岂能因‘琐事’拒绝出城?依在下看来,想必是另有他想吧?”岛清兴率先对长束正家发难,但由于秀保并未出言劝阻,因而可看作是秀保对岛清兴的说法表示默认。
“左近实在是多虑了,”长束正家见状,赶忙解释道:“毛利氏虽然退兵,可这近畿却是一片狼藉,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恢复秩序,特别是这山城、和泉、河内诸国,那都是少主和淀夫人眼皮底下的,不早点恢复生机,恐怕二位不能心安啊。”
其实长束正家早就料想到会遭受这般诘问,但他也无计可施,毕竟石田三成是打定主意不出城迎接的,原因倒也算是简单,一方面,石田三成自认为是五奉行之首,并不想当着天下大名的面向秀保示好,在他看来,主动出城相迎就意味着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尊卑,这恰恰是他不愿看到或者是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目前奉行派操控着御马廻控制了大坂城,在不知道秀保下一步动作之前,他是不敢贸然出城的。
至于让长束正家独自前来迎接秀保,石田三成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长束正家毕竟在秀保麾下侍奉过一段时间,两人也算是有些交情,就这一点来说,增田长盛远不如正家;前田玄以固然有些声望,但他的长子已然站在秀保一边,让他出马,一来不能确定是否会保持中立,二来若是稍有不慎,兴许就会向秀保透露奉行派的内部情况,这个风险石田三成也是不敢承担的。思前想后,他只能让长束正家出马,这也算是唯一一个选项。
长束正家身为五奉行之一,虽说已经倒向了石田三成,但三成仍对他有些怀疑,在大和丰臣氏效力的那段经历始终难以忽略,此番让他出马,很难说是否有考验他的意味。
这边不能完全得到石田三成的信任,那边却又被岛清兴等人质疑,在这种两面不讨好的困境下,长束正家只能是硬着头皮努力调和,至少在秀保和三成见面之前,必须让两人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但是很不幸,他的解释太过苍白,以至于不仅是秀保,就连那些大名也都不信,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石田三成,指向了整个奉行派。
“右府殿下乃是少主的后见,如今除了加贺大纳言,其余两位大老也都前来面见了,石田治部不过是一名奉行,怎敢如此怠慢?依我看,他不仅是给右府,也是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大名一个下马威啊?看这架势,难不成大坂城已由他石田治部一人说了算不成?”福岛正则对于长束正家的解释很是不满,虽说不久前刚和秀保争执过,但相比秀保,他对石田三成更是没有好感,早就想找机会好好教训这些奉行派。
“侍从这是哪的话,治部确实有要事在身,还请不要多想。”长束正家知道福岛正则的脾性,只得好言相劝,必将按理说,石田三成确实应该出城拜见秀保的,况且秀保还立下了不世之功,更是不能怠慢。自己在五奉行中排行第四,只身前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怠慢,福岛正则的话并不是全无道理。
“你说不让我们多想,那么请你解释一下为何封锁了大坂的三之丸,就连备前宰相和能登守都不得进入?”尾张派领袖之一的加藤嘉明也借机发难。
“没错,听说还临时动员了一万两千军势,把他们编入了御马廻,这难道也是为了治理近畿?”织田秀信见状,也站出来为秀保鸣不平,想以此缓解秀保心中对自己的忌惮和怀疑。
听到御马廻,与丰臣氏关系亲密的蜂须贺家政也表达出了不满:“据我所知,这御马廻都是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可为何这短短二十天就能扩充一万人?在下很难想象这些乌合之众驻守大坂城内,会不会对少主和淀夫人造成威胁……还请右府立即率吾等进城,以免发生不测。”
“对,请右府率吾等尽快进城!”听到蜂须贺家政这番话,包括一些外样在内的大部分大名,都力劝秀保不要听凭长束正家糊弄,应当立即进城面见秀赖和淀姬。
“侍从,你也看到了,诸位所说的,也是在下所担心的,不是在下不相信石田治部,只是少主和淀夫人的安全是首位的,在下作为后见,必须尽快进城觐见,也好让诸位尽早安心。”秀保朝长束正家躬身说道。
“这……”长束正家思忖片刻,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本想请诸位在此处先行休息,等明天再进城的,不过既然右府开口了,那在下也不能拒绝,请诸位挑选两三家臣,随在下一同进城觐见少主。”
“两三家臣?我没听错吧?!”福岛正则怒目圆瞪,近乎是斥责地质问道:“我等率大军凯旋,为何只能率两三人进城?而那一万多杂兵却能在城内驻扎?侍从,我看你们这是别有用心啊!”
“是啊,算下来,也就只允许不足千人进城,不知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石田治部的想法?你们这么做是和居心?难不成……”浅野幸长话说到一半,转身向秀保望了望,似乎是在等他的指示。
第四〇四章 妥协?()
秀保当然知道浅野幸长此刻期待自己做出何种表示,但他却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揣测起石田三成这么做的用意。
作为秀赖的后见,秀保掌握着大义名分,此番又手握重兵,且获得了天下大部分大名的支持,根本就不畏惧石田三成。毫不客气地说,只要他愿意,可以立即调集近畿的十余万大军围攻大坂,不出五日便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