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遵命……驾驾……”
那名夜不收在接了杨廷鉴的命令后力气策马而去,现在连山西巡抚都来迎接自己了,杨廷鉴作为文人中的一员,绝对不能在摆锦衣卫的臭架子。
“传令全军,立即就地休息半柱香时间,所有百人队按单双号分成两拨,去小河边擦洗下铠甲,不要坠了咱们锦衣卫新军的赫赫军威。”
杨廷鉴可是不敢大意,就算是马上就要到大同镇了,也是不敢疏忽的,单号的百人队先去小河边擦洗铠甲,双号百人队留守,这样一来就算有突发情况,也不至于全军毫无准备。
这几天赶路,所有人的哥特板甲上全都是一层厚厚的尘土,原本雪白的板甲,现在全部变成了土黄色。这可不好,杨廷鉴需要向这两人展示赫赫军威,震慑住这两人,让他们在自己接下的行动中别轻举妄动。
“第一百人队,齐步走……第三百人队齐步走……咚咚……”
所有的锦衣卫新军一路远行,不光增加了纪律性,也经历了血战,并且是两战两胜,那可谓士气高昂。军队就是要不停地用胜利喂养的“怪兽”,喂养的胜利越多,这支军队就越精锐,越有敢战之心。
【兄弟们,喜欢本书的就一定要收藏,这太重要,事关本书的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求也,落叶拜谢。】
……
。。。
第123章 此话当真()
杨廷鉴也去洗漱一了番,同时还把身上的合金板甲给脱掉了,穿了一件士子的月牙长衫,里面当然穿得有防刺服,同时他的腰间也挂着带高压电棒的宝剑。
杨廷鉴穿这一身去见耿如杞也是放低姿态,人家毕竟是正二品的地方大员,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来迎接自己,都算是屈尊降贵了。
再说历史上的耿如杞也是一个不错的官员,在建奴入寇京机的时候,敢于带领五千士兵去勤王,结果手下的五千士兵数月无饷,连吃饭都无法解决,结果耿如杞的手下士兵大掠百姓,耿如杞也被崇祯下令斩首于市。
从历史就可以看出,这耿如杞还是一位敢于承担责任的文官,虽然他的军事能力平庸,至少他敢于出兵去和鞑子打仗,只要是这样有骨气和血性的人,那就是杨廷鉴团结的对象。
半柱香之后,所有的士兵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铠甲被就也擦得程亮,就连他们手上的武器也擦拭干净,银光闪闪的哥特板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乌黑的火枪配上闪着寒光的刺刀,斜刺天穹的长戟,成排如林,旌旗飘扬,士气高昂,杀气凛冽。
杨廷鉴看着整齐如一的队伍,感受着这些士兵透露出来的杀气,心底就不由得爽朗万分,这样的军队才是杨廷鉴想要的军队,他们也是杨廷鉴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出发……”
所有的士兵都没有在乘坐四轮马车了,除了骑兵之外,其他的人都步行,这里已经距离接官亭不远了,杨廷鉴就是要把自己手中的力量展示出来,就连三十六门神威火炮也被揭去炮衣,露出威武雄壮的身姿。
很快杨廷鉴就带着车队到达了接官亭,杨廷鉴远远地看到了在接官亭等待的几个穿红袍官服的人,就连忙翻身下马,然后快步向接官亭走去。
耿如杞也看到穿着士子长衫来的杨廷鉴,不由得摸着胡须暗暗地点了点头,暗想:
“听闻此子诗文锦绣绝伦,武功更是冠绝天下,现在看来此子并没有忘记读书人的身份,只是此子为何要去做那人人讨厌的锦衣卫镇抚,真正是可惜了,老夫定要劝告一二,别让此子误入歧途。”
杨廷鉴在接官亭外,直接就开始行揖礼拜见前来的几位文官:
“晚生杨廷鉴参见各位大人,劳烦诸位大人前来迎接,晚生愧不敢当。”
这些前来迎接的官员就数耿如杞这个山西巡抚为最大,所以耿如杞是最主要的接待人:
“杨大人不必多礼,杨大人是奉旨办差,我等地方官到此迎接也是有所应当……杨大人一路鞍马劳顿,不如到这亭中稍作休息如何。”
耿如杞和几位前来的文官对着杨廷鉴意思性地还了一下礼,然后就请杨廷鉴到接官亭饮茶休息。杨廷鉴也理解这些地方大员,毕竟杨廷鉴只是一个举人身份,奉旨押送军饷而已,杨廷鉴并无巡视地方的任何权利。
这些地方大员能来接杨廷鉴,那就是屈尊降贵了,他们也是想看看杨廷鉴是不是真的砍了几千蒙古鞑子的首级,也许可以分润那么一点功劳也说不定嘛。
杨廷鉴进入接官亭,跟随着杨廷鉴前来的所有士兵则整齐地,毫无声息地站在原地等待,整个队伍一片萧杀之气,大同总兵姜瓖可是识货的人。
这样的兵那绝对是精兵之中的精兵,也绝对是在战场上见过血的,就连姜瓖的亲兵,也是不能和这些锦衣卫新军想比。最让姜瓖吃惊的是他们身上的铠甲,姜瓖当了大半辈子兵,就是没有见过这种覆盖全身的板甲。
姜瓖打算等下去亲自看下,这样的装备什么时候出现在大明官军的身上了,姜瓖想搞明白,如果这种装备真的不错,说什么自己也要请朝廷拨下一批来,姜瓖的的算盘打得不错。
耿如杞请杨廷鉴入座后,就让端上茶水来,然后介绍了一些同来的官员后,就开始闲谈起来,等大家把闲话扯完,耿如杞就开始谈论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了:
“杨大人,本官听说你们在虎峪口遇见了大量的蒙古鞑子,可有此事?”
这虎峪口的烽火和那些逃回来的屯兵,他们早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耿如杞这个巡抚了,就连入寇的鞑子大约有多少人他们都知道。
杨廷鉴当然不会隐瞒,就照实说道:
“是的,晚生带着车队在虎峪口就看到了入寇的烽火,晚生为了不让百万军饷落入敌手,只好选择在虎峪口和鞑子血战。
为了利用地形,晚生把所部三千余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守卫下虎峪口残墙,一部分携带神威火炮上虎峪口峡谷两侧的山岗,晚生带着一千一百余名骑兵绕道白羊口,直接奔袭上虎峪口。
入寇的八千余蒙古鞑子全部被晚生装进了虎峪口峡谷这个大口袋里面。
此战晚生共歼灭蒙古鞑子精锐骑兵三千余,俘虏蒙古骑兵五千余,同时还生擒蒙古万户侯济农,现在济农已经被押往宣府。
晚生在歼灭了济农大军后,就派遣骑兵连夜奔袭济农的老巢土城,再生擒林丹汗的妹妹泰松公主,俘获蒙古部众三万余,牛羊不计其数。
因为泰松公主愿意归顺大明,所以晚生并没有屠杀那三万多蒙古部众,而是把他们安置在虎峪口,由本官的一名不下管理。”
“啪……啪……”
几名官员手中的茶杯掉落在石桌上,三千多锦衣卫新军,居然一战歼灭了八千蒙古精锐骑兵,还把那个蒙古万户侯和林丹汗的妹妹都给抓来了,这是什么的泼天功劳啊!
在接官亭的所有人都被吓着了,简直是吓得目惊口呆啊!就连他们中的茶杯掉落在石桌上都没有反应。杨廷鉴不解地看着面前的几位大人,稍许耿如杞立即反应过来,一把抓住杨廷鉴的手,哆嗦地问道:
“杨……大人,此话……此话当真。”
“当真,林丹汗的妹妹已经被我许配给了自己的一名手下呢!此时就在军中。”
好吧!林丹汗的妹妹差点被擀面杖伺候!!!
……
。。。
第124章 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下又把耿如杞给雷到了,这杨廷鉴好歹也是读书人吧,怎么还和那些野蛮人一样,把抓的女人随随便便地许给手下呢!如果是普通的蒙古女子也还罢了,这可是林丹汗的亲妹妹,那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耿如杞那个气啊!这功劳注定要大打折扣:
“杨大人,你,你糊涂啊!……快……快去请泰松公主前来相见。”
杨廷鉴只能表示无语,这泰松公主和自己手下搞在一起,并不是他的主意啊!完全是勒一川那小子没有管住自己胯下的玩意儿,杨廷鉴只不过为了从大局出发,顺势成全了他们两个干柴烈火。
这个黑锅,只能杨廷鉴来背了,不能把责任推给自己的手下,既然要当老大,就要有担当,不然谁会为你卖命。
杨廷鉴只好起身喊亲兵领着泰松公主到接官亭来相见,亲兵去请泰松公主,而几名文官却在小声商量着礼仪。
这泰松公主虽然是公主,可是她是敌国的公主,而现在又是俘虏的身份,但是泰松公主已经归顺大明,只是还没有献上归顺表,也没有大明天子的认可诏书。
很快耿如杞就和几名文官商量好了,大家只对泰松公主行揖礼,不用对待俘虏的方式对待泰松公主,而是用对待外藩公主之礼接待。
中华是礼仪之邦,这礼部也是六部之首,这些文官把这礼仪看得比天大的事情。
但是不得不说耿如杞在处理泰松公主的问题是老成持重的,这泰松公主虽然还没有得到大明皇帝的认可诏书,他们用外藩公主的礼仪接待,也是非常恰当的,任谁都找不出毛病。
稍许,泰松公主就由一名蒙古女子扶着来到接官亭外,耿如杞立即率领来迎接杨廷鉴的所有官员前去参见泰松公主:
“大明山西巡抚率属下官吏参见泰松公主殿下。”
耿如杞只是微微欠身地行了一个揖礼,大明是天朝上国,就算现在被蒙古和建奴欺负得要死,那也是天朝上国,其他的国家都是蛮夷,这个毋庸置疑。
泰松公主想不到自己还能受到这样规格的接待,本来就是一脸潮红的她,更加兴高采烈了,连忙对着几位山西的官员还礼:
“本宫倾慕大明久矣,今率众来归,还请诸位大人在大明天子前多多美言几句。”
泰松公主现在被勒一川浇灌得像花儿一样,再配上那上位者的气质,还真像那么回事。
真实的情况是泰松公主坚决不愿意率众背叛他的哥哥林丹汗,主要是泰松公主被勒一川给艹服了,这才让泰松公主同意带着部落归顺大明。
这些情况耿如杞他们当然不知道,他们只能按照接待番邦公主的礼仪来安排。这对他们也算是一封功劳啊!这林丹汗的妹妹归顺,他们在奏章里面怎么写,那还不好发挥吗?只要杨廷鉴同意分润这个功劳,那就不是问题。
“好说,好说,我等一定在天子前禀明公主对大明的仰慕之心,还请公主到驿馆暂住。”
“多谢各位大人了,本宫的夫君也请各位大人一同安排下。”
“当然,当然……”
泰松公主被送回四轮马车,然后就由耿如杞带来的衙役领走,现在这些官员的思想活络起来了,包括耿如杞在内,想的都是如何分润这功劳,但这件事必须要杨廷鉴点头配合才行,不然杨廷鉴这个锦衣卫镇抚进宫面见崇祯的时候,随便一说,他们谎报功劳的事情就暴露了。
蒙古鞑子入寇的时候,没有见他们出兵,现在分润功劳比谁都跑得快,大明的文官就这样,杨廷鉴见怪不怪。
“冰如啊!你这次可是立了泼天的大功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杨廷鉴连忙谦虚地答道:
“全仰仗陛下洪福,各位大人丛中斡旋,晚生才能取得如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