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长生将信将疑的将手伸进湖水中,果然不假,感觉此水不仅温度适宜,而且还如此的滑润,很适于沐浴,没想到这里竟有如此大自然生成的沐浴之湖。
刘百顺说:“这水里含有杀菌的矿物质,凡是进山的人来到这里,为防止受到瘴气的侵害,都要跳进这湖水里浸泡一番,不仅能洗掉身上的晦气,还能防备毒虫的伤害。我们为能畅通无阻的进入野人谷,又能平安无事的返回去,还是跳进去洗一下吧。”
既有此说,客随主便,刘长生和郑明随他跳进了湖水里。刘长生知道这是温泉,泡温泉澡确实对人的身体有好处,顿感浑身舒坦,郁闷在心中的那些沉重的事似乎减轻了许多,周身的伤痛和劳累也似乎减轻了许多。百顺所言极是,此水不仅舒筋活血,而且还能止痒,确实有治病的功效,没想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进山的人提供了如此的方便,如此神奇的变化,也展示了上天的好生之德。
年轻的郑明跳进水里,如鱼得水,畅快地游着,游着,一会儿仰浮,一会儿来个狗刨,游的不以乐乎之时,忽然在幽暗的深水处,竟发现有一人身在水面上漂浮着,一起一伏的似在挣扎。
郑明心想,难道有人落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装作没看见,胜是做恶,必心有愧,想于此,便游了过去,予以抢救。待他游到跟前,却发现是一具白纱围裹的古尸,因为从其头发及装束看,不是现代人,也不知道在水里泡了多少年了,白纱早已经破烂,分不清是男是女。
郑明正疑惑间,不远处水面上又出现了另一具古尸,同样的装扮,所不同的是,这具古尸却阴沉沉的隐藏在水面下一起一伏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清其面目,更说不上是男是女了。郑明不由得顿生寒意,急忙招呼他二人。两人以为他出了什么事,争先恐后地游了过来。
郑明说:“你看,这水面怎么有两具古尸?”
刘长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观看,发现白纱古尸不只是两,竟有三四十具之多,让人感到有一股冰彻心肺的寒意,忙纠正他的说法:“你说的不对,不是俩,而是有许多许多。”
三人注目凝视,发现那些个古尸虽然五官模糊,但是还能看出人的大概像貌,一具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如托盘,有的如击鼓,有的如吹箫,有的如鼓瑟弹琴,有的如跳舞……姿态优美,形态各异,无以伦比,诡异的是,那些个僵硬的古尸漂浮在水中,竟然还在缓缓地移动,发出微弱的绿色的荧光,不知道是从那些个古尸的什么地方漂浮出来的,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刘百顺说:“我看那些个姿态各异的古尸,好像是供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玩耍的乐师和舞女。我曾在古墓的壁画上,见到过描绘的这么一幅画面,那就是墓主人寿终正寝升天,天上天门大开,群仙列队相迎,祥云缭绕,乐师奏乐,仙女飘飘起舞,神鸟飞翔,佛光普照,一片歌舞升平,飘飘欲仙。
“在这样的壁画中,必然会在墓主人魂飞升天的上方,画着‘天仙舞乐图’,画中必有无数的窈窕淑女相陪,预示着墓主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升天并不寂寞,照样有琼浆玉液供品尝,窈窕淑女供淫乐,乐师舞女供玩笑,这是后人对其先人的一种虔诚的祝愿。
“此俗世代流传,沿续至今,无论官宦之家,或是乡村民夫,人死了,其后人为能使其死得体面,都模仿前人礼俗,虽不墨守成规,再造筑大型棺墓,在墓壁上绘制‘天仙舞乐图’,但也扎制社火。富家扎的多,面面俱全,什么都有,大都扎有门楼、牌坊、戏台,戏台上扎有戏人,厨房里扎有做饭的、挑水的,若是死者是男人,扎有伺候的男人,大都在其身上写有‘大力’、‘有劲’等字,扎的女人,大都在其手臂上贴着‘管用’、‘耐用’的字条,意思到阴间要把主人伺候好,伺服的得法。当然还有什么牛、马、猪、羊、鸡等畜禽,还有轿车、条几、方桌、摇钱树、聚宝盆之类,总之凡是阳间有的东西,扎的社火也应有尽有。不过这些东西,也是据家的穷富不等有所增减变化,以前富家有用绢绸扎的,但大都是用纸扎,用以表达孝子对父辈亲人的孝敬与哀悼。
“随着时代潮流的前进,人们生活的提高,思想意识也在随着改变,扎的社火也更换了内容,现在给死去的老人已扎上小轿车、电视机、电冰箱、饭桌、麻将桌……及冥行存款之类的东西。总之,这种世俗沿续至今,虽发生了变化,但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希望亲人死后不受罪,能升入天堂极乐世界。”
他为验证自己的说法,特游去抓住了两具露出水面的古尸,呀,竟是人工精心刻制的木偶,和人身大小一样,就像是在秦墓中看到的兵马俑样,怪不得以为是古代僵尸,在水中不知浸泡了多少年没有腐烂。那具男者胸脯平平,两腿间却刻制有睾丸和那生殖器。那具女者,胸前刻出两鼓鼓的Ru房,两腿间刻有一道沟,因其身上的衣衫已经烂掉,才看到其全身。
他说道:“看,我说的不错吧,这些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的木偶,定是与主人陪葬的一群乐师和舞女,能享受到如此殊荣者,说不定是什么王墓,据说在远古时代,氏族首领死了,就拿许多活人男女去陪葬,随着社会的文明,认为那种方式太残忍,太没有人道,历代王者改去一往,就用木偶人做为活人的替代品陪葬。你看那些木偶有三四十具之多,如此大的娱乐团体,如此大的阵容,不是王者,是不佩享受如此待遇的。”
刘长生佩服他说的在理,正欲答话,忽见从上头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大东西,似乎带着响声涌压过来,急忙提醒百顺说:“小心……”为之心想,乖乖!如此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呢?
。。。
第十七章:棺内仨人头1()
第十七章:棺内仨人头1
刘百顺听到刘长生的喊声,急忙看视,发现一个大的黑乎乎的东西向他冲了过来,急忙侧身躲过,竟是一块棺材的上盖,如此的厚大,可不是一般的棺材盖,定是什么皇亲国戚用的,不明白的是,如此厚重的棺材上盖,不知是从什么地方漂过来的。刘长生也看清了像是个棺材盖,也从来没见过世上有如此大的厚棺盖,足有现在的两三个棺材盖厚,心中猜想,难道是从什么古墓里来的?可它怎么能会在此出现呢?难道其中又有什么蹊跷不成?
郑明也看见了,说:“若是棺材盖,怎么会有这么大,足有一般三、四个棺材盖厚,可见不是一般官员用的,可能是什么帝王的棺木,只有做为一个国的君主,才配享有这样又厚又大的棺木。”
刘百顺道:“你说的不错,我也有此想法,为查明原因,防止内有水鬼作祟,我们敢快出来,只要我们沿着棺木漂来的方向去上流寻找,幸许能明白什么,反正我们去野人谷是沿着湖水流的方向往里走。”
三人出来沿水流逆行而上,走着走着,前面杂草丛生,无路可行,崖壁上出现一神秘洞口,水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刘百顺说:“不用怕,我曾来过这里,穿洞而过,里面别有洞天。”刘长生、郑明将信将疑,随他而进。
他说的不假,里面竟是一个地下宫殿,气势恢弘,如此气魄,石窟四周壁上刻有无数飞天神像,姿态各异,形象毕真,凸凹有致,唯妙唯肖,衣带飘飘,若浮云飘荡,美不可言。地下宫殿四角有一大石柱,每一石柱下有一只大的乌龟,伸着脖子瞪着眼在支撑着石柱,在大殿的后面,放着一个巨大的棺椁,上有朱漆金龙图案,奇怪的是上面的棺盖不见了。
刘长生为之心想,果然不出所料,那飘流而下的如此大的棺盖,极可能是此棺椁上的,便走向前,看见大棺内并没有什么奇珍异宝,也没有什么尸体,竟是三个人头骨,不知是怎么回事,实在令人费解,按说,根据此棺上有朱漆金龙图案,极可能是帝王之墓,不见里面有什么奇珍异宝,说明已被盗墓人洗劫一空,棺内的尸体即使腐烂,也应该有其骨骼的存在,可里面只有三个人头骨,难道说此棺内能成殓三个帝王不成?
按一般推论,既是平民百姓,一具棺内决不能成殓三具尸体,即使夫妇在短时间相继而亡,其亲属也会备用两付棺材成殓,然后合葬在一起,况且这是带有着朱漆金龙图案的帝王之棺,怎么能会三者成殓在一个帝王棺里呢?即使是王的妃子与其合葬,也决不会成殓在一个王棺里,这与礼数不通,历代帝王将相也没有这么干的,这就说明此棺有着蹊跷,充满着神秘,令人费解。
郑明说:“我们在水面看见的那块厚重的棺材盖,难道就是这棺木的上盖?是谁能把它掀开翻到水里去的呢?”
刘百顺说:“我曾来过这里,没有发现有人动过,还是一具完整的棺木,如此严密合缝,难以打开,当地人也不敢打。据说此棺十分诡异,有人曾听见过棺内有劈里啪啦地打斗声和惨叫声。也有人说棺内躺着的是个帝王,为防止盗墓贼,里面设置有暗器机关,只要盗墓贼打开棺盖,就会触动机关,暗器齐发,必死无疑。还有人说,棺内设有虫毒,只要盗墓者打开棺盖,就会中毒身亡。所以一般人都不敢来这里,因为这里面阴森恐怖,说不定在哪里还设施有什么暗器机关,一旦打扰了死人的安静,就要遭到什么报复。
“我们这地方上的人,都知道此种诡异传说,别说有盗墓邪念,大都不敢来此,因此知道这地方的人很少很少,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竟真有盜墓者光临。从棺内存在的三个人头骨看,我想盗墓者也没有盗走什么值钱的东西……”
郑明插话说:“难道那些乐伎舞女木偶,也与其棺有什么关系?”
刘百顺分析说:“有可能,你看,此棺木封存于此地下宫殿,死者决非寻常之人,从其棺木之大,材质是沉香木,及从棺外的朱漆金龙图案看,死者极可能是帝王,想当然,既然是帝王之陵,当时棺内可能陪葬有珍贵的东西,并连同那些乐伎舞女一并埋于棺内,既是王陵,当时就可能有盗墓贼觊觎于它,就有人想方设法潜入了陵室,盗走了那些值钱的东西,然后又把棺盖给盖上,对于那些个乐伎舞女,他们当然是不屑一顾。
“我们发现的那些个乐伎舞女木偶从水中漂流而下,极有可能是现在的人所为,想不是我们此地的人,是不是外来的人误打误撞来到这里,我不敢肯定。也就是说,有人已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定是看到棺外的那朱漆金龙图案,认定古墓是帝王之棺,想里面定有什么奇珍异宝,若能取上几件,就能发财,不虚此行,在其利欲熏心的驱使下,他们想办法打开了棺盖,并顺手使劲将沉重的棺盖丢弃到一旁的暗流中。
“他们没有发现有什么珍宝,却看见有那么多的木偶,就气急败坏的捡起那些木偶丢弃到暗河中,也没有在其身下看到什么珍宝,还是只有三个人头骨,正在怅然若失之时,可能是什么声音惊动了他们,或是触动了什么机关,就做贼心虚地逃之夭夭,若如我分析的那样,这些人就在我们前头,离我们不远,也可能是我们惊动了他们。”
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