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思育但见林延潮笔下不停,几可称得上不假思索,一气呵成。

    片刻之后一篇两三百字的诰命,在林延潮手中立成。

    陈思育从林延潮手中接过写好的诰命,细看了一会当下道:“不谈文采,本朝诰命尚简尚平,不喜四六骈文,求得是上通下达,宗海你这一篇?你真是第一次写诰命?”

    林延潮能说自己利用上班时间干私事,苦读历朝的圣旨吗?所以他只能答道:“都是备考科举时苦练了,若是光学士再给下官一点时间,下官能写得更贴切一些。”

    陈思育点点头道:“这也是难得了,再说文采……”

    陈思育手对着文章,不由叹息道:“还记得,宗海初抵京时一篇漕弊论名动京华,洛阳纸贵,本学士虽觉得此文谈不上空前绝后,但十年内却无人赶超,但读了这一篇方知言之过早,此文虽是仓促而作,却可称得挥毫落纸如云烟,文成自标杆,老夫读来但觉文采斐然,却不见丝毫堆砌辞藻之意,真返璞归真。宗海真大家矣。”

    “光学士谬赞了。”林延潮谦虚道,然后准备从陈思育手里将文章拿回去。

    但见陈思育手一收,然后不动声色将林延潮这篇文章纳入袖中。

    你这样就把我文章拿走了,这是利用职权啊,光学士你也太无耻了。林延潮不由心道。

    陈思育厚着脸皮,拍着林延潮肩膀道:“宗海不必过谦了,回去好好做事,本学士看好你。”

    陈思育此刻心底想得是回家以后,就将林延潮这文章裱糊起来,这可是文章大家的翰墨,一字一金,传给子孙再好不过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四章 辽东大捷() 
见陈思育将自己的文章揣在兜里,林延潮没发觉一向高高在上的陈思育,居然也有这么无耻的一面,黑了自己的稿子,简直是禽兽啊!

    陈思育却丝毫没有惭愧之色,反而当面夸奖林延潮道:“江山代有人才出,与你文章相较,王凤州更是不值一提……”

    “光学士……”林延潮当即打断,王世贞是自己座师,弟子要维护老师颜面的。

    陈思育闻言笑了笑,反而欣赏地道:“我知王凤州是你座师,你不喜我说他,既是如此,本学士看在你面子上,就对王凤州客气一分,不再说了王凤州就是,宗海真有德君子。”

    “下官谢光学士体谅。”

    “宗海,不瞒你说,你入翰苑以来,本学士本对你印象不佳,但日子久了,却发觉是我当初看走眼了,前事不计,这一次史官轮值内阁之事,本学士已是决定举荐你,之前让你习苏韩文章用意也在此,是让你尽早熟悉诏谕的行文。”

    林延潮闻言大喜道:“光学士,举荐之恩下官真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陈思育摆了摆手道:“先不要谢得太早,以往轮值内阁翰林的人选,由本学士会拟三人名字题请内阁,最后内阁裁定其中二人,你虽在这三人之列,但也不敢说一定能入文渊阁的东房办事。”

    陈思育这么说,也就是三人里最后还是要有一人刷下来的,这个决定权在内阁手中,不过自己既入名单之列,已有三分之二的机会了。

    不过林延潮知道最后还有变数,于是称谢过后,向陈思育告退而出。见林延潮出门去了,而陈思育方从袖中拿出林延潮方才所写的文章又重新看了一遍,满脸都是欢喜之色。

    林延潮回到检讨厅后,就听到众翰林们都是在议论,内阁轮值之事。

    但听一名轮值过内阁的老翰林道:“轮值之事。虽说是叫你们为朝廷起草诏谕,但也是入阁参预机务,备顾问于内廷,这等殊荣。不亚于蓬莱登峰啊。”

    众翰林们都是点头,轮值内阁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现在检讨厅里,大部分翰林都没有轮值过内阁,甚至在翰林院一生都没有轮过入值内阁的翰林也有几人。相较之下教习内书堂倒是容易一些。

    众翰林们议论道。

    “可惜是两两一替。”

    “你我不用指望了,你没听出吗?今日朝房里,次辅已是指定三位申阁老的门生了。”

    “但两个人选,不可能都用新翰林吧!”

    “如徐兄这等老编修,隆庆五年入翰苑来,还没有轮值过内阁,若这一次为了照顾申阁老的门生,而舍去他,这实在不公啊!”

    林延潮听了一耳朵,于是默不作声走入检讨厅里。

    林延潮刚刚才入座。张懋修就走到林延潮身旁问道:“宗海,是否也有意入值内阁之事?”

    林延潮听了道:“此乃光学士定之,非我等能问的。”

    张懋修闻言一笑道:“宗海真君子矣,实话与你说,以占他总纂大明会典,已是无缘入值内阁,故而只有你我二人有这机会,莫非你真的一点也不动心?”

    张懋修淡淡地笑着,但这话里有话的意思,谁听不出来?

    林延潮拿起公案上的书。翻了几页,心底想说我动不动心,关你什么事,我招你惹你了。咄咄逼人干嘛?

    林延潮道:“在下动不动心无关紧要,我只知道与其抬头张望,不如低头做事。”

    张懋修不由笑了笑,“真希望到时候宗海,也能有这般通达心境。”

    林延潮笑着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好一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受教了。”张懋修拱手一揖,然后拂袖而去。

    林延潮心想看来这张懋修是要与自己争这轮值内阁的差事,可是他爹是张居正啊,当朝首辅,若是他真有意与我争,我胜算很低啊。

    就在林延潮思考之际,一名内阁吏员来翰林道:“辽东大捷,几位阁老要诸位大夫停下手头之事,立即拟一首祝捷诗献给陛下。”

    一听辽东大捷,众翰林都是一并站起身来道:“辽东又传捷报?快仔细说来!”

    原来夷酋赵销罗骨,王兀堂二人,率千人之众,从永奠堡入境犯边,总兵官李成梁督兵击败敌军,杀敌七百五十余人,并擒获一百六十名口。

    永奠堡乃是宽甸六堡之一,设六堡于此,不仅扼住了辽东女真南下的通道,还可拓八百里疆域!

    但是设立宽甸六堡,朝野上下一直争议不休,很多人认为设立了守不住,但在总兵官李成梁以攻代守的主张下,张居正拍板决定支持。于是万历初年开始李成梁在宽甸前线一面修堡,一面率明军与蒙古土蛮部,建州女真部围绕六堡展开多次大战。

    李成梁连战连捷,这一下又传捷报,彻底巩固了明军在宽甸六堡的优势,在辽东站稳了脚跟,眼下八年的心血终有了回报,翰林院里众史官们都是拍手叫好。

    别看翰林院里都是文弱书生,但咱们读书人也有丹心汗青之志,国家在前线打了胜战,翰林们都是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啊!

    当然这消息传至内廷,天子绝对是喜不自胜的。翰林院官员自然当写一首诗来贺捷。

    听闻要写贺捷诗,众翰林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到各自到案前酝酿要写出一番流传后世的佳作来。

    见了他们这一幕林延潮不由头疼。

    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就是应制诗,乃翰林官们经常有的功课。比如凡外邦入贡,地方献瑞,扈从游幸上面都会布置下任务下一首应制诗,甚至天子得到一个不错书画,也会让翰林官们写一个题跋给他。

    每篇诗交上去,天子会排定名次,写得好的会赐银,赐物等等。

    不过可惜林延潮写诗的水平也就摆在那里,还是写这等歌功颂德的文章。

    当然李成梁在前线打了胜战,固然可贺,可是咱们也要会写得好才是,自己诗才也就一般般,看着同僚们一篇篇写完,心底好似猫爪扰心。(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 
除了写诏书外,替皇帝写各式诗词,文章,吹捧文章,都是翰林官的基本工作,当然这种每天日常,被称为翰林馆课。每年翰林写的馆课文章,被收集后,若是卖到民间,也会受到无数读书人吹捧,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这也是成为一位翰林的荣耀。

    因此应制文字都是翰林们的基本功,不过本朝天子还算好了,想想嘉靖帝在位时,那时候的翰林,整日替皇帝写青词,那才是真心的难。

    不过难是难,但是一旦你青词写得好,被嘉靖皇帝赏识机会很大,嘉靖时几位内阁如严嵩,袁炜都是写得一手好青词被皇帝赏识。

    由此而知,若是你的诗文若能入的皇帝之眼,对将来仕途大有好处。

    故而每次都这样为皇帝写应制诗,众翰林们都是卯足了劲,何况又是这等祝捷诗,不仅天子赏识,更有几分举国瞩目的味道。

    片刻后一位翰林已是挥笔立就,当堂念了起来。

    如林铁甲列平坡,十万貔貅斩丑魔。翻覆风云安永奠,执持旌戟定蒲河。飞传白羽夸祥报,驰献红囊唱凯歌。再酹蔡州城下雪,从今渤海不扬波。

    看了一幕林延潮不由一脸羡慕,叫他写几百字的文章,可以挥笔立就,但是叫他写一首诗就没办法了。

    林延潮凝思半响,终于写了一首应制诗交差。

    那名内阁吏员接过林延潮的诗,立即道:“原来是林三元的诗作,小人定要大开眼界。”

    但见那吏员拿过林延潮的诗念完后,嘴巴嚼嚼,发觉与前面几位翰林的诗作比起来,有几分淡而无味。

    不过这吏员对林延潮十分崇拜,心觉得自己没看出好来,是自己水平不够,见识不了状元郎诗里的妙处。

    但是这怎么办,眼下众翰林都在场。我若是看不出此诗的描出来,不是被别人看不起,暴露学识浅薄,如此真是颜面无光啊。

    于是这吏员装模作样的鉴赏了一番。然后无比崇拜的口吻道:“状元郎的诗才,真是当世无双,小吏真佩服之至。”

    林延潮也是讶然了,自己是诗文水平在翰林院算垫底的了,这位吏员前几位翰林都没有夸。唯独只夸他一人,这叫他情何以堪。这一刻令林延潮,也不由产生‘本官诗才最近真大有进步’的错觉。

    吏员收下林延潮的诗后,诚恳地道:“小吏对状元郎的无比敬仰,最近小吏家里正巧收藏了祝枝山一名画,小吏笔拙不敢品鉴,不知状元郎改日可否为下官写一题跋。”

    见对方一脸诚恳,林延潮当即答允。

    在这个科举决定一切的时代,别人就仰慕自己三元及第的名声,所以拿字画来请自己题跋也是常有应酬之事。事实上林延潮对书画鉴赏。自身书法都是一般。

    于是林延潮看着这吏员如此高兴,不由双手负后,心底怀着‘反正你们高兴就好了,自己又何必说透’的心情。

    待这吏员走后,萧良有笑着向林延潮问道:“宗海,你方才所写的祝捷诗如何?”

    林延潮见萧良有这么问,于是如实将诗念了出来,一旁几名翰林听了后脸色都很尴尬,简简单单说了几句,就走了。

    文渊阁中。

    陈思育正在张四维的屋里。毕恭毕敬地听对方说话。

    但见张四维道:“这一次辽东大捷,斩获如此之多,这是旷世之武功,不仅圣心大悦。朝廷上下也是一件喜事。不日李成梁将押着建奴回京,礼部请献俘于宗庙,元翁已是答允了,至于献俘大典,朝廷已是许久没有操办了,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