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黄碧友,张豪远,于轻舟,当年在社学,学院时,大家共度了不少快乐光阴,但此刻彼此道一声珍重再会,也胜过面对面的口不对心。

    “对了宗海,你还记得朱向文吗?”黄碧友提及他。

    林延潮笑了起来问道:“哦,向文他还好吗?我还记得当初每当考试时,当年我同舍里最用功的就是他了,还一直担心自己考得不好,彻夜没睡的……这一次他为何……”

    林延潮说了一半,见在座的人脸色都暗了下来,一旁于轻舟低下头道:“向文他去年得了疟症……”

    陈行贵连忙道:“宗海不必难过,向文去时,我们几位同窗都去他家里拜祭,所幸其子也算长大,香火有继,见他家景况不是很好,我们都拿了些银子接济。”

    林延潮想起旧日同窗音容,心底有股淡淡的感伤:“到时……到时我也派人去他家里看看,看看有什么要贴补的。”

    林延潮本想说自己亲自去的,但想起归期有限,不可能抽一日功夫去朱向文家里看望,于是就改口说派人替自己去看看。但是众人听了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感念林延潮很念旧情纷纷表示,宗海真有心了。

    聊至半日,大家都用了饭都是告辞离去,约定下次在文林社聚会时,再见一面。

    林延潮也不知自己有无时间,但且先答允下来。

    林延潮想起茶道里的‘一期一会’,说得是光阴如逝,朋友难得相见,就如同这辈子只见一面般,世当珍惜。林延潮将几位朋友送出府外,对每位同窗同年们,都是作长长一揖,相扶拥抱后,互道珍重离别。

    众人离去后,陈行贵,徐火勃留了下。

    徐火勃是林延潮弟子,林延潮还留他在府上,考校他学问进展。至于陈行贵则是留下,与林延潮商量朱薯之事。

    林延潮将众人送走后,与陈行贵至自己书房里。

    陈行贵说起堂兄陈振龙在办的种植朱薯,他表态陈家已是决定全力支持林延潮之举。

    林延潮听了大喜,他在闽地乡党势力里算得最大臂助的,除了濂浦林氏,就是长乐陈氏,以及他组织的文林社了。

    濂浦林氏虽说被张居正打压,但在官场上还是很有能量,若是自己老师林烃能重新出山,以他散馆翰林的身份,将来官场还能走得很远。至于刚中了进士,在南京任官的林世璧,林延潮就从来不觉得他能靠得住。

    而长乐陈氏在官场,商场,黑白两道都很有背景。

    官面上有今两广总督陈瑞照着,背景了得,至于私下的海商生意,更是为陈家积攒了不知多少的财富。而且陈振龙,陈行贵二人都十分精明能干,与林延潮合作,会是最好的盟友。

    至于文林社,可比作属于短期无法见效,但长期收益高的资产。目前叶向高,翁正春他们没一个中进士的,但将来若能出几个进士,都是可以与林延潮同进同退的。

    张居正在位时,禁止天下舆论,故而对民间士子结社有所打压。文林社发展也是进入瓶颈。但这一次林延潮返乡与劳堪相谈后。劳堪当然要卖林延潮的面子,承诺放宽对文林社的约束。

    所以林延潮经营多年的乡党势力上,也算初见成效。(未完待续。)

五百二十七章 回乡() 
困于酷暑已久的闽地,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大雨总算让暑气减退了不少。

    这一日林延潮正好返乡展墓。

    林延潮坐在轿内,掀开轿帘,向外望去,此刻差不多是卯初,远处天幕微亮,近处乌云垒叠,蒙蒙细雨,浇在眼前的闽水之上。

    闽水对岸就是自己故乡洪塘乡。

    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延潮,记起童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郎接。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

    林延潮此刻不由想起,当初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日子,合上眼当初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切。这个时代,交通闭塞,尽管离省城不过十几里路,但绝大部分乡人却是一辈子没进过城一趟。

    林延潮能从走出小山村,最后到天子脚下的京师做官,在乡人眼底简直犹如梦境一般。

    轿子过了桥,林延潮这一次回乡轻车简从,除了自己,就是陈济川,轿夫,以及家里的几个长随。

    林延潮没进村子,而是先去展墓,老村长早就带了村里的族亲在路上候着呢。

    落轿之后,林延潮见老村长与族亲们一并朝自己见礼。

    林延潮目光扫去,在场之人都有些面熟,多年不见,难免生疏,大家也是有了变化,至亲也不一定认得,又何况是多年不见的族亲呢?

    要往常这些人都要叫林延潮一声潮囝,但今日却缩手缩脚的,不说呼其名了,连手脚都不知放在哪里。

    林延潮却是笑了笑,三叔,五婶地一一叫过去。众人的拘束这才少了几分,几名后生上前给林延潮行礼。

    林延潮见了微微讶异,老村长扶着其中一人介绍道:“这是本村子弟,去年过了府试,这一次状元公来了,我们让他来见见世面。“

    见对方不过十三四岁就已是童生,林延潮不由大是欣赏。林延潮点点头说了几句,但也有一分嘉奖宗亲后学的意思在其中。

    然后老村长给林延潮披上蓑衣,递上几根刚砍下野竹,与之一并上山。国人讲究是事死如事生,无论官员,还是游子,回乡都需展墓,也是存着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雨一直下个不停,故而山路很是泥泞,林延潮脚踩着黄泥上山,给祖先,及父林定扫墓。

    林延潮之父林定乃秀才出身,在倭寇袭掠时,为救乡民与其妻一并亡故。乡人感激林定夫妇时常祭扫。

    老村长与乡邻在林延潮身边,说了不少当年他的父母之事,很是感慨了一番。林延潮听着众人的话,心底也对穿越后没见过一面的林定夫妇有了几分印象。

    焚黄之后,林延潮下了山。返乡一趟,林延潮自是要盛宴乡里,回馈族人。故而就在祠堂里摆的乡宴,宴请合村百姓。

    祠堂里分外热闹,厨师,村妇们在忙着乡宴,外头雨势虽大,但祠堂灶前用雨棚遮着,丝毫淋不着,叠得犹如人高的蒸笼旁,乡厨们翻动着锅勺,焰苗从灶鼎腾起,吱吱作响的滚油下锅声响过后,就是一阵烟火气。

    林延潮换下湿衣,穿上常服后,坐在祠堂里与族里老人,后生闲聊。林延潮与族里老人话家长里短,田地收成,对后生则是问举业,以及读书之法。

    祠堂外十几个穿着开裆裤的孩童,怕生地依在门边,趴在窗边远远地看着。

    到了午间时,村妇们开始上菜,掉了色的红漆木桌上摆满了菜,土鸡土鸭,河鲜水产,一道一道地摆上了桌。酒水是村酿的青红黄酒。祠堂里宴席的桌子摆得是满满的,不分老幼都是上桌,一时祠堂里人声鼎沸,格外的热闹。

    酒过三巡后,林延潮酒一桌一桌地敬酒过去。众人都是笑赞,林延潮当了这么大的官,却没有丝毫傲气。

    酒宴吃得差不多了,林延潮已是微微醉了,提前打了招呼,回祖屋休息去了。

    至于乡人们忙着将桌上残羹剩菜打包回家。乡人俭朴,宴席上的酒菜要拿回家炖了热,热了吃,有时要吃上几天。

    这一觉睡至次日清晨,林延潮方才醒来,睡在家里的祖屋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社学读书的时候。

    按照今日的打算,林延潮是要去洪塘社学看一看的。

    林延潮才刚吃了早饭,就见老村长急匆匆地来了,与林延潮说村口停了许多官轿。

    林延潮听了不由皱眉,他这一次下乡本就没有通知地方官府,只想一人回家看看就好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之前卢大顺就再三地询问林延潮什么时候返乡。

    林延潮就没有告诉他的意思。他知就算自己交代卢大顺,不要惊动地方,但这样的话,我朝官员们历来都是反着理解。

    不要惊动地方,就是理解为你不惊动地方,给我试试看。

    林延潮心想,既来之则安之,人到了总不能,把人往外头赶吧。

    看着老村长一脸紧张的样子。

    林延潮就镇定地吩咐道,不用担心,人家父母官,也是人身肉长的,没那么玄乎。

    老村长不知所措地道:“咱们这小村子,别说父母官,平日就是县里的典吏都懒得来一趟,咱不知如何迎候,才不失了礼数,听说要用黄土铺道。”

    林延潮笑了笑道:“人都到村口,黄土垫道是来不及了,你先是让乡人将进村的路打扫干净了,然后耆老乡绅在道旁出迎就行了,下面的事有我。”

    老村长见林延潮一脸笃定的样子,不由佩服心道咱们延潮就是出息,见过世面的。老村长这时却忘了,林延潮此刻也是朝廷命官的一员了。

    林延潮不慌不忙地梳洗更衣后,就出门来到村口。

    这时候村口早就黑压压地停了轿子,其余衙役,长随,听差等站得满满当当。十几名官员在村口与老村长等乡绅们正说着话。但见老村长以及村民们都是一脸激动的样子。

    林延潮一看,难怪众人如此激动,原来福州知府李应兰,侯官县知县卢大顺,以及一大批府县二级衙门的官员都是到了。

    府县二道同至,对于一个小村子而言,这是何等的殊荣。(未完待续。)

五百二十八章 献殷情() 
林延潮只是想低调回乡一趟,结果********,********一并前来迎接,这足以令十里八乡哄动了。一县县令出行乃不小之事,又更何况是知府,知府仪仗后面肯定是跟着一大班人,这一出城哪个不知道。

    知府知县观风视察地方,地方乡绅,有功名在身之人,都要出迎,准备土贡,接风酒席都是最少的。故而当知府的官衔牌出现在洪塘镇上时,整个洪塘镇都轰动了。乡绅们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以往这般都是要提前知会地方,但他们打了个突然袭击。

    这不是叫他们措手不及吗?

    乡绅们仓皇地在道旁,敲锣打鼓地准备迎接,但没料到知府,知县并没有停留的意思,对于迎接的士绅们只是安抚了几句,连轿子也是没有下,就离去了。

    众乡绅,士子们望着知府,知县大队人马远去的扬尘,一脸茫然,只能跟上知府,知县的脚步,到了洪山村。

    此刻洪山村十分热闹。衙役,官差,长随前呼后拥,簇拥着十几顶轿子在洪山村村前。

    侯官县卢知县下了轿子,来至一蓝罩软轿前提起轿帘,福州知府李应兰方才缓缓下轿。听得四面锣鼓喧哗,李应兰是眉头一皱。知府身边的长随察言观色,立即道:“快,快,把锣鼓停了。“

    大锣大鼓的官差们立即停了手,卢知县讨好地道:“府台,洪山村已是到了。“

    李应兰一脸的矜持,微微点了点头。

    李应兰落轿的一刻,老村长带着十几名村里的老人,读书人一并迎上,惶恐地拜下道:“不知府尊驾临,未能远迎,还请恕罪。“

    李应兰满脸笑容地道:“老丈哪里的话,是本官打搅了才是。免礼,免礼。“

    李应兰此话一出,一旁洪塘县的乡绅都蒙了,这未免也客气了吧。李应兰算是官声在民间还不错。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