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当然很爽,我也知道。
之前也衡量过这个写法。
但我之前为什么要写诸葛亮三顾茅庐的事,也就在这里。
一心想做官,却作清高,不用拉下面子去人才市场,老板找工作,各个如诸葛亮般等着刘备这样明君上门来请,这是古往今来文人最喜欢熬的心灵鸡汤。
放在今天就好比如,你在家里,等着马云,王健林上门找你说(淘宝)万达,以后就交给你了,拯救下我们的企业吧。
没错,别的作者都这样写嘛,你干嘛装清高。
这个抱歉,我写不出来,因为这样鸡汤我自己喝了都想吐。
这里我要写得是什么?一个放下身段的故事。
林延潮之前被张居正贬官时,就说过只要能做官,就算一个县令,我也肯当,一日不可辜负此有为之身。
这句话大家忘了吗?
林延潮为了求官是用了种种手段,不惜用以后永不出仕,来暗中逼迫皇帝,这是他热衷功名的地方。
本书从头到尾,主角一直是很热衷功名的人,不信你自己一点点去看。
但热衷功名是该从道德上鄙视,但害了别人吗?
热衷功名与之前为民请命的上谏冲突吗?
这就好比有个按钮,让你选择在上百万老百姓生死,以及自己官位间,你选择按哪个?
还有个按钮,你选择放下身段,厚着脸皮与自己官位间,你选择按哪个?
好像答案很明显,又很不明显。
但持理学,或者精致利己主义,以及事功之学的人,会选择三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你信吗?
那为什么很多书友心底都永远只有一个答案呢?
所以今天早上那位书友,我这么说可以解释的通吗?
再说说我这个人,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在小事上,动则鄙视这个人,动则鄙视哪个人,很喜欢在外面,讲自己那一套规矩方圆。
但是遇到大是大非面前,轻易的没有原则,容易妥协让步。
因为现实达不到,所以我只好将理想寄托在书中。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更新问题,我每天看的催更书评,头都大了。
首先再强调一遍,我是兼职作者,每一章都是我用下班时间码出来的。
这边是两份工作,那边还要顾家,三十二岁的老男人亚历山大,身在我处境的兄弟应该都能感同身受的。
说这些不是向大家抱怨什么,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只是恳请大家能够体谅一下。
不是我不想更新,从当初一千均定写到今天快五千均定,每码一章小钱钱更多了,我为什么会不努力。
正因为读者多了,所以才更珍惜今天的成绩,我唯有保证每一章都是认真推敲过的,来感激你们的订阅。
谢谢大家一直来的不离不弃。
感激从开书到现在一直支持的朋友们,以及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们。
我更得这么慢,还经常惹你们生气,能有今天的成绩,多亏大家看得起我,赏口饭吃。
向大家抱拳!
到了最后提一个小要求,本书推荐票现在四十六万多了,能不能帮我顶到五十万票去?
好像求十五万票,三十万票时,还在昨天,但今天又到一个坎了,请喜欢本书的兄弟姐妹们助一臂之力。
拜上!
七百八十三章 写信(谢摸摸头书友盟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着林延潮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归德府同知府事……
接旨即赴上任……
来宣旨的是老熟人高淮。
待林延潮叩拜后,高淮连忙扶起林延潮道:“林大人,此去中州,可以继续为朝廷尽力了。”
林延潮接过圣旨道:“谢过高公公。”
二人想起前事,都是感慨不已。
然后林延潮将高淮送出客栈去,回过头却见学生们都是表情不一。
林延潮讶道:“怎么了?”
众弟子们一时说不出话来,孙承宗上前道:“东翁,我们本以为你此去回乡养望,如谢安石一般,但眼下突知朝廷将你起复,不由诧异。”
徐火勃勉强地道:“老师,你能外放为正五品,学生真替你高兴,为一任亲民官,敢问将来是不是仍可以回翰林院任职?”
林延潮闻言心知,在众学生们心底在想什么。
虽说五品同知官位比六品中允要高,但大家都认为,以翰林之清贵,去地方任同知实是屈就了,若是可以,倒不如回家养望三五年,等待起复之机。
一旁之前争相要请林延潮的商人,也是私下嘀咕。
“林三元不是被削籍还乡吗?怎么又起复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听说归德那里老百姓虽穷得穿不起裤子,可当官的却富得流油。”
见众弟子神情,林延潮道:“儒学有王道,有外用,如翰林清流,为王道,同知亲民官,则为外用。本朝以来,人人崇清议之臣,实重王道,而贬低了外用。但以我观来,若王道不与外用相合,则王道无所成矣。”
众弟子们听林延潮这么说,方恍然大悟。
王道与外用合一,就是纲目并举,这就是事功学的要义,这是林延潮以往每日与他们所讲的,也就是古代版的‘实践出真知’。
这话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众商人听了也可以明白。
“故而翰林是为学矣,亲民官是为用,先学而后用,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事功之所在。”
听了林延潮这番话,众弟子们都是露出受教之色。
商人们则是道:“原来林三元此去是为了黄河灾民。”
“看来是我等错怪他了。”
众人纷纷露出内疚之色。
这时一名商人上前道:“林三……不,是林司马,从通州一路去归德的路上不太平,你可要千万小心啊。”
林延潮问道:“这怎么说?”
这商人道:“我刚从这条路上来,现在黄河北决,淹了运道,故而运河是不能走了,只能走陆路。但陆路不太平啊,别说现在河南,山东到处都是流民,今年北直隶遭了旱灾,好几个县也在闹饥荒,路上劫匪出没,我此来京师,也是遇了几次险。”
听了这商人的话,林延潮不由质疑,自己身处的时代,真的是史书上所说的万历中兴,大明朝正是盛世的时候吗?
现在都如此状况了,到了历史上的崇祯年,那要天下大乱至何等程度啊。
之前说要从学于林延潮的弟子们,这时纷纷道:“我与老师一起去归德府,人多也有照应。”
林延潮看众弟子如此,不由摇头,他们多是学生,心底有一腔热血,但没有办事的经验。自己此去归德任同知,私下是奉旨查案的,故而必需挑选精干之人同去。
林延潮于是留下孙承宗,以及其他六个人在自己身边,其余人就让他们先回去。
之后林延潮立即回房写信。
林延潮写信给何人?
他写信给朝堂上归德府籍的同僚,同年。
说起朝堂归德籍同僚,第一位就是原翰林院掌院学士,现任礼部右侍郎沈鲤。
沈鲤是商丘人,他与申时行虽是对头,但待自己一贯不错。现在的沈鲤号称伊洛真儒,乃当今朝堂上清流官员名望最著之人。
林延潮若与申时行站在同一立场,与沈鲤刚,无疑会令自己名望大损,所以在沈鲤,申时行间,他打了左右逢源的算盘。
林延潮给沈鲤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得很恭敬,自己去你老家任地方官,以后请沈老你多多指教了。
第二位是现任保定巡抚宋纁。
宋纁有一句话,林延潮在为秀才时很推崇,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此人也是号称正人,林延潮也是恭恭敬敬地写信,前辈有没有什么东西要捎回家里去的,晚辈可以顺路帮忙。
第三位是吕坤,这位也是大贤,理学大儒,现任户部主事。
不过吕坤是万历二年进士,与林延潮平素没什么来往,写信给他也是出于礼貌客气。
接下来就是林延潮同年。
想起他的名字,林延潮不由嘴角一勾。
杨镐,归德府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三甲二百二十四名同进士出身。
现在杨镐在保定蠡县任七品知县。
杨镐现在处境不好,因为朝里没人。
三甲进士出身,名次又那么靠后,释褐时只能去江西南昌,当了一任知县。
南昌还没任满,又调至蠡县,来来去去还是个正七品。
昔日林延潮为翰林时,乃同年中第一清贵,杨镐每年过节也是派人至京登府问候,还送上不菲贽敬。
本来说杨镐这样一个小知县,虽是同年,但与林延潮也不会有太多交集。但林延潮念及杨镐,乃同年中除了顾宪成外,自己穿越前唯一有在史书见过他名字的人,对他不由多关注了几分。
无论怎么说,他也是这一科同年中,为数不多几个知兵之人。
所以杨镐每次派人来京登府,林延潮都亲自见了。这不免令杨镐受宠若惊,觉得林延潮待他不同,二人常有书信往来。
林延潮这次去归德任同知,去信给杨镐,信里的话当然与写给沈鲤他们不同。
一是问杨镐家里有什么地方要自己给予照顾的,还有就是问,有没有什么熟悉地方事务的本地人,给自己推荐几个当幕僚,长随。
在还没有科举的时代,朝廷派遣官员到一地任郡守,都要就地征辟地方豪族的人,充当郡里的属吏。
换了现在也一样。
据林延潮所知,商丘有八大家沈,宋,侯,叶,余,刘,高,杨。
这都是本地豪右。
杨镐的杨家是商丘八大家之一,也算是地方有力世家,那么借着这一层关系提前拜码头。
PS:多谢摸摸头书友成为本书第四位盟主!
另外向大家求推荐票!
七百八十四章 官场处处皆人情(求推荐票)()
除了杨镐外,林延潮还有一位归德籍的进士同年,此人名叫杨东明。
杨东明,乃归德府虞城人,万历八年进士三甲第二百三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杨东明科举名次比杨镐还低,但却落个京职,现任从七品中书舍人。
由这点看出杨东明的背景可比杨稿硬多了。
杨东明这中书舍人,不是内阁两房中书,参赞不了机密,但好歹也是中书科舍人,平日能出入紫禁城的,乃进士初授之美官,比去地方任亲民官强了不知多少。
林延潮与杨东明分属同年,本来二人之间也不是没有往来,但杨东明的性子淡淡的,与林延潮只能算泛泛之交。私交远不如顾宪成,魏允中,甚至不如杨镐。
林延潮也是修书一封给他。
沈鲤,宋纁,吕坤,杨镐,杨东明先写了信,然后让门下弟子跑腿送信去,比较远的,就送至山西会馆,使点钱托人转交。
这位归德籍的士子写完信后。
林延潮又想这三年在京里结交的人脉不能放下了。众所周知,一名大明官员的关系圈子。
一师生,二同年,三同乡,四同僚,五门生。
同年,同乡,同僚能占得两样的,更是紧密。
林延潮捋了捋自己人脉。
在宫里太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