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退往彭城,末将已与夏侯追击而去,首战告捷,歼敌万余人,然敌人多势众,迫切希望大将军调文丑率军南下,一举歼灭彭城之敌,并刘澜。
“他二人到底谁在说谎!”这两封回函让袁绍彻底暴怒了,他没想到二人居然敢对他说谎,就这两封回函来看,摄山营主力都在他们那边,可摄山营就一支,肯定其中有一人在说谎。
但他偏生又无法进行判断,这让他一时间难以抉择,信文丑吧,高览哪里说的头头是道,信高览吧,文丑那边说的惨兮兮的,好像旦夕就会被击败。
袁绍永远不会知道,如果没有他这道命令,这件事还有回旋余地,可他这道命令一出,二人谁敢承认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只好打死不承认,结果也就出现了摄山营同时出现在两人哪里的情况。
现在别说是袁绍了,就算是沮授都不知道该如何办了,首先让二人主动承认真相是不大可能了,这样一来要么袁绍直接下达命令,命令一人去另一人那里把兵权交出来,不然别想得出什么真相来。
“该死!”袁绍嘴上虽然骂着二人,可是他心里其实更倾向高览一些的,毕竟高览说的头头是道,不像是撒谎,反而文丑一句与关羽僵持,让他有所怀疑,再加上如果关羽真率领着摄山营主力,又怎么会迟迟没有攻下开城呢,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袁绍相信开城的关羽可能连攻下开城的实力都没有。
“大将军当真如此认为?”沮授心中也难以判断,就两人的说法来说,看起来好像没有人在撒谎,可就像大将军说的那样,摄山营就那五万人,不可能在开城出现的同时还在徐州城出现,除非就像高览说的那样,摄山营早已被一分为三了。
而文丑在明知真相的同时还要坚持关羽的主力就在开城,说白了这个时候只要他承认了,那他就再也没有了领兵的可能,最少在徐州之战结束之后是这样,在如此一个局面之下,他只能硬着眉头,坚持摄山营主力就在开城。他已经无路可退了,不然以后别说再带兵,可能连领兵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个文丑啊!”袁绍已经懒得骂他了,他费了这么大的劲,把他的猜测告之了他二人,为了什么,还不是希望二人能顾全大局,可结果一个比一个自私,只想着自己,看向沮授道:“先生,这样一个情况,该当如何,还请先生教我。”
袁绍真的是没有办法了,他沉着铁青的脸,现在极为不爽,本来徐州之战对他们无比有利,好好的优势局面,结果却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局面,如果这是因为对手顽强或者强大,那也无话可说,现在完全是内部的原因,如果这一仗失败了,这二人他一个也不会放过,是他们自私自利才会让局势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要知道当初袁绍派他二人去徐州,最害怕的就是现在这个情况,为此他千叮咛万嘱咐,二人也一个个拍胸脯保证,结果以去了徐州,把他的叮嘱都当做了耳旁风,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这种情况凭什么击败刘澜?
沮授沉默了片刻后,笑道:“大将军无须担心,有一计可以解决徐州之事。”
“快快说来。”
~~~~~~~~~~~~~~~
刘澜抵达了彭城,让彭城太守戴乾直呼意外,他如何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刘澜会选择来彭城。
对于戴乾,刘澜对他也算是早有耳闻了,此人乃扬州丹阳人士,由陈群推荐在国渊处为小吏,后在徐州城内卫县长县令并被调往彭城为郡守,这一切他用了不过三年时间,可以说他是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向前。许多人都私下里说他升迁快完全是因为与陈群的私交。
这类声音不多,毕竟徐州的吏治首先是他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审核升迁制度,并不是说陈群当真就能一手遮天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了,毕竟当时的刘澜可还在徐州城内坐镇着,真要有这种事,早传到他的耳中了。
相反,这事还真不是陈群刻意为之,反而是刘澜对他早有耳闻,他在民生上的政绩早早让他的名字出现在刘澜的矮几前,是以才有了一有空缺就会出现由他前去增补的情况,而他也没有辜负刘澜的厚望。
只是让戴乾没有想到的却是,只有在上任彭城郡守时有过一面之缘的刘澜居然亲自来了彭城。
在他的带领之下,一行人来到了郡守府,刘澜会在厢房休息,并借用议事厅,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作官邸可真够寒酸的,这让他瞬即想到了当年前往温恕郡守府时的情形。
对于戴乾清廉的情况他有所耳闻,只是没想到他居然会和温恕一样,尤其是在见识过孔融的郡守府后,似戴乾这样的郡守,在这个时代真是太难得了。
刘澜专门让彭城内卫找出一份关羽戴乾的记录出来,上面对戴乾平日所作所为记载的十分详细,而这就是内卫的另一项任务,可以说每一名官员的资料他们都有一份,当刘澜想要了解他们的情况时,会对他们的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当然内卫能探查到的情况,说白了都是平日里所能见到的一面,私底下的情况到底如何,除非有命令,不然的话他们是绝不敢越雷池半步的。
果然内卫上面对戴乾的情况记载的比较详细,尤其是其中一条关于戴乾家人的情况记载,戴乾没有把家眷接到彭城,彭城上任两年来家人始终都在丹阳,而有一年他的家人向来看望他,也被他拒绝,戴乾这点俸禄,养自己一人容易,可如果家人来了,那大家就得一起饿肚子。
这样的情况让刘澜想到了羊续,似曾相识的经历,首先必须得说,虽然刘澜进行了很多改革,但为官吏们开工资还是以粮食为主,虽然也有五铢夹杂,但大头还是粮食,再加上这些官员尤其是郡守,还要养一些幕僚诸如主簿之类,似郡守一月月奉为一百二十斛,一斛如果换算为后世的斤,那也有将军八十斤。
这个数量,一个人可真不少了,可郡守还有一帮属官主簿、别驾、少府、录事等一众官吏,而这些属官又与郡内官吏不同,属于非在编人员,完全是郡守的幕僚智囊,他们的秩俸刘澜和徐州不会负责,全部都是由郡守个人负担。
如果就几个人,郡守掏了也就掏了,可上上下下三四十号人,而这还是戴乾这样清贫的官吏,似一些地方官,养些内眷甚至是家丁仆役,这都是要自己掏腰包,上百口人,那些秩俸,还真不够。
就戴乾这样,内府就一老仆,连家人都不敢接过来,而其他的官吏,大大小小养了百十多口人又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有些事情刘澜不比如此较真,就好像当初他要建民屯的时候,陈群就极为反对,在这乱世之中,军事也是当先发展的,没有强大军事这些屯田只会变成他人眼中的肥肉,谁都想要尝一口。
同理,这个时候,对于官员这些事情其实完全不必太过在意,要解决那也是在之后去解决,优先处理的事情还是军事上的。
这话虽然不假,但也让刘澜有些深思,进行深化改革,当然就好像当初陈群的建议一样,现在确实也不是合适的时机。
通过戴乾刘澜有了改革的动机,但也同时有了对他有了更好的印象,这样的人自然要重用,如果徐州真的要被迫放弃的话,那么他无疑就是刘澜心目中吴郡最合适的人选。
说实话,此刻的刘澜心中想着的何止是徐州之战,尤其是在这样的危局之下,刘澜必须要提早做好准备,尤其是对一些有能力的官吏再安排,就好像戴乾这样的官员,如果以资历和声望来说的话,他到了丹阳以后是很难谋一个职位的,可刘澜心里很清楚,用这样的官吏去淘汰那些有资历有声望但作风不正的官员势不可挡。
如果这一次徐州之战胜利了,这个机会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士气,但如果败了,那么刘澜就会首先从吏治来改革,彻底将之前那些蛀虫剔除出去,不管他们的名声有多大。
“主公。”就在这时,刘澜所在的厢房外响起许褚的声音,随即就响起戴乾拜见的声音。
“让他进来吧。”
戴乾进来的很急,刘澜看着他的表现心中有些疑惑,便问道:“发生了何事?”
“主公此行前来彭城,是否决定在彭城与敌军作战?”戴乾迎接刘澜之后,前思后想,怎么都觉得古怪,猛然之间萌生出这样的一个想法,让他胆战心惊,彭城经历曹操的破坏之后,休养生息的好多年,现在终于恢复了一些生气,如果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彭城可能又要变回五六年前的样子,甚至比这还要恶劣。
“不会,你放心吧,我现在的兵力还不足以证明与高览作战,如果他赶来,你就只有与我一同离开了。”
戴乾眉头一皱,他没想到刘澜会说出这番话来,相比起刘澜会撤离的消息,此刻他心中不知为何反而觉得作战要更好一些,最少彭城还有保全的一线希望,可他也明白,主公连徐州城都放弃了,区区彭城,还有什么不舍的呢?
“怎么?你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没有,只是有些不舍。”
“彭城丢了,迟早还会回到我们手里。”对于这场战争,他不愿再多说什么,只是让他放心就好了。
其实刘澜现在不管说什么,都会让戴乾心生不安,既然这样,还不如什么也不说,让他自己去想,也许对他会更好一些,在者,刘澜也不能对他透露自己的打算,就是拖住高览,等待关羽杀回徐州,这终归是隐秘之事,知道的人越少才越安全。
不如这件事一旦被泄露出去,让高览和夏侯知晓了自己的打算,那他二人肯定不会再紧盯着自己,而那个时候他们一旦调头,那关羽再想调头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啊,军事还是要保密为先的。
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徐州之战(226)()
彭城国,下有九县,徐州城,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如果要撤离彭城的话,刘澜有很多选择,毕竟只有不过两万人,可如果要把郡县内的官吏家眷全都带离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就两万人,刘澜大可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在徐州境内,高览夏侯惇还真没什么办法。
所以刘澜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戴乾们一早撤离,如果高览们追来他再带着部队离开,如果没来,那么他会暂时接管彭城的治理和方防卫。
这件事刻不容缓,最少给戴乾留下撤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刘澜不大可能和他说太多的废话,把自己要说的意思告诉他之后就让他准备撤离,而且还必须要在一天之内撤往下邳,这是刘澜的决定,或者可以理解为军令,所以戴乾必须执行,不然的话一旦他撤离晚了,那么刘澜自身就会有危险,这样的事情刘澜是绝不允许出现的。
好在戴乾没有家眷,要一同带离的人除了一些幕僚闲杂人等并不多,但加上长史都尉这些这规模可就有些客观了,所以这一次撤离反而不会比徐州城撤离更高效,但让刘澜有些意外的是,仅仅一天之后,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戴乾来汇报并请示撤离时间,刘澜将他叫道了房中,同时还一并把彭城县令也叫了过来,最初刘澜打算让彭城县令留下来,军事上的事情他可以处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