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皇上经常未服出宫跑去见徐晋,而且观政进士张璁那封《大礼疏》之所以能绕过内阁,直接送到皇上的手中,估计也是徐晋暗中帮的忙。

    而现在正是逼使皇上接受内阁提议的节骨眼,杨阁老显然不想节外生枝,所以趁机把徐晋这根“搅屎棍”调出京去。负责赈灾事宜,没有几个月时间绝对回不来。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34章 擦身而过() 
七月十日,阴雨连绵的山东地区终于放晴了,浑浊的黄河水咆哮东去,由于黄河水暴涨,山东聊城至济宁段的运河被带进了大量的泥沙,造成了河道於塞。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纽带,光是每天来往的运粮漕船就不知凡几,所以地方官府都不敢怠慢,组织漕工日以继夜地疏浚河道。截止今日,运河於塞地段都基本抢通了。

    此时,一艏大型楼船正行驶在德州段的运河上,由于是逆流北上,再加上逆风,所以行驶的速度十分缓慢,船帆已经放下,全靠着两侧的数十根浆划动前行。

    这艏楼船正是费家北上京城所乘的船只,此刻,楼船的二层,费家三位姑娘正倚在栏杆上观看运河两岸的景致,一众丫环侍立在傍,吱吱喳喳地聊天,银铃般的笑声此起彼伏。

    “终于天晴了,要是再下几天雨,人家感觉都要发霉。”费小玉愉悦地在原地转了一圈,粉红色的裙子翩翩如一只粉蝶。

    费如意穿着对襟交领的浅绿色袄裙,娴静地斜倚在船栏上,阳光洒落在她那张宜嗔宜喜的俏脸上,粉嫩的皮肤散发出羊脂玉般的光泽,恬静婉约如画。

    此地离京城已经很近了,再过几天就能见到两年来日夜牵挂的男子,费如意的心情喜悦中带着紧张,左手托着香腮望远山出神,芳心已经飞到数百里外的京城了。

    费吉祥的心情显然不错,拿着画板随意地写画两岸的风光。事实上,在得知和卫家的联姻搁浅之后,费吉祥的心情莫名的轻松了,继续过着闺阁姑娘无忧无虑的日子,至于自己的婚事她从来不担心,她相信父母最终会给自己拣一个不错的夫婿,到时自己只需穿上嫁衣坐花轿就是了。

    “不好,快转舵!”

    忽然,船头传来哨公的大喝,紧接着楼船的船体猛然一倾,向着右手侧急速掉头。靠在栏杆旁的诸女措手不及,不由齐声惊呼,费小玉站稳不稳,下意识地抓住旁边的丫环观棋,结果两人同时摔坐在船板上。费如意还好,抓住了栏杆,倒避免狼狈地摔倒,而抱着画板的费吉祥比费小玉还惨,画板掉到河里,本人也摔了个屁颠儿。

    “岂有此理,怎么开的船啊!”费小玉这只小辣椒爬起来便气乎乎地道。

    “四妹,你没事吧!”费如意扶起旁边的费吉祥关心地问。

    费吉祥懊恼地跺脚道:“我的画板,气死人了!”

    费如意温声道:“人没事就好,画板等到了京城找工匠再做一块便是。”

    话音刚下,便见前方一艏三桅的大船正鼓足了风帆,风驰电掣般顺流而下,河道上的船只纷纷哭爹喊娘地避让,一些个头小的船只甚至被大船掀起的巨浪抛得起伏不定,看着相当吓人。

    “可恶,什么人这么嚣张,给本姑娘停船道歉!”费小玉指着迎面而来的三桅大船气愤地大喊。

    然而,大船根本不鸟她,船上一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甚至投来鄙夷的眼神。

    “姑娘,那船咱若不起啊!”旁边婢女观棋提醒道。

    费小玉不服气地道:“我爹是内阁大学士,凭什么若不起!”

    观棋弱弱地道:“船上坚的是玄黄天子团龙旗,不是奉旨钦差,就是皇室。”

    费小玉这才注意到错身而过那艏大船,一面黄色龙旗正嚣张地迎风招展,悻道:“噢……那还是算了,本姑娘大人有大量,不哪他们计较!”

    一众丫环掩嘴咯咯地嘲笑三姑娘欺软怕硬,算不得英雄好汉!

    费如意旁为的入画却歪着脑瓜,犹疑地道:“姑娘,我刚才好像见到徐公子了,就在那首船上!”

    费小玉瞪大眼睛道:“什么徐公子?你是说徐晋,怎么可能,我看你这小蹄子跟你家姑娘一样,想姓除的想疯了吧!”

    费如意俏脸腾的飞起两团醉人的红霞,嗔道:“五妹,信不信我撕了你那张讨人厌人的小嘴!”

    “哎呀,三姐饶了我这一遭吧,咯咯!”

    ……

    此刻,钦差副使徐晋正站在大船的船头甲板上,青色的官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胸前那只鹭鸶仿佛振翅欲飞。

    大明朝的文官公服上均绣飞禽,而武官的公服上绣的是猛兽,合称“衣冠禽兽”,徐晋的官职是从六品的翰林修撰,所以官服上绣了一只鹭鸶。

    这时站在徐晋旁边的老进士张璁,同样穿着青色的官袍,胸前绣的也是鹭鸶,他被吏部外放为南京刑部主事,而且限定他一个月内要到南京刑部报到,所以顺路乘坐钦差的船只赴任。

    虽然被弄出京去任职,但张璁此时却满脸春风,没有半点颓废之色,迎着河风昂首挺胸,一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模样。

    这也难怪,张璁连考了八次会试,在奔五的年纪才得以金榜题名,他一直默默无闻,在外人看来,这个年纪就算中了进士也难有建树了。然而,张璁不久前的那封《大礼疏》震荡了整个朝堂,随之声名鹊起,愣是把朝臣分裂成了两派。虽然最后被杨廷和外放到南京坐冷板凳,但张璁却丝毫不以为意,因为他明白自己已经成功吸引了嘉靖帝的注意。

    在这个国家,嘉靖帝才是最高统治者,别看杨廷和现在权顷朝野,但终究只是臣子罢了,而且还是垂垂老矣的臣子,他不会长久得势下去,而天子则会慢慢长大,羽翼会渐渐丰满。张璁目前要做的就是蛰伏下来,静静地等待腾飞的时刻到来。

    毫无疑问,张璁是个善于抓住机会的投机者,而且已经成功抓住了命运的转折点,在仕途上,他终将飞黄腾达。

    实际上,张璁现在已经开始起飞了,他虽被弄到南京去坐冷板凳,但所任的职位却是刑部主事,正儿八经的六品官,比徐晋的从六品翰林修撰还要高一品,乃目前新科进士中,被授职位最高的。

    当然,张璁在徐晋面前还不敢拿上官的架子,也拿不起这个架子,先不说徐晋目前是见官大三级的钦差,光就翰林修撰的职位就比刑部主事有前途多了。更何况徐晋深受嘉靖帝的信任,而张璁只是充其量吸引了嘉靖帝的注意。

    徐晋和张璁在船头闲聊了一会,一名年轻的太监从船舱内行了出来,走到两人的旁边道:“徐大人,萧大人请你到里面谈事。”

    这名年轻太监正是朱厚熜的伴读太监黄锦,也是这次的钦差副使之一,是由朱厚熜特别指派的,充当皇帝耳目的角色,这是大明朝的传统,譬如派军队出征,皇帝必然会安排一个内官作为监军,以免领兵将领独大。

    这种制度虽然起到一定的监督制衡作用,但是不利的影响也很大,太监对带兵打仗毕竟外行,如果对主将指手划脚,甚至借着皇帝的名义狐假虎威,瞎指挥乱指挥,想不吃败仗都难。

    当然,徐晋和萧淮这次出使的任务是赈灾,并不是带兵打仗,而黄锦也很有自知之明,并不敢在徐晋面前拿大,作为皇上身边的人,他比谁都清楚皇上对徐晋信任到何种程度。

    “有劳黄公公了!”徐晋客气地点了点头,转身往船舱内行去。

    徐晋进了船舱,副都御史萧淮正在翻看地图,见到徐晋便招了招手,和颜悦色地道:“子谦快过来,咱们商量一下赈灾的日程安排。”

    萧淮和江西巡孙遂是至交好友,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他对徐晋也十分亲近,当成门生晚辈般看待。

    :。: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35章 兖州知府() 
钦差大船鼓足风帆破浪前进,过临清,穿聊城,当天便驶出运河,进入黄河,然后逆流而上,当天晚上在野渡停靠了一晚,第二天继续西进,终于在下午时份抵达了目的地——寿张县码头。

    这次黄河缺堤的地段就在寿张县上游百里,其中以范县、濮州、郓城、曹州(今菏泽)等地区受灾最严重,寿张县这里影响倒是较小。

    钦差大船在码头停稳搭上跳板,由锦衣卫千户陆兴(陆炳之父)率领的五百名锦衣卫鱼贯而出,分立在码头道路两旁,一个个手按绣春刀柄,杀气腾腾。

    萧淮、徐晋、黄锦三名钦差随后从船上下来,早就等候在码头上的地方官员立即迎了上前行礼,为首者正是兖州府知府宋驰,另外还有兖州府同知张文升,兖州卫指挥使赵逢春,寿张县县令马德炳,以及寿张县衙的一众属官。

    宋弛约莫五十许岁,国字口脸,颌下留着长须,生得倒是仪表堂堂,一脸的正气,带头向着萧淮和徐晋等行礼:“下官兖州知府宋弛,参见钦差大人。”

    其他地方官僚也纷纷行礼自报家门,徐晋默默地把这些人的官职和名字记住,今后一段时间就得跟这些人打交道了。

    颇此寒暄了片刻,互相介绍完毕,寿张县令马德炳便陪笑着道:“几位钦差大人一路劳顿,下官已经着人准备了酒宴为诸位接风洗尘,下榻的地方也准备好了,几位钦差大人随时可以入住休息。”

    萧淮摆了摆手,沉声道:“本官是奉皇命前来赈灾,不是来这里享乐的,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接风宴什么的就免了,马上带本官去查看本县的粮仓,若有亏空,别怪本官不客气。”

    在场的官员都凛然色变,传言萧淮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看来果然不假,刚到就要查粮仓,真个来者不善啊!

    马德炳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一脸尴尬,面上一阵红一阵白。兖州知府宋驰倒是淡定地道:“下官已经查验过了,寿张县的常平仓库存粮两万石并无亏空,萧大人若不信可随本官进城查看。”

    萧淮点头道:“眼前为实,本官自然要亲自查看过的,带路!”

    于是,徐晋等在一众本地官员的簇拥下进了寿张县城。

    正所谓:国无三年积蓄,曰国非其国。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国家若无三年以上的粮食储备,那便不算国家了。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对户部说过:“经国之要,兵食为先,国家粮储,不可无备。”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粮食储备相当重视,大明朝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

    大明的粮仓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家粮仓,二类是地方粮仓。国家粮仓储备的粮食主要是提供给军队,以及支付给官员藩王的俸禄,而地方的粮仓唤作常平仓,主要用来赈灾和平抑物价等不时之需。

    然而,正所谓财帛动人心,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粮食就等于白花花的银子,地方常平仓中堆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