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小子倒是凶悍,养好伤之后,趁着除夕夜摸上门,把杀猪匠一家六口都捅杀了,然后连夜远遁他方,剃光头发改名换姓,加入了一伙打家劫舍的强人。这货生性凶狠,逐渐当上了这伙强人的老大,又吞并附近几个山头的势力,竟让他混出名气来,人送外号秃雕。

    但正所谓树大招风,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燕扬就遭到官军的围剿,差点没死在乱箭之下,后来投靠了镇守太监罗祥,由于勇武凶悍,再加上武艺不俗,现在是罗太监的亲卫统领。

    燕扬进来后对着罗祥施礼,禀报道:“公公,宅子外面有锦衣卫的暗桩在监视!”

    罗祥嘿嘿地冷笑了两声。

    燕扬目露狠色,狞声道:“姓徐那小子太嚣张了,仗着钦差的身份,根本不把公公放在眼内。咱弟兄中正好有几个百步穿场的神射手,要不给那小子来一下?”

    罗祥眼中寒光一闪,显然有些意动,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怒火,摆了摆手道:“暂时还不必如此!”

    如果钦差是死在“天灾”之下还有可能遮掩过去,但若死在暗箭之下,那这事根本无法遮掩,朝廷一定会派人严查到底,到时恐得不偿失。

    当然,如果真到了图穷匕现的地步,这也不失是一个选择,就看姓徐那小子会不会做人了,真要把自己逼到走投无路的份上,大不了来个鱼死网破。

    罗祥又转动了一会玉板指,淡道:“让人弄一桌可口的酒菜给宋知府他们送去吧,告诉他们酒菜可以随便吃(话不能乱说),管够!”

    ……

    正德十六年八月初四,早朝刚结束不久,嘉靖帝朱厚熜却在文华殿中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内阁四老、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以及大理寺卿都被召来了。

    原因是前两天才被报告在洪水中失踪的赈灾副使徐晋,竟然从山东曹州发来了八百里加急,并且奏称有地方官员故意挖毁大堤,企图谋害钦差。

    这消息一经传开,顿时震动了整个朝野,大明立国之初,地方官员殴打钦差的事确实也发生过几起,但事后主犯都被处以极刑,从此没人再敢轻易捋钦差的“虎须”,更加别说谋害钦差了,兖州府这些地方官还是胆大包天啊!

    然而,此时文华殿中的气氛却是有些微妙,自从复职入阁后,一直十分低调的费阁老竟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发生了第一次意见相阻。

    首辅杨廷和觉得应该选派一名钦差专门负责调查此案,而费宏则认为多此一举,应该交由徐晋全权负责,并且加衔提督军务。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84章 裂痕() 
文华殿中,小皇帝朱厚熜端坐在御座上,内阁四老、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等十几名肱股大臣分立在御座前。现在的内阁四老分别是杨廷和、费宏、毛纪和蒋冕,至于原来的次辅梁储,在费宏复职后便告老辞官,前不久已经携家眷买舟南下,返回岭南老家怡养天年了,梁君子终得善始善终。

    话说费宏与首辅杨廷和的关系一直还算不错,自从复职入阁后,两人相处得也十分和谐,但是在今天这场紧急廷议上,意见却产生了分歧,两人各执己见,就差没有直接互怼。

    此时,礼部尚书毛澄出列朗声道:“皇上,臣认为谋害钦差一事非同小可,理应由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各选派一人作为钦差,专门负责调查审理此案。”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并称作“三法司”,一些大案要案通常都会由这三个机构联合审理,也就是所谓的“三法司会审”,而谋害钦差这种大案也确实够得着“三法司会审”,所以毛澄这个提议无疑有一定道理。

    “臣附议!”户部尚书杨潭随即出列表示支持。

    杨潭和毛澄均是杨廷和一党的,所以两人旗帜鲜明地站在杨廷和的一方,而且,当初打压徐晋时,两人也是充当急先锋,自然不愿意看到徐晋借此事上位。

    政争就是如此,党同伐异,无所谓对错,大家志同道合自然就成一党,大家政治理念相悖,就算是世交亲家也会反目成仇,这种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

    杨廷和等人之所以打压徐晋,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理念相悖,杨党是守旧的皇统派,他们坚持皇统正宗,要求新君入继孝宗一脉,而徐晋却是支持小皇帝,站在杨党一系的对立面,自然不被杨党所喜。另外,杨廷和还担心以徐晋和新君的亲密关系,徐晋将来会成为江彬式的佞臣,所以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压他。

    当初杨廷和不惜“送”徐晋一份功劳,也要把他弄出京去赈灾,无非是担心他在京会影响嘉靖帝的想法。如今杨廷和已经如愿以偿地逼使嘉靖帝承认孝宗为皇考,谁知山东那边却出了事,赈灾正使萧淮下落不明,而本来只能充当陪衬绿叶的徐晋却要坐正了。

    如果徐晋只是赈灾钦差副使,回京后加官一品半品的自然无所谓,还有大把闲职等着他,但是如果徐晋坐正了,这赈灾、粮仓亏空案,还有谋害钦差案,这些功劳加在一起就不是升官一品半品的事了。

    杨廷和显然不愿意看到徐晋借此崛起,所以他提出另派钦差专门负责审理此案。毛澄和杨潭乃杨廷和的左肩右膀,自然要坚定不移地为老大摇旗呐喊的。

    “臣也附议,事关重大,此案理应由三法司会审!”刑部尚书张子鳞也站出来道,这货并不是杨党,但作为刑部尚书,自然要为本部捞功劳,审案本来就是刑部的职责范围。

    小皇帝朱厚熜皱了皱眉,心里极为不爽,淡道:“其他爱卿可有异议?”

    费宏微沉着脸默不作声,杨廷和垂着眼帘仿佛入定了一般,而殿内其他大臣则神色各异,却也没有开口。

    侍立在朱厚熜旁边的司礼监太监毕云不禁暗叹了口气,费阁老终究还是根基浅些,比不得首辅杨廷和,如今有三老,此事恐成定局了。

    正在此时,吏部尚书王琼上前一步道:“皇上,臣反对另派钦差!”

    朱厚熜精神一振,连忙道:“为何?”

    王琼朗声道:“臣以为另外选派钦差出京不妥有三。其一是耗时日久,延误查案时机;其二浪费人力物力,如今国库用度紧张,能省则省;其三嘛……徐子谦在奏章里讲得很清楚了,直接掘毁大堤的罪犯已经抓获,只要加以审问便能弄清来龙去脉,根本犯不着劳师动众。”

    朱厚熜满意地道:“王尚书言之有理!”

    殿内不少大臣亦微微点头,他们虽然鄙夷王琼的圆滑奉迎,但也不得不承认王琼这三点理由确实站得住脚。

    毛澄立即反驳道:“徐晋年纪轻轻,而且也没有查案经验,如何能担此大任,更何况他还请求提督山东省军务,军机大事又岂同儿戏!”

    王琼冷笑道:“甘罗尚能八岁拜相,毛尚书又何以年纪取人?徐子谦年轻不假,但却是老成持重,萧御史在奏本中也提到了,徐子谦在这次赈灾中的表现十分出色,其能力不容质疑。更何况此案涉及到徐子谦自身,掘毁大堤的罪犯也是他抓获的,如今朝廷却不信任他,要另派钦差调查此案,岂不令人寒心。”

    兵部尚书王宪是王琼的老部下,这时连忙站出来附和道:“王尚书所言极是,臣听说徐子谦曾统兵对抗宁王,并且以少胜多,端定是文武双全,提督山东军务也未尝不可!”

    两名尚书表态支持费宏,本来已经倾向杨廷和的天秤又被拉了回来,在种情况很鲜见,当初梁储还在时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场均是政治嗅觉灵敏的老家伙,均意识以后的内阁恐怕不会再是杨首辅的一言堂了。

    朱厚熜心中暗喜,他早就厌烦了杨廷和把持内阁,自然乐得有人站出来平衡杨廷和的影响,点头道:“朕也觉得王尚书言之在理,其他爱卿的意见呢?”

    一众大臣的目光不由望向还没表态的另外两位阁老——毛纪和蒋冕。如今这两位表态支持哪一方,那一方就能获胜。

    王琼眼底闪过一丝得意,他本来就跟杨党那些清流官员不合,以前的内阁铁板一板,他自己选择装孙子,如今不同了,费宏为了门生和杨廷和刚起来,他自然乐意助费宏一把,送人情的同时又能讨好小皇帝,而且还可以加深内阁的裂痕,简直是一举三得。

    毛纪和蒋冕两人此时都有点为难了,话说二者都是比较正直的官员,而且与费宏和杨廷和两人的私交都不错。

    “臣赞同王尚书的观点,如今国库拮据,确实不宜再另派钦差虚耗财老,可命徐子谦全权负责此案,同时提督兖州府和东昌府的军务,待查明后再将案犯押往京城,交由三法司审判定罪。”毛纪首先表态了,而且选择了一种折衷的方式。

    蒋冕其实并不同意过份打压徐晋的,此子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弃之不用是朝廷的损失,所以点头道:“臣附议!”

    蒋阁老此言一出,事情总算是尘埃落定了。

    朱厚熜喜道:“那便按照毛先生所讲,钦命徐晋为钦差全权负责诸事,加衔提督兖州府和东昌府军务。有劳杨先生马上拟旨!”

    “臣领旨!”杨廷和虽然依旧神色自若,但在场的都明白,以后内阁恐怕不会再是杨阁老的一言堂了。【本章节首发.;请记住网址】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85章 四姝进宫() 
小说网。,最快更新明王首辅最新章节!

    胡惟庸造反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自己亲掌六部,但老朱毕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这么多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于是便仿宋制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辅助他处理政事。朱元璋是个强势的开国帝王,心黑手狠,敢揽权的大臣都被他宰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士只相当于顾问和秘书,并没有实权。

    建文帝朱允炆倒是个宽仁的皇帝,不过这倒霉的家伙坐了皇位四年不到就被叔父朱棣抢了皇位。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热衷于开壃拓土,长年带兵御驾亲征,没有时间处理朝政,于是内阁便应运而生了。

    明成祖朱棣亦是个强势的皇帝,狠厉半点也不输他的老子朱元璋,史上绝无仅有的“诛十族”就是他的手笔,所以终永乐一朝,内阁实际并无多大的权力。

    内阁的真正崛起是从仁宣时期开始的,国家承平,治国得靠文官,自然开始重文轻武,正因为皇帝对文官的倚重,内阁的权力开始逐渐提升,等到了成化和弘治年间,文官政治达到了小高峰,内阁也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机构。

    特别是目前,嘉靖帝才刚登基,而且以潘王的身份继位,朝中毫无根基,再加上年纪尚小,制衡文官的太监集团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内阁的权力就更加非同小可了。

    其实仔细对比一下,这个时期的明朝内阁跟现代的美国国会性质差不多,美国的国会开会根本不用总统到场参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