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好,扬州卫的这些军卒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情绪激动,要求钦差为他们主持公道。

第574章 来龙去脉() 
自从创立了卫所军制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自豪地吹嘘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毫无疑问,卫所制在明初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帝国财政节约了大量的开支,而且还获得稳定的兵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渐显现了。

    明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再加上卫所的军卒都能分到土地,生活都普遍能够维持,甚至还挺宽裕的。然而随着天下承平,马放南山,军人的社会地位便逐渐下降了,再加上军队中有大量被发配充军的罪犯,从而进一步拉低了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当然,军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倒是其次,卫所制的致命的缺陷就是军职世袭。

    众所周知,大明朝的军队,但凡指挥使及以下的军职都是世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军队获得长期稳定的兵源,但是不要忘了,好兵的儿子不一定就是好兵。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若只是普通军卒还好点,一旦军官层都是废物,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指挥使的儿子一出生就注定是指挥使,千户的儿子注定就是千户,这对底层的官兵来讲显然是极不公平的,他们上升的空间等于被堵死了,在没有军功可立的和平年代,只能一辈子做个碌碌无为的种地兵,甚至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得继续当种地兵,没有出头的希望。

    绝对的权力必然滋生绝对的,军官世代相传,自然会变得越来越,上层军官们肆意侵占底层军户的田地,然后把他们当成佃户一样奴役使唤,使劲往死里压榨。

    要知道明朝户籍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军户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军户,不准参加科举、不准从商、不准从事其他职业,于是乎,底层的军户们日子越过越艰难,最后不堪上层军官的压榨,他们只能选择举家出逃当流民。

    早在正德年间,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便统计过,全国的卫所缺员已经过半,而根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有些地方卫所的缺员竟高达七成,到了万历年间,甚至有卫所军缺员八成,卫所军制此时已名存实亡。

    这也难怪史上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麾下都是私募来的兵,实在是卫所军缺员太厉害了,而且战斗力极其低下,根本打不过凶残的倭寇,所以俞戚两人只能自己募兵操练,终于训练出让倭寇闻风丧胆的“俞家军”和“戚家军”。

    这次扬州卫的火器盗卖案其实并不复杂,徐晋只是把几个哭喊得最大声的普通军卒提到案前一问,便基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扬州卫的底层军户们长期受到以指挥使顾康明为首的高层军官压榨,有军户名下的田地甚至全部被侵占了,只能靠租种军官的田地为生。

    俞大猷由于是新调来的,他手下的弟兄被压榨得最厉害,不少人所种的粮食在交完官粮和田租后,连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了。于是乎俞大猷手下的苏青和冯老六便想了个馊主意,把卫所军械库内废弃的火器偷出来变卖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徐晋在弄清楚前因后果之后,立即便承诺严惩指挥使顾康明为首的军官,并且将重新丈量扬州卫所属的屯田,然后重新划分给军户们耕种。

    瞬时间,本来群情激昂的现场欢声擂动,军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纷纷跪到在地表达内心的感激。

    徐晋端坐在案后,看着欣喜若狂地跪伏在地的数千军卒,脸上却殊无喜色。正所谓窥一斑可知全豹,大明立国至今一百五十载,方方面面都腐烂到骨子里了,要想中兴还真得大刀阔斧地改革啊。然而,要将一个正在加速走下坡路的庞大帝国,重新推上走向强大的上坡路,何其难也!

    就目前而言,或许募兵制是解决卫所制弊端的一个好法子,但却又容易造成主将独大,不受朝廷控制的局面。譬如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官兵们只听戚继光的号令,估计皇帝来了也不管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将忠于朝廷还好,一旦主将有异心,无疑相当危险,弄不好就成军阀割据之局了。

    徐晋暗叹了口气,也罢,尽人事,听天命,做好眼前力所能及的事便是了,至于其他,再说吧,到时或许自己能搞一个明朝的版的黄浦军校呢?

    戚景通看着眼前数千欢天喜地的扬州卫军卒,心情彼有点复杂,他老爹戚宣乃山东登州卫的指挥佥事,也算是卫所中的高级军官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老爹被板倒,底下的军户会不会也像这些扬州卫的军户那样欣喜若狂?

    戚景通艰涩地吞了吞口水,问道“大人,现在怎么处理俞大猷等人?”

    徐晋自然舍不得把俞大猷砍了,这位可是一员虎将啊,但是俞大猷知情不报,包庇手下确是事实,苏青和冯老六两人盗卖火器亦是事实,甚至俞大猷手下的几十名军卒亦是共犯,都必须受到惩罚,否则要国法何用?

    最终,徐晋作出把俞大猷等人全部关押的决定,待上报了兵部和刑部再作最后判决,尽管事出有因,俞大猷和其他军卒或许能勉强保命,但是苏青和冯老六两人却是必死无疑。

    嘉靖二年三月十三日,由于盗卖火器案牵出了扬州卫高层军官压榨下层官兵的问题,于是乎,夏言清丈土地的目标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各地卫所的军屯。

    一时间,不论是民田、官田、皇庄、还是卫所军屯,全部都得接受清丈,但凡发现非法侵占土地的,甭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将,全部都得把田地归还原所有人,并且接受一定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得下狱论罪。

    如此一来,百姓和底层军户们无不拍手称快,只是对徐晋和夏言两位钦差咬牙切齿的又多了一批人,那就是地方卫所的高层军官们。

    徐晋对此却是不以为意,孟子有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纵观历朝历代,但凡造反成功的都是一穷二白的“无恒产”者,倒是那些身家富足的大多有贼心无贼胆,被割肉了也只会选择忍受。

    所以被这些“有恒产”的人记恨,徐晋并不太过担心,除非有朝一日自己失势了,这些家伙才有胆子伸腿踩上一脚,否则他们在自己面前都得服服帖帖的。

    。

第575章 财货与美人() 
细川武殊在知府江平的暗中安排下,带着手下的二十名武士成功逃出了扬州城,此刻正乘船沿运河赶往东台县。

    话说去年年初,在浙江宁波发生的“争贡事件”,正是由细川氏和大内氏这两个家族的朝贡使团相互争斗所争起。这件事直接导致朝廷下旨撤销了宁波和福州这两外市舶提举司,中断与倭国人的朝贡贸易。

    要知道倭国目前正处于战国时代,国内军阀临立,战乱不断,男人都打仗去了,根本不事生产,再加上岛国本来就物产不丰,如此一来更是物资奇缺,就连最基本的锅、碗、瓢、盘都得从明朝进口。所以明朝下令禁海,中断彼此的贸易往来,这可是要了倭国人的老命。

    于上乎,整个倭国,上至皇室、官僚、军阀,下至平民百姓,都想方设法从大明获得补给,正常买卖途径行不通,那就使用暴力去抢掠。很多有实力的军阀都组建了船队,成群结队地到大明沿海做“买卖”。

    细川氏在倭国属于数一数二的大军阀,对物资的需求量非常大,光靠鸡零狗碎地抢掠,显然没办法得到满足,而且还要承受不小的风险。所以细川武殊这次率队来到大明,就是为了寻求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细川武殊一开始看中了李光头,所以便答应助他夺得花魁大赛头名,拿下盐引的大份。然而,细川武殊跟着李光头来到扬州城,却诸事不顺,连续损兵折将。话说吉村春代和吉村富代两人乃细川武殊手下仅有的两名隐者,培养出来可不容易,即使是整个细川家族,也仅仅只有十名隐者,一下子折了俩个,自然让细川武殊十分肉痛。

    不过,这次来到扬州城,细川武殊也不是没有收获,他搭上了盐运使施浩然这根线,这位可比李光头强多了,有这位的庇护,以后做走私生意还不轻易。

    正因为如此,细川武殊才爽快地答应了施浩然的要求,带着手下到东台县救人。如此一来,既可以卖施浩然一个人情,同时也等于抓住了对方的一条把柄,以后便更加可以放心合作了。当然,东台县衙仓库中那数十万两银子的财货,同样让细川武殊砰然心动。

    既能交好盐运使施浩然,又能捞到大把的财货,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手下仅有二十名武士,细川武殊半点也不担心,他自己就是个绝顶高手,而且手下的武士个个都是身经百战,能够以一当十的精英,对付地方的衙役和巡丁简直是小菜一碟。

    只要能潜入东台县城,细川武殊甚至有信心带着手下二十人屠城。绵羊即使成群结队,终究还是绵羊,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最后也只能成为狼的食物。去年,那个该死的大内宗设,不就是只带着几百人在大明的国土上纵横数百里,攻城掠寨,最终满载而归吗?

    念及此,细川武殊不屑地往河面上吐了一口浓痰,用倭语道:“明国的军队净是些废物,战力不值一哂。”

    细川武殊话音刚下,身后便传来一把冷冷的声音:“是这样吗?”

    细川武殊霍地转身望去,此刻他身后的甲板上正站着一名灰袍僧人,约莫二十岁许,眉毛浓密而短,太阳穴微微鼓起。

    细川武殊讶然地道:“普净小师傅懂得东瀛语?”

    眼前这个青年和尚是盐运使施浩然派来当向导的,细川武殊只知道他的法号叫普净,看得出还有一身好武艺,是个内家高手。

    “你刚才说大明的军队都是废物?”普净和尚没有回答细川武殊,而是冷冷地反问。

    细川武殊皱了皱眉,拱手道:“在下无意冒犯,你们大明军队的战力确实不咋的。”

    普净和尚淡淡地道:“就在数天之前,在东台县一伙东瀛人刚登陆就遇到钦差麾下的五百营,最后丢下近百具尸体和一艏船逃了,他们的首领叫大内宗设。”

    细川武殊眼中寒芒一闪,脱口道:“八嘎,原来是他。”

    去年的“争贡事件”,正是大内宗设杀了细川氏的贡使细川瑞佐,自此,细川氏和大内氏算是结了死仇。大内宗设逃回日本后,细川氏便开始追杀他,只是这家伙十分机灵,逃出海当了海盗,细川氏的人一直没找着他。

    普净和尚没有理会细川武殊,继续道:“钦差麾下的五百营在追击大内宗设的过程中,顺手把东沙岛给灭了,其后又灭了一伙五百人的东瀛商队,斩杀四百多人,这支商队的首领叫织信美子。”

    细川武殊瞳孔猛然一缩:“美子小姐!”

    普净和尚神色玩味地道:“你认识她?”

    细川武殊神色复杂地点了点头,织信氏也是倭国内实力较为雄厚的地方大名,甚至跟细川氏争夺过地盘,不过,细川武殊却是织信美子的追求者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