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剑盛唐-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这样一个人,历史上为啥会死在李佑的手里?李诚看着权万纪此刻的沉默,似乎找到了答案。用现在网络通俗的语言来说,权万纪是在维护自己的“人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混的好的人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设”。权万纪的人设是什么?刚直!能吏!为了维护他的人设,他做了很多努力。最终他只能以死来维护了。不然他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会被燕泓信兄弟弄死呢?别

    的不说,以权万纪的权利,调动兵马不现实,带上五十个随从不是问题吧?真的这么做了,燕泓信兄弟想杀他几乎就是在做梦。打不过还跑不掉么?所

    以,权万纪的举动无疑是刻意在安排的,在别人看来他是在“殉职”或者说“殉道”。李

    诚这个后来者的角度看,他是在维护人设。如果说一开始权万纪的卖人设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要用死来维护。但是时间长了呢?这人设一直陪伴着他,束缚影响他呢?结论无疑是肯定的,他的人设成为了他的“道”。因

    此说他是在“殉道”也不算错,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不管他是真的卫道士,还是伪君子,他都在维护一种道德规范。卫道士也好,伪君子也罢,其实都不可怕,因为他们都是愿意遵守规则的人。

    不管这一类人私下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都是面子上在维护规则。站

    在李诚的角度看人,那些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当今皇帝就是一个不断在挑衅规则的人,不然李世民也做不出玄武门的勾当。更不会提出看起居注。

    李世民给儿子们做了榜样,给后来那些有机会染指皇位的人做了榜样。这大概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诟病李世民的初衷。

    规则这个东西的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关键点还是看个体是否有能力制定规则。

    李世民是有能力制定规则的个体,所以他做了也就做了,不会对这个社会带来短期内的危害。李佑属于没能力参与规则制定的人,他不守规则的举动,对这个社会的破坏性可谓是立竿见影。权万纪也不是能制定规则的人,为了维护规则和人设,只能做出无奈的举动。

    我可以死,但是我一定会拉一个垫背的。传统士大夫出身的权万纪,他对李佑只能是管,因为李佑是主子。当他对李佑绝望的时候,他只能选择一起死的做法。这真是制度问题!制

    度和道德规范决定了,权万纪再怎么想弄死李佑,都不能亲自动手去做。真的去做了,将被整个社会唾弃不算,还要被永久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上不是没有反面典型,曹操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后来者不管心里是怎么看待曹操的,明面上总是要口诛笔伐一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到死都没称帝。倒是“仁义无双”的大耳贼做了皇帝。

    良久的沉默后,权万纪终于开口:“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看起来是在提问,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希望李诚帮他说出来。毕竟李诚之前已经下了定义,李佑必反。

    “权长史,诚以为,不妨上书一封,你我留下来等待长安的旨意,再做定夺。”李诚是和很“善解人意”的人,所以开口帮忙说出了权万纪想说的话。权

    万纪松了一口气,笑的很勉强道:“如此,甚好!”

    李诚笑了笑,心里送他一句话:矫情!士大夫的矫情。通俗的来说就是口嫌体正直!

    一骑飞至长安,过灞桥,入城门,直奔皇城。

    权万纪和李诚联名上书,送到君前。这份上书自然是权万纪的手笔,但去是按照李诚的意思来说的,不能完全陈述一个事实,那样会出问题的。

    所以,李诚的有意而为之,在权万纪的笔下,变成了归途巧遇权万纪被追杀,李诚带着部曲出手驱走凶徒燕泓信、燕泓亮兄弟及其部众。“

    臣有负圣恩,诚惶诚恐,特上书求陛下定夺,继续赴京请罪于君权,或留守待罪。”这句话才是权万纪这份上书的重点,大白话的意思就是:陛下,你儿子要弄死我,被李诚救下来了,接下来您给个准话呗!李

    世民看完上书,再看看李诚和权万纪的署名,手都在发抖,  这是给气的。一个王爷,敢动手杀皇帝派遣管束他的长史,这是要造反啊。这是李世民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一群大臣看完是份手书后,也都一脸的沉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问题。这个李自成怎么回事?咋么走哪都有他的事情呢?李佑追杀权万纪,怎么就被他给救了呢?这也太巧了吧?是不是巧合的问题,没人敢开口问。“

    陛下,可令李诚与权万纪返回齐州,拿下李佑,押送进京交由圣裁。”长孙无忌还是很了解李世民的,手书里没有说李佑造反,说明还有挽回的余地。毕竟是李世民的亲儿子,下场太凄惨的话,皇帝的面子放不下。

    关键是现在京城里的两位闹的也很热闹,现在李世民一脑门子官司这里。长孙无忌的建议,无疑是在顾及李世民的脸面,可谓对圣心了然。

    李世民听了可谓正中下怀,这事情还是要交给宗室来处置比较妥当,这其中需要顾及的东西很多,李世民的脸面不说了,还有皇室的脸面,宗室的脸面在里头。

    “等一下,臣请陛下三思,若齐王谋反,李、权二位该当如何应对?”站出来说话的是褚遂良,这家伙还是有点生猛的,把别人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

    其实在场的大臣们心里都很明白,李佑造反几乎是定局了,不可能束手待毙的。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李诚和权万纪怎么调动兵马?没有兵马怎么平叛?这

    年月,如果不是外敌入侵,原则上想调动兵马是需要圣意的。就算是水师的陆战营,李诚想调动出登州,那也是要有圣旨才行的。

第五百四十章 因为那个人是李诚() 
“取舆图来!李诚和权万纪在哪?手书中可有细说?”李世民站了起来,走到中间的大桌子上。内侍进来铺开齐州舆图,李世民瞄着地图不说话。

    “李诚有密奏一份……”大太监犹豫了一下,李世民抬头瞪眼:“念!”“

    臣李诚君前叩首……,今恐齐州有变,驻留山茌,静观其变。恳请陛下速派能员,以免事变波及过甚……”主要内容才会被人记住,其他的废话都被略过了。“

    好个李诚,一身是胆!”李世民盯着舆图,拍案高声赞。

    两次泰山封禅被阻挠后,正在为第三次泰山封禅做最后准备的李世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节外生枝。毫无疑问,李佑在齐州的事情,如果能把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正好顺了李世民的心。最好是派一个钦差进城,李佑束手就擒。

    那么李世民担心什么呢?担心李佑扯旗造反,这样一来泰山封禅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李世民现在已经准备就绪了,就等着秋高气爽的时候出门,上泰山装波一。这

    时候仔细的看舆图不难发现,李诚存在的位子,为朝廷控制事态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为什么要赞李诚呢?因为山茌的位子距离齐州太近了,这样李诚所承担的安全风险无限放大。李佑不造反就算了,一旦造反呢?还

    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说清楚的,李诚的存在给李佑制造了压力,有外力的因素存在,李佑未必就敢于冒险造反。或者说,李诚正在试图给李佑制造压力,迫使他不敢铤而走险。站

    在李世民和众位大臣的角度看,李诚的处置可谓做到了完美。换成一般的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逃离的更远一点,站稳脚跟了等待圣裁。完全没有必要留在山茌冒险。尽

    管任何看来,区区一个齐州造反跟找死没有区别,但是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只有李诚做出了冒险的决定,最大限度的给李佑制造压力。

    综上所述,李世民对李诚的举动表示赞叹,同时也得出一个可能性最大的判断,李佑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朝廷派出的钦差一到,问题迎刃而解。“

    有自成在山茌,齐州事不足为患矣!”长孙无忌抚掌笑道,一脸的欣慰。李

    诚滞留山茌不动,不单单是李世民放心了很多,小朝会在场的群臣也多都有安如泰山之感。理由很简单,因为那个人是李诚。就是这么盲目的信任!

    当然也有人是脸色难看的,比如李承乾和侯君集,就努力的控制表情变化。这李诚真是太讨厌了,怎么哪都有你啊?你救下权万纪就算了,为啥留在山茌不动呢?李

    世民决定派李绩前往齐州去搞定李佑的事情,不曾想李绩这边还在准备出发呢,连夜一道手本又进了长安。城门关闭,信使坐着箩筐吊进城后,抱着徐贤妃睡觉的李世民半夜被叫醒了。一脑门子的火喝问:何事如此紧急?

    大太监站在帷帐五步之外,低声汇报:“陛下,齐王杀太守韦文振,反了。”咚

    的一声,李世民从榻上掉了下来,哧溜爬起来,眼睛瞪圆了看着大太监:“当真?”

    大太监腰弯的更低了,下巴都快到膝盖上了,双手捧着手本:“权、李二人急奏!”这

    个手本权万纪和李诚第二天发出来的,但是事情紧急,速度更快一点,所以才能在第一份奏折当天夜间送到,这是十万火急的消息,丝毫不敢怠慢。

    李世民仔细的看完奏本,气的双手想撕掉奏本,想想还是叹息一声放下道:“传旨,宣长孙无忌、李绩……”李世民一口气把一干宰相都折腾起来,紧急商议大事。一

    帮大臣那个苦啊,半夜睡的正香呢,家门砸的山响。连夜告辞身边的女人,穿戴整齐进宫商议大事。其实李世民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唐朝的圣旨不太一样。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这点看唐朝圣旨的开头就知道了,“门下”。

    这是由制度决定的,李世民要发兵平叛,就得有圣旨,要下圣旨,就得有三省主事在。这一套程序,目的在于制衡君权。这也导致了历史上有的皇帝嫌麻烦,用了一些听话的宰相,也就是所谓的奸相。李义府也好,许敬宗也罢,后来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好。

    这些所谓的奸相,根子都在皇帝那呢。皇帝需要听话的宰相,才会让这些人上台。当然了,这些奸相的能力也是很强的,这点不能质疑。说穿了就是宰相和皇帝之间的斗争。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黑唐朝这些宰相,那是立场问题。宋朝是垂拱而治,文臣当权。皇帝,喷你一脸口水你也得忍着。一

    堆大臣纷纷赶到,看了权万纪和李诚的急报之后,脸上表情各异。有激动者,有平静者,有瞠目结舌者。别人不说了,李世民是无法理解李佑,谁给他的信心造反的?“

    事已至此,诸卿可有定见?”李世民使劲的揉着太阳穴,头疼的厉害。这老流氓现在全靠金丹撑着他的风流快活,这玩意吃多了能有个好?身体机能急剧下降。一个没休息好,什么毛病都来了。好在李二的底子还算厚实,不然也谈不三征高句丽。

    “着李绩调兵征缴吧。”诸位大臣没有说话,李世民只好自己开口了。

    “臣遵旨!”李绩赶紧出来领命,本来是去走马观花的,现在变成带兵平叛了。

    “陛下,臣以为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