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李承乾-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踪,而且对他们兄弟二人也是避如蛇蝎。

    而刘树艺本身又是极为聪慧之人,所以对长孙顺德话,他在心中只是信了三分,并不完全当真,更何况刘文静和长孙顺德的关系也并不好,不过在面上刘树艺还是感激的说道:“大将军能有此心,奴婢感激不尽。”

    “贤侄怎么落得如此的模样?”长孙顺德疑惑的问道。

    刘树艺惨然一笑,而后说道:“大将军,这还不是拜隐太子和裴寂所赐,一言难尽,不说也罢。”提到隐太子和裴寂时,刘树艺的话音明显的加重了几分。

    闻听此话,长孙顺德顿时了然,当年李渊杀刘文静就是因为要敲打李世民,刘文静一死,他的仇人怎么可能放过他的儿子?

    刘文静一家世代官宦,现如今他的儿子做了最卑贱的奴仆,连供奉祖宗的资格都没有,

    刘氏祖宗也已成孤魂野鬼,还能有比这更重的屈辱?

    “你怎么还如此称呼?难不成还当老夫是外人?”长孙顺德故作恼怒的说道。

    刘树艺故作犹豫了一下说道:“可是侄儿地位卑贱····”

    “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尽管放心,老夫的府上还没人敢来。”长孙顺德豪放的说道,也就是此时李渊成了太上皇,李建成已成冢中枯骨,裴寂江河日下,长孙一家势力稳步提升,若随便往前推几年,打死长孙顺德都不会说这种话。

    “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侄儿拜见伯父。”刘树艺急忙大礼参拜道。

    长孙顺德哈哈笑道:“不用如此,不用如此·····”一把扶住刘树艺,刘树艺也就顺势而起,不在坚持。

    “伯父有些事情还须贤侄费心,你可要为伯父好生参详一番啊!”长孙顺德拍着刘树艺的肩膀,满含深意的说道。

    “固所愿也,不敢辞也。”刘树艺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

    “哈哈,老夫得贤侄如久旱逢甘霖。来人,摆宴,老夫要同树艺贤侄一醉方休。”长孙顺德大笑两声,接着执刘树艺之手走入内堂。

    ·········

    此时立政殿中的气氛异常的诡异,长孙皇后心中暗自恼怒,瞪着李承乾的目光也越来越犀利,李承乾实在是受不了,于是急忙说道:“不知父皇以为儿臣的意见如何?”

    李世民没有回答,反而看着李承乾哈哈的笑了起来,李承乾有些莫名其妙,长孙皇后则是心中咯噔的一下,马上开口道:“二郎·····”

    李世民旋即摆手打断长孙皇后,接着盯着李承乾说道:“朕一直以来以为乾儿虽然仁孝睿智,但是缺一些杀伐果断,无论是对待封伦还是郑观音之事,皆可以显露出此点。”

    “然而今日你为了大唐的江山可以斩后族,杀伐果断,不因私情而枉法,朕心甚慰。”

    “今天朕再教你一条,为帝王者,仁孝之意必有,此乃伦理纲常,否则必然天下动荡,譬如炀帝,这就是前车之鉴。但仁孝归仁孝,却不能让臣下失敬畏之心,否则···”

    “否则就如春秋战国周天子,汉末之献帝,呃,成为权臣霸主的掌上之物,身家性命尽握他人之手且不说,祖宗江山也将断绝传承。”李世民话未说完,李承乾就接着说道,本来李承乾还想说隋末之恭帝,可是后来一想这不是说李渊不臣吗?还有一些不敬祖父的意味在里面,于是急忙改口。

    李世民眼中一亮,赞道:“好,说的不错,深合朕意。”而后转头对着长孙皇后说道:“观音俾,你给朕生了一个好儿子。”

    长孙皇后没说话,反而铁青着脸瞪着李承乾。

    李承乾不管不顾的说道:“既然如此儿臣请命监斩长孙顺德。”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皇后,见她没有反应,于是沉思了一下说道:“可。”

    李承乾得到答复之后,反而叹息了一声。

    李世民奇道:“乾儿这是何意?”

    “无它,有所思尔。”李承乾继续叹气道。

    “哦?你说说,所思何事?”李世民问道。

    “思吴李曹杨尔。”李承乾沉声说道。

    “昔魏文侯不因吴起慕功名而**,杀妻求将之缺点而用吴起,故方能大破秦军,方有魏武卒横行天下数十载之盛况;始皇帝不以李斯心胸之狭隘而拜李斯为相,所以方能一统六国,秦军域内域外皆可夸耀武力。”

    “曹洪虽吝啬无比,然魏文帝却未杀其人,故能成王霸之业;隋文帝不因杨素残暴好财,所以能够实现寰宇一统。”

    “今顺德也乃从龙之臣,虽有劣迹,若因此事而杀他,恐他心中不服,更何况其又是后族,若是对他就行如此苛刻之刑罚,儿臣恐有失父皇仁德之意,令群臣误解。”李承乾侃侃说道。

    此时长孙皇后方才反应过来,先抑后扬,原来这就是李承乾的打算,于是她早将刚才的不快抛到一边,满脸期盼的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李承乾话里的意思,用看见他们母子的表现,顿时明白了,于是双眼一眯,包含深意地说道:“那依你之见呢?”ps:感谢东方慕秋白、皇昏之帆~空、深瞳三位的打赏。张知一同学猜的真对,另外昨天是要回老家,所以提前写出来发的,以后章节发布不出意外的还是在晚上*点。现在回家待十天,有时间了,明天开始多写点,感谢众位的支持。‘

第七十一章 礼义廉耻之论() 
李承乾抬头看到李世民戏谑的眼神,顿时心下明白,李世民明白他的用意。

    自李承乾重生以来,说降罗艺,逼退封伦,折服李纲与张玄素,舌辩四王,可谓无往而不利,所以一时之间难免有些得意忘形。

    此时看到李世民的眼神,他顿时明白,李世民经历隋末以及武德年间刀光剑影一般的明争暗斗,无论是明枪还是暗箭,都没能奈何的了他,反而让他从中脱颖而出,恐怕早就已经深谙此道,自己这些小手段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一眼被他看穿也不稀奇。

    但是李承乾还是暗自在心中警告自己,日后要小心一点,不能老在李世民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万一哪一天玩脱了可就不妙了。

    而此时李世民之所以没有拆穿自己,估计是因为有长孙皇后在一旁期冀的看着李世民。

    长孙皇后看着他们父子二人“眉来眼去”,就是扯不到正题上,于是急忙说道:“二郎,我看乾儿说的不错。”

    李世民闻言,用手摩挲着下巴淡淡的说道:“乾儿说的是不错,但是国家自有国家的法度,不能因长孙顺德一人而至法律于不顾,否则朝廷威严何在?辅机尚且能够大义灭亲,保李唐的江山,难道朕作为天子连这点觉悟都没有?”

    长孙皇后顿时大急道:“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朕不仅是丈夫、父亲更是天子,主着一国之社稷,今天就让乾儿在说出一个不处罚长孙顺德理由,这个理由不仅要说服朕,还要说服众多的朝臣,否则长孙顺德没有那么好过。”

    “若不然前有裴矩劝谏在前,后又有朕枉法,这大唐的官场风气岂不要乱成一锅粥?朕心比天高,但不想命比纸薄。大唐立国十余载,若能繁荣昌盛,朕杀一长孙顺德而警世人又有何不可?若大唐在朕的治理之下不能长盛不衰,那长孙顺德食我大唐俸禄多年,为我李唐江山殉葬又有何惜哉?”李世民语气坚决的说道。

    李承乾顿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说白了这还是怪李承乾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不然哪有现在不尴不尬的局面。

    长孙皇后只好说道:“乾儿,你好好想想办法,救一救薛国公。”

    李承乾在心中翻了一个白眼,他巴不得杀了长孙顺德才好呢,说不定李世民的小金库还能充实一下,但是先前李承乾答应了长孙皇后只好沉思起来。

    过了片刻的时间,李承乾方才说道:“昔春秋时代管子有云: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想把国家建立在不倾危的基础上,就得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故授有德,则国安。然何为有德?具礼义廉耻者也!”

    “是故管子又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儿臣以为管子之言甚善!”

    “然儿臣以为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李世民闻言,心中思量几下,感觉李承乾说的道理颇深,一时之间感慨万千,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学问竟然有如此之深,不由的暗叹长孙无忌有眼光选了两个名师。

    熟不知李承乾这些都是经历一场奇幻之旅之后,方才明悟的,若是原来的那个李承乾,不要说是张玄素和李纲了,就算是将鬼谷子和孔子都搬来也不一定能教好李承乾。

    更何况张玄素和李纲刚担任李承乾的老师才不到几天,若是马上就有这么大的改变,那岂不是说这两人也太厉害了?既然如此李纲怎么还教一个太子死一个太子?不过显然李世民想不到这些,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张、李二人。

    而后只听李承乾又接着说道:“然而在这四者当中,儿臣以为耻尤为重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行为知道羞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国耻之横行于世,焉能不有笑贫不笑娼之事,贪弊之徒讥讽清廉之人之行,此皆国之大患,若不能及早根除,杀一长孙顺德不过是饮鸩止渴,即苏绰定律中的以贪治贪。可治一时而不可治一世,此圣君之不取也!”

    李世民闻听此言,不由得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凝重的说道:“那圣君该当如何?”

    李承乾闻言,淡淡的说道:“是故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知荣辱、明廉耻之风。”

    “是故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唯有知耻方能自省自勉,发愤图强。”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而常怀一颗知耻之心,不仅可正己身,更可养自身之浩然之气,更可知进取,明事理,成一代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再论顺德地居外戚,功即元勋,位高爵厚,足称富贵。若能勤览古今,以自鉴诫,弘益我国家者,父皇与之同有府库之财,又有何不可?”

    “然顺德名节有愧,一旦贪弊之事爆发,可以惜其功而不加罪于他,当群臣之面赐绢帛之物,以愧其心。”

    “人乃万物之主,百灵之长,但凡稍有羞耻之心,因此贪弊而得财帛者甚于刑戮;若其仍然不知愧疚,枉费父皇同母后的一番苦心,与**何异?即为**,杀之又有何益?徒污刀耳!罢其回家即可!父皇以为若何?”李承乾问道。

    李世民闻言眼睛一亮,李承乾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