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许大人官场实录-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朝会上瞬间由菜市场变成了战场,夏家虽说文官出身,但是但凡家族,向来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夏家习武的,武力值高的子弟也不是没有。眼见着自家的家主都挨揍了,没说的,就是上啊

    而对于兵部尚书来说,甩嘴皮子自己的确不是对手,但是论起拳头,自己要是输给一个文官出身的尚书,那才是真的丢了脸面。一时间干脆敞开了手脚,在殿上就开始‘啊啊呀呀’起来。他一声的硬气功,等闲人近不得身,一掌上去愣是半点没反应。反而被他拿住了,不是一拳头上去就是往外旋出去。

    因此虽说这夏家家主做足了准备,等待众人被门外的禁卫分开,夏家一群人依旧看起来是惨不忍睹

    。夏家家主那个老泪纵横啊,满脸的褶子都被哭花了。只嚷着自家受了委屈,受了无妄之灾,自家亏大发了,就差撒泼打滚的要求圣上给个说法了。

    许哲虽说没有亲临现场,但是在李明显的笔墨下,几乎都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乱局。看着李明显笔下打断的情景描述,许哲又是好笑又是感慨。果然不愧是大明朝地位最高的六人之一,真要舍起脸来,一般人还真是拍马难及。

    在夏家家族一顿的撒泼打滚下,圣上终于受不了的开了口子。责任刑部尚书为首,礼部,吏部尚书为辅,三人牵头,彻查西北军粮饷一事。当然,相关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为了避嫌不得参与案件的进展过问,并且案件所有细节在结案钱均要对两位隐瞒。

    这结局看着没什么说法,但是要知道夏家家主做为户部尚书,避嫌不参与案件过问,大不了就是绕着刑部走,不去瞎打听。但是兵部尚书是有本职工作的,这一避嫌,几乎就等于闭门谢客,暂时回家了。

    而且看着圣上的意思,这结案前不得参与,那这结案时间在哪里。若是一天不结案,是不是就一天不得入职,若是一月不结案,一年不结案呢?兵部的事情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若是一年到头都没有尚书镇守,岂不是乱了套。

    可以说夏家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拉了一位兵部尚书下马。若是以后赵家运营不当,说不得这兵部尚书的位置,也就保不住了。

    如果说后宫的女人们只是让赵家头疼,那夏家的这套组合拳就真的要了赵家的老命了。做为一个最后才投献的家族,赵家本身在大明朝的政坛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唯一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也是自家耗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折腾上去的。

    就这样,自家和现任兵部尚书的关系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密。如今因着自家,直接把与自家有关系的兵部尚书给拉下了马。若是自家没个满意的交代,说不得自家和兵部尚书以及其背后势力的合作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对于已经有没落趋势的赵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当然,夏家这么豁出去的做事,对于自家自然也不是没有损失。在朝廷上,夏家这么一做,算是彻底和赵家撕破了脸。以后有赵无夏,夏上赵下,即便是为了家族颜面,也必然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的。

    而且夏家这么疯狗似的胡咬一通,直接把已经成了乱局的朝政变成了一锅粥。之前因着一个阁老的位置,儒家和心学就已经在互相撕破脸,你来我往的斗得热闹了。赵家和夏家同属世家出身,本身应该同舟共济,共同御敌。现在可好,自家人先干上了。

    论着常理,兵部尚书的位置应该算是法家的。而法家一干人等,大多是征战沙场的莽汉。偶尔几个熟读兵书的,必然是出身兵法世家,承继了韩非子,孙子之类的兵法大家,拥有渊源家族传承的。而兵部尚书,自然也是承继这一大家的兵法世家。

    本来朝廷中的阁老之争,法家并不愿意参与过多。毕竟对于大部分军士而言,偏好的梦想还是征战沙场的多。因此虽说儒学和心学打的热闹,法学一众人大多还是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心态。当然,也不保证是想着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现在夏家这么一搅和,直接把法学也拉入了这个泥沼中。涉及兵部尚书已经整个兵部官员的清誉,即便法学再怎么不愿意,也必然要出面给个说法的。若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法学依旧当做缩头乌龟,不说兵部尚书的位置不保,便是以后在朝廷中,法学也将再无立足之地。

第145章() 
许哲对于夏家的这手棋,秉持了怀疑的态度。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县令,身份低微,即便有所怀疑,也不过只能背后嘀咕几句,影响不了大局。但是对于能够影响大局的某人来说,就是有些挠头了。

    譬如李泽源。

    按着他原先的想法,把许哲的条陈内容透露给跃跃欲试的夏家,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一方面是为了让一直心中不安的夏家冲做先锋,试探试探许哲以及其背后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借着夏家的力量,制约赵家在天湖书院的发展,顺便分解心学在朝廷中的凝聚力,缓解最近一段时间儒学的压力。

    毕竟即便李泽源再有三头六臂,心学传承至今,手里的明牌暗牌不知道有多少,儒学百年的发展光阴,想要一举绊倒他在朝中的地位,还是很吃力的。甚至目前而言,因为心学在朝廷中的全面发力,儒学只能被迫收敛,转为下风。

    在这个背景下,有了一个光明正大可以打压心学的机会,即便明知是坑,李泽源也得踩下去。按着他的想法,即便赵夏两家的争端最终在心学内部的调解下化解,也好歹能为儒学争取了一段时间。

    而对于现在的儒学而言,最缺的,便是时间。

    只是没有想到,夏家的胃口这么大,直接把法家也拖入了战场,甚至拉下了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要知道自从四年前的柯正元案后,心学就一直处于一个全面收缩的状态,即便和儒学的不停争斗,本质上也是为了护卫住自己一直以来的位置,并没有对外扩张的趋势。

    而夏家现在的这一手,却是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军饷事件后,不管心学众人如何想的,至少目前上,他们是无法舍弃掉眼前的这个大蛋糕的

    。而做为儒学来说,因为发展时间短暂,大部分的成员都是文官出身,些许武将现在也大多在底层奋斗,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顶替位置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因此夏家现在这一手,却是捅出了一个心学和法学争斗的点来。而对于大部分都是文官的儒学而言,区区一个兵部尚书,并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就代表没有竞争力,这场关于兵部尚书的位置之争,却是把儒学排除在了概念之外。

    而因为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心学众人不管心中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必须得站在夏家一边,帮着争夺现有的机会。可以说凭借着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夏家就把心学众人绑在了自己的战场上,让赵家有苦难言。

    好一个老谋深算的夏家家主,好一个老谋深算的夏家。

    李泽源看着一直在上蹿下跳的夏家,再看看一直按兵不动,稳坐钓鱼台的冷面御史,似乎隐隐之中感觉自己犯了一个大错。

    仔细想了想,又摇了摇头。拉拉手边的绳索,唤了朱时茂进来:“咱们在天湖书院的人手,现在都怎么样了?”

    朱时茂仔细想了想:“这十几年,大浪淘沙的,房公那边又查的紧,但凡发现一个,便开除一个,很够留下来的本就不是很多。之前因着老爷说要低调,因此大部分人都并不是很乐钟于书院内部的争端,有些先生现在看着,也是懒散了很多。”

    “倒是一些仆役下人,因着老爷的恩赐,心中满是感激。我们现在得到的大部分书院事项,都是从他们那边传过来的。不过毕竟他们都是仆役居多,在发言上并没有很大的机会,想要靠他们的嘴做事,却是有些困难了。”

    李泽源点点头,自己之前一直抱着温水煮青蛙的心态对待天湖书院的人和事,也因为和老房之间的那段交情,并不像逼迫的太深。到了现在要用人的时候,反而有些捉襟见肘了。想了想,还是开口道:

    “书院内部不拘有多少人,都发动起来,也不用做些旁的,只是不停的宣扬那许延年准备卖了天湖书院,换取自己的晋升之资便好。”

    你不是稳坐钓鱼台么,我便把你这步暗棋给毁了,不管他所图是什么,旗子都没了,自然也就没了继续下棋的权利。

    李泽源一边想着,一边挥手让朱时茂出去。也是跟在自己身边多年的老人了,相信自然会处理的很好的。

    远在邕城的许哲,自然不知道自己的一场无妄之灾正在开始。他收到李明显的信件后,立刻意识到一场风波即将袭来。外加上夏家伸出的友善之手,至少在目前而言,自己还是要和夏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的。

    因此对于夏家伸出的橄榄枝,许哲虽说不知道他的所图,还是迅速的握了上去。夏家不是要天湖书院外院的资源么。好说,这种合则两利的事情许哲最是喜欢做了。

    于是从不知道哪天开始,夏家的民声便逐渐在书院内部传播开来。许哲做的很是光明正大,所有涉及外院的学业,都单独的设立的奖学金。少则一两钱,多则三五两,看着不多,却是极其诱人。

    毕竟天下学子,哪个可以舍了名利的追逐、即便晓得以后自己恐怕无缘科举,但是第一名谁又不喜欢。这种既得了面子,又有了里子的事情,不要说寒门学子,便是世家公子也是很喜欢的。

    而这奖学金所有的支出,许哲都有明言,皆是夏家体谅学子辛苦,友情附赠的。既不图回报,也不求功过,只是希望学子们在领取这一份奖学金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为自己的将来努力

    。当然,若是有心,夏家商会也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

    另外还有一些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只要是与学院学子相关的产业,许哲皆打上了夏家的招牌。少则几十两,多则成百上千两的撒出去,很快,夏家就在书院中博得了些许名声。当然,想要长久的维持,夏家必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是在目前而言,夏家在书院的民声却是瞬间到达了顶峰。所有学子,即便是寒门出身,谈起夏家来也要赞一句仗义。更不用说已经收到夏家馈赠的学子们,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即便心里有想法,面子上还有要保持一下赞赏的。

    见着形势一片大好,许哲又开始继续书院的改革。之前说过,对于许多与学子未来没有紧密关联的科目,许哲都抱着能减就减的心态进行处理。只是书院内部反对声音过大,便是老房也不愿意删减自己的教案。

    没柰何之下,许哲只好换取方式。教案删减老房舍不得,书院内部反弹也比较大,那么教案人数就不变,但是对于学子,则开始进行劝解。毕竟一个准备以后专供文吏的学子,完全没有必要死抠着书画一道较劲。若是真的有天赋,完全可以专供书画,说不得还能成就一番书画大家,日后历史流传好不惬意。

    但是若是天赋不高或是兴致不大,就没有必要一节不拉的上课了。当然,许哲也没有很二的当面劝解,他只是把学子所学的科目做出调整,根据学子以后的就职方向,对于学子的课程学子分出高低。

    譬如一个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