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军工霸主-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刚刚经历过的特殊时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案例,因此,卢嘉栋想做的就是把边界打好,从而定下来一个范围广阔的框架。只要在这个框架内,任凭这些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从而激发整个科研队伍的活力。

    因为在卢嘉栋看来,相关的武器装备研发不可能只凭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而是需要汇聚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熟练的产业工人等人共同的智慧才能办得到。而中国从古到今并不缺乏这样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尤其是现如今中国当下的军工系统中,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熟练工人,本身的基础都非常扎实,更具备独有的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所欠缺的就是新的思路,新的想法以及更为前沿的学术理论,说到底就是缺乏创造力。

    而卢嘉栋就是要把广大军工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坚实的基础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将单纯的指令下的中国制造,转变为更有活力和开创精神的中国创造,当然卢嘉栋也知道因为某些种种原因,这样的改变必然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为了中国科研生产尤其是军工研制领域长远的发展,必须下定决心将这样的思路彻底贯彻下来。

    就如同现在所讲解的新式100mm长杆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一样,如果有先进的理论去引导,有开创性的思维的思考,卢嘉栋相信凭着赵如松扎实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以及一大批追求上进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的穿甲弹模式不应该想不到,只是他们的思维因为某些历史的原因并没有激发出来,所以才会按照原来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秦景斌和朱海峰的复合装甲也是一样。

    正因为如此,卢嘉栋才会如此这般的行事,为的就是用铁一般的事实,让包括弹药系统、装甲系统在内的新式坦克研制团队的成员转变原来的固有思维,在研制思路上要更加拓展,创新上要更加大胆,眼界要更加开阔。

    当然,卢嘉栋并不觉得他这样做能够取得完全的成功,就如同昨天晚上与吴天明交流后,吴天明所说的那番话:

    “嘉栋,你的想法固然是好,可不管怎么样,饭要一口口吃。事也要一步步的做,猛然改变是不是太心急了点儿!”

    对此,卢嘉栋也承认确实有些心急,不过也没办法。想要追赶世界,想要军队变得强大,想要当年的屈辱不再重演,想要中国彻底的挺直腰杆站起来,想要完成心中的军工霸主梦想。卢嘉栋只能用“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的办法,权当是抛砖引玉,或是播撒种子。

    只要扔出的砖头能换回细小的玉片,只要撒出去的种子能长出几颗嫩绿的新芽,那他卢嘉栋就不算全失败,因为他相信玉片虽小可有朝一日必然会孕育出温润华美的精美宝玉,新芽不多且小但终有一天会长成为参天大树。

    不过卢嘉栋也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先不说他对120mm穿甲弹和复合装甲的估计是否存在偏差,就是那几发仓促赶制出来的100mm穿甲弹如果射击时出现问题,那卢嘉栋所面临将是一个人心尽丧的尴尬处境。

    而这也是卢嘉栋最为担心的。可事情的结果确是让卢嘉栋满意的,应该说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虽然没有彻底警醒,可最起码全部冷静下来,既然如此,只要稍加引导,卢嘉栋坚信凭着中**工科研人员独有的智慧,必将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发展之路来。

    因而当卢嘉栋看到秦景斌、朱海峰、董方卓以及在场其他新式坦克研发团队成员或欲言又止,或面露困惑,或沉思冥想。或难言不解,总而言之,所有人的眼神中都透着浓浓的探索求知的强烈**,见此。卢嘉栋心中暗暗点了点头,随后大手在屏幕上用力一指,声音也比之前高亢许多:

    “弹头直径的骤然减小,必然会出现弹体配重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场的各位应该都明白,毕竟这样的穿甲弹的作战原理。说穿了就是跟装甲进行硬碰硬的冲撞,如果弹体的动能不足,自然会使作战效能大为降低,而弹体的质量却是动能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

    说着,卢嘉栋将旁边的用于数据记录的小黑板拉过来,进而拿起粉笔在上面刷刷点点写了几组数据,随后接着说道:

    “所以,赵如松赵教授创造性的提出了小直径弹体,高长径比方案,所以100mm穿甲弹采用的是12:1的长径比,即单体长度是弹径的14倍,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配种问题,而且长弹体也可以增加整个弹药的杀伤力度和强度!”

    当听到“赵如松”这三个字时,董方卓不由得为之一惊,秦景斌和朱海峰则是互相愕然的对视一眼,其他人更是暗自佩服的点了点头,只有卢嘉栋旁边的吴天明嘴角上弯起一道不易察觉的隐隐笑意,只不过卢嘉栋的话并没有就此停下:

    “当然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飞行中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120mm穿甲弹之所以看似威力大,实际却表现平平,除了直径较大,长径比低,致使阻力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三片式尾翼结构,这样的结构虽然起到弹体稳定作用,但却让相应的阻力进一步提高,造成射程和力度进一步下降,使得总体的动能不足,进而无法贯穿装甲!”

    卢嘉栋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写着,接着转过身冲着众人继续说道:“咱们研制的复合装甲也是一样,想要对抗国外类似的穿甲弹,防御力明显不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卢嘉栋的话音却在总控台的大厅内持续的响起,所有人围坐在他的周围,没人能够想到一场激烈碰撞的测试,到最后竟成了一堂令人终身受益的思想技术启蒙课。。。。。。。。。(。)

    ps:一、看到大家踊跃给柚子投月票,柚子很是开心与感动,柚子嘴笨、不善言辞,只能继续跪求月票(双倍月票起止时间:2015年12月29日0点—2016年1月7日23:59:59),柚子先拜谢大家的鼎力支持,么么哒!!!

    二、《超级军工霸主官方vip群》(群号为:五,一,七,八,一,一,七,二,六),希望大家踊跃入群支持柚子。

    三、推荐一位好朋友的新书《科技传承》,作者一桶布丁,书中讲述的是获得逆天外星科技传承,一代华夏科技王崛起的经历的故事!

第四百一十一章 疑惑与道歉() 
“这个小董,到底在搞什么!”正当卢嘉栋在总控大厅内向坦克研制领导小组众位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解脱壳尾翼穿甲弹的技术原理,以及复合装甲的基本特征,并借这两种新式坦克上两种极为重要的子系统来阐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时,位于万山厂武器装备综合测试场接待区二楼的房间内,赵如松正在屋子里焦急的踱着步子,时不时的还停下来,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太阳,面色焦急万分,进而不由得再次喃喃自问:

    “他到底在搞什么?”

    赵如松口中的小董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助理董方卓,自从因为卢嘉栋固执己见,坚持进行所谓的100mm穿甲弹的测试,自以为受辱的赵如松便一气之下从总控大厅内愤然离去,回到他在武器装备测试场居住的房间,二话不说便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尽快离开这片令他无比伤心的地方。

    只是当他把一切东西都收拾停当后,却忽然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那个装有为数众多重要资料文件的黑色公文包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也就在这时跟他一同回到房间的助理董方卓突然想起来:

    好像当时因为失败的太过突然,卢嘉栋的提议又过于让人难以接受,加之走得太匆忙,很可能是忘在测试场的总控大厅内了,赵如松一听董方卓的话,也没有想太多,直接吩咐自己的这位年轻的助理赶快去总控大厅把公文包拿回来,可没想到,这个董方卓一去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也没回来。

    赵如松看了看手上的手表,眼看董方卓已经去了快两个小时,还不见回来的迹象,急性子的赵如松不禁转过身,朝着房门急步的走过去,可当他刚刚拉开房门的那一刻,却又停了下来:

    “我能去吗?我还怎么能去?难道还要听别人的冷嘲热讽以及数不清的白眼?”赵如松的心中暗暗思忖着。进而将已经放在门锁上的手又慢慢的收了回来:

    “不能去,我绝对不能去!”

    赵如松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随即反身回到屋子,颓然的坐到床边的椅子上。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斜阳,满腹怨气的叹了一句:

    “这些年轻人,没一个做事踏实的!”如此明显一语双关的话,看似在说他的助理董方卓,可他心里却清楚。这句话更多的则是指向那个身居高位的年轻人,虽然那个人是他很看重的军工人才,虽然在某些方面他也不得不佩服那个人的聪明才智,虽然跟那个人有着不错的个人友谊,但不管怎么样,那个人在他的眼里依旧是个不折不扣的年轻人。

    也正因为如此,赵如松对几个小时之前卢嘉栋那份菱角分明的坚持和固执觉得很熟悉,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自以为正确的事,也是不管不顾的坚持和固执己见,可是赵如松并没有为此感到亲切。反而觉得非常陌生,毕竟对于一个伤痕累累的失败者而言,卢嘉栋的提议无异于在他血淋淋的伤口上再次撒上一把白花花的食盐,这是赵如松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看来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想着想着,赵如松再次叹了口气,随即睁起犹如眯成一条缝的双眼,灼灼的盯着窗外缓缓下沉的夕阳,冬日里的阳光本就很弱,夕阳更是如此。没有绯红的霞彩,没有引人入胜的光芒,有的只是如厨房中随处可见的旧碟子一般,平淡无奇。黯淡无光,亦如现在赵如松那颗就此沉寂的心!

    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来讲,赵如松并不想离开新式坦克研制团队,他已经错失了十年光景,并不想再错失剩下的时光。遥想年轻求学时立志报效国家的誓言还言犹在耳,当年与好友杨立民谈论军工强国的话语也依然记忆犹新,

    当下的新式坦克的弹药研发更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只要有一线机会,哪怕只有一线,他都不会选择离开,可当时的卢嘉栋并没有把这一线的机会交给他,这让他只能无奈而又伤感的选择与内心背离的想法:

    “既然如此,也该想想是不是该退居二线了!”随着夕阳的没入山间,天色也沉了下来,而赵如松却好似想通了一切,脸上泛起一丝淡然的和蔼,对着窗外入夜的天空,像是跟一位多年的老友在畅快的聊天一样,自言自语的说着:“都老到不中用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当教书匠,还是回家浇浇花,陪陪老婆子好了。。。。。。。。。”

    “赵教授,您要去陪谁?”没等赵如松自言自语的话说完,身后便传来一声他期盼已久的话音,如果没听到还好,听了之后赵如松刚刚舒缓和蔼的神情即刻阴了下来,随后转过头虎着脸沉声说道:

    “小董,怎么取个包搞了这么久?是不是跑去。。。。。。。怎么。。。。。。。你们。。。。。。。。怎么也。。。。。。。”

    当赵如松刚把“跑”字说出口,“去”字刚刚说了一半,“胡闹”两个字还在喉咙里没有吐出来,随着董方卓身后进来的两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