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大门派之人见状,包括那长阳真人在内,无不脸色阴沉。&;&;
这些小家小派虽说话分量不够,但是胜在数量众多,比九大门派多了十数倍。当这些家派联合起来向九大门派施压时,九大门派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胡闹!”但闻身后的长阳真人轻叱了一声,肖逸微微一笑,身形未动,全当未闻。
他看着全场鼓掌者愈来愈多,暗忖道:“虽然这些人中多数是为了自家利益才赞同我,但是当天下实施真的德教之后,他们会发现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根本不需要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到那时,他们会真的认同我。”。
第465章 治世之道()
当农家神农氏族长姜魁也拍手鼓掌时,九大门派终于坐不住了。
这时,那玉临风霍然而起,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等继往圣绝学,正是为万世开太平。若是你那德教之法可用,能开创太平之世,眼前这些名利,不要也罢。但在此之前,你且说说,面对当前纷乱之局,当如何破之。”
“对,你说之法可行,便是舍了这些名利,又有何妨?”那杂家之主尸义也附和道。
虽然二家虽愿舍弃名利,但是从语气中便可听出,那尸义只是为了出头而假意附和。
之后,那墨九重郑重道:“肖逸,兹事体大,非义气可决。如何破解当前之局,你且说来听听。”
此时天色已暗,肖逸论道也早过了一刻钟之限。但众生专心聆道,谁也没有在意。而且,道家是最后一家,其后无人,佛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不作声。
肖逸点了点头,但没有立即开论,而是停顿片刻,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以平复心境,整理思路。
一路论将下来,各种道论步步为营,丝丝入扣,不露任何破绽。在外人看来,肖逸轻松潇洒,毫不费力,好似早有准备,撰有腹稿。其实却不知,直到论道前一瞬间,肖逸闻听诸道后,方心有所悟,有了思路。
而且,其所有道论都是临场发挥,边思边说,根本没有腹稿可言。
若非要说肖逸有何准备,那就是他往日的积累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平时里悟道之深、经历之丰,方能将各种道论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此时,他略作停顿,并非是才智耗尽,难以应对,只因接下来的道论,凝聚了他心中之宏愿,将集平生所学于大成,为今后成圣之路指明航向。故而,他不得不慎重对待。
如何破解当前之局?其实就是在问他治世之道。
他曾与长靖真人谈论经世之道,与伯阳老祖畅谈处世之道,又与万家言交流太平之策。至今想来,自从经历铭冉之事件后,他便心生迷茫,一直在思索真正的治世之道。随着阅历的增长,思虑也越来越全面。
道家无为治世,使人“愚”之,其根本是让百姓朴实而有德。但是道家之道太过理想,当今之世也非道家无为所能掌控。当他听了墨家腹朜刑子的故事之后,心有所感,于是蒙生了德法并重的想法。但那仅仅是一种想法,具体如何实施却难以详尽。
再经历颇多之后,又感觉世俗之事繁杂无序,一句简单的德法并重根本无济于事,遂以修炼之法印证治世之道,认为德法之中又应加入“度势”之道来制衡。但那时,他心中仍然只是一个概念,不知是否可行,也不知实行后将出现什么局面。
再后来,经历了“地问历世”考验,又接触了真正的法家之学,闻听了万家言的太平之策,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遂定下了“我要成圣”之愿,明白了今后努力之方向。
但是,直到今天,聆听了诸家之道,认清了天地之现实,抓住了人性之弱点之后,他脑海中的所有想法才集而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明白了当前该做什么、今后该做什么、万世之后天下该是什么样子。
他即将所说之言,既是对世人所说,也是对自己所说。这是体系的第一次陈述,对他,乃至世人都极度重要,所以,他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慎之又慎。
数息之后,肖逸如大梦苏醒一般,深深吸了一口气。而后,缓缓转头,环视全场。
这时,众生已颇有些不耐,窃窃私语,噪声嗡嗡。可是,当众生接触到他的眼神时,全场瞬间寂然。
那眼神与其刚才的温和形象已截然不同,其体内散发的气息也随之变化,不再圆润,充满了一种令人臣服的威慑之意。
众生突然产生一种心惊肉跳之感,大气也不敢出,仿佛一旦被其察觉,就将面临严苛之刑罚似的。
但凡熟识肖逸之人,倍感惊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温和圆润之人怎能瞬间变成这等模样。
面对众生的惊讶和疑惑,肖逸依旧神情冷然,不为所动。
人们说他变了,唯有他自己明白,他只是现实了而已。今日闻诸家之道,其思想固然大幅提升,但令其收获最大的,却是进一步认清了现实,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治世之道,与刚才的辩论之道不同。辩论的对手再多,也仍然可数,而且对方都是才智高绝之辈,可以与之辩是非对错。但治世面对的是天下无计的百姓,不仅思维有限,而且蛮不讲理者也不在少数,形形色色,不一而同。所以,治世必须要有非常之手段。
望着百姓噤若寒蝉的模样,他心有所动,才将那口气缓缓地吐了出来。与之一并吐出的,还有过去的幼稚和天真。
此时,他能感觉自己的心不再有少年的虚浮,变得更加沉稳老练。
往日所见,今日所闻,使他终于笃定,世界很美好,但不是全部通过善和爱来实现的。
表面之冷酷,不代表内心不狂热。今日的所作所为,或对或错,但都是为了今后的对。
当他望向九大门派之主时,眼神会稍稍有所收敛。不是为对方的气势所迫,而是理解对方的不易,略表尊重。
普通百姓,永远不懂统御者的难处和苦衷。唯有从底层一步步走上统御之位时,方知其中之滋味。
“也许到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时,百姓才会真正理解。”他暗自呢喃道。
他已预感到,当表述到某些主张时,百姓定然会不解,进而不满,但是没有办法。
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当今之世的问题已太多太多,其面临的阵痛也将更为剧烈。
想要实现真正的太平之世,就必须经历艰难的转折。
当他环视完毕,全场已达到了万籁俱寂、落针可闻的地步。这时,他的心神也凝练到无与伦比的境地。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浩然之气勃发,剑眉一挑,终于开始论述他的治世之道。。
第466章 息戈止争()
“道家之太平,在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之太平在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二家之道虽有不同,但其旨一致。恕肖逸孤陋寡闻,不知其余诸家太平之愿景。但肖逸猜想,诸家之太平应与此相差无多,皆为民生也。”
这一次,肖逸语速甚快,见诸家并无反驳之意,稍作停顿,又继续道:“既为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万世康泰,首先,当息戈止争,以天下为成一统之国。这也是先前劝诸派舍弃地域和信民的另一层意义。其二,当施以德教,使百姓返璞归真,重塑淳朴向善之性。”
肖逸口齿伶俐,瞬间将大体方向讲述清楚。
在他看来,要彻底摆脱诸道对百姓的影响,德教就必须涵盖到所有百姓。是以,天下一统,乃是不可或缺之前提。
待其说罢,百家之主的反应各异。
以天下为“小”,成一统之国,虽然还是从小国寡民演化而来,但是其本质已然不同。长阳真人还远没有伯阳老祖的胸襟和气度,若非肖逸最后又讲到返璞归真之道,只怕长阳真人第一个就要发作了。最终,考虑到此时乃道家论道,忍了几忍,没有说话。
那墨九重道:“天下息戈止争,其愿固好。但人类之外,尚有妖兽环伺。妖兽低等,嗜杀成性。人、兽之争,由来已久。即便人类一统,也不可能做到息戈止争。”
墨家非攻,天下止争乃其宏愿。可是多年经验告之,天下根本不可能止争,故而墨家率先提出质疑。
当前,妖兽乃是人类第一大患。众人当即纷纷附和,认为肖逸之言不切实际。
肖逸却呵呵一笑,转头向妖家道:“万谷主,妖家与禽兽为伴,当最知人、兽相处之道。此事,如由万谷主来回答,应当更加令人信服。”
那万天妖哈哈一笑,道:“贤侄好生机灵,你道家论道,却要我妖家来答疑了。”
妖家御兽之道乃天下公认,此时由其说教,并不贬低之意。是以,那万天妖也不恼,遂道:“人、兽皆是天地所生,人有灵,兽亦有灵。而且,兽比人更为真挚。人予兽善,兽即反之以善人予兽恶,兽即反之以恶。绝无虚伪。其实,之间,并无绝对之冲突,只要人之不弃,与兽为善,人、兽和谐共处,并非不可实现。”
听了万天妖如此说法,世人还怎能不信。那墨九重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肖逸接着道:“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把握好二者之势,相促相处,和谐共进,方是契合自然的天地之道。我想,只要我们人类放下成见,与禽兽和谐相处,应不是难事。”
但闻肖逸运用阴阳推衍之道,阴阳家楚天应不住点头,乐不可支。长阳真人听其又是阴阳、又是自然,混为一谈,颇为不悦。
肖逸见无人再纠缠天下一统的问题,遂开始论述施教之策。
其实,并非诸家没有异议,只是肖逸所说之事太过缥缈,众人实是疑惑甚多而不知从何说起。
只听肖逸继续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乃自然之根本。可反观当今之世,不只百姓之中,便是诸家之内,追名逐利者,贪婪无度者,背德而忘善者,也所在多有,比比皆是。渔者利其肉,寡者贪其力。九州看似祥和,其实已到了千疮百孔,岌岌可危的地步!”
这番话说的铿锵有力,震撼心灵。全场凛然,专心致志。
肖逸道:“当前之现状,已然积重难返,若想重拾道德之教,必具壮士断腕之决心。而且,改变也不会一蹴而就,或许十年、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肖逸构想,要实现太平盛德之世,必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主德辅,以雷霆手段,行积善之事,严刑峻法,在短短数年之内,遏制不良之气,使民不敢无德。”肖逸刚说到此处,突然响起洪亮的叫好声。
只见那法家韩离全身震颤,眼神中显出无尽的激动之意,有一种得遇明主之感,那一声“好”显然出自他之口。
可其他诸家脸色阴沉,纷纷皱起眉头。尤其是道家一方,更是惊愕声,感到难以置信。
反对法家严刑峻法者不在少数,尤以儒、道二家为最。
身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