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饭前干了一个多小时,一间教室的楼板上面的防漏雨层才处理完,现在是要往下放楼板。他们先将一块楼板撬起来,弄开一个天窗,然后支起两根钢管,把撬起的楼板通过钢管,两头各用铁丝拖住,缒住绳子慢慢放下去。第一块楼板放下去,他们才觉得拆一间平房教室远非那么容易,撬起来放下去得近十分钟,一间教室有三十六块楼板,那得多少时间?还有那水泥梁和圈梁,还得往开敲,往开打,那得多少时间?他们完全没有把梁和圈梁的难度算进去。
他们惊呆了,坐在房顶上,是继续干,还是撩挑子走人?继续干,挣不了,一定会赔的;撩挑子走人不合适,虽然和李放不经常打交道,但也时不时见面,那样信用不好,以后还打工哩!
他们决定把李放叫来,再重新拉一拉,商讨商讨难易程度,让他再考虑考虑难度的大小。
那个人下了房顶,到事务处对王力新说:“你知道李放的电话号码吗?”
王力新说:“怎么了?”
那个人怕王力新不给说,撒谎说:“那个钢管不能用了,叫他再想个办法,看能不能再弄一根钢管。”
王力新当然不想浪费电话费,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找到号码,说给那个人。那个人回到房顶,和几个人商量怎样说话合适,能叫来李放,并能说服李放加钱。商量好之后,拨通了李放的电话。
第三百三十二章 硬化院子()
李放正忙着跑其它运输,掏出手机,喂了一声,对方说:“啊呀李师,拆教室,我们没有考虑进去大梁和圈梁,要拆那费时费工,八个工是肯定拆不下来的。你来看一下,我们再商量商量,加钱我们才做,不加钱我们就不做了。”
李放也一下记起平房教室有大梁和圈梁,那不同于折楼板,不好拆,用大锤砸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砸开拆下来的,不加钱人走了,再来一伙人也可能是这样的要求。电话里不好往清说,得面对面说,随即他说:“我一会儿就来。”挂了电话,他想给增加多少钱呢?
带着这个问题,直到他到学校也没有想出个具体数目。那四个打工的坐在房顶就在等着他,李放爬上房顶还没有走到跟前,四个人就说开来:“啊呀少算了,最难最费工的大梁圈梁没有说进去。这最少得一半的工时工力!”
李放没有言传,而是走动着看着,看了一会儿,说:“那你们说得多少工时?”
“大梁是高标号水泥混的,里面还有粗钢筋,往开打往碎打,还得好好用劲,费时费工,一间教室两个大梁,往下放就很不容易哩!”四个人不说得多少工时,而是重复着难度的说词,想叫雇主李放先说个数数。
李放不否认拆大梁的难度,至于得多少工时,他也不清楚,以为打工的搞过总比他清楚。他说:“你们四个人一天时间总把两条大梁和一个圈梁弄下来了吧!”
四个人就此没有异议。
李放说:“拆一个教室增加四个工,八个教室三十二个工,增加一千九百二十块钱。”
“啊就两千块钱!一共六千块钱。”四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应。
李放心想干这种活,只有个多没有个少,说是八百,往往得一千,便认了四个人的要价,再来一伙人不比这个少,再折腾反而浪费了时间。他说:“能行,就这样了,再出了意外就算了,你们走你们的路!”说着下了房顶,下了台阶,走到下院,出了校门,开着外面放着的拖拉机走了。
房顶上的四个人满足了心意,立刻起身干起了活,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干不完活拿不到钱。其实他们常有自己的小九九,常常留有余地,这是他们多年打工摸索出的经验。
一回生二回熟,开始他们生疏,渐渐摸到路径,用科学理论的说法是他们渐渐摸到优选统筹法,省工省时。虽然他们不知道不清楚什么叫优选统筹法,但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寻找最省时省力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下午三点多他们就完成了一间教室的拆除,到天色发暗,他们又把第二间教室的楼板下到地面。用他们的话说,这干的叫什么活,一天干了两天的活,在一般的雇主家哪这么干的,有这么的一半就不错了。
在他们结束一天的干活后,坐下歇了一阵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他们把晚饭安在家里吃,他们舍不得花钱买饭吃。今天例外,早饭和中午饭让他们花了十多块钱,明天吃了早饭再来做工,只中午饭上饭馆吃。
八间教室他们拆了六天,一人六天挣得一千五百元钱,平均每天二百五十元钱,去过饭钱净挣二百四十元钱。如果按一般雇主家打工,三顿饭按三十元钱算,净挣二百二十元钱。
当他们完工让李放验收时,李放觉得楼板放得比较零乱,打墙打得不碎,大梁圈梁打得不碎。楼板不是永存,时间不长就会拉走,似乎不是问题;梁打得一个人也能抱起,也不是问题。李放迟疑了一会儿,把钱给了他们。他们走到一块,高兴地把钱分了,那数钱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把钱装进内衣口袋,又往实往低压了压。坐了一会儿,他们把各自打弄出来的钢筋收拾了一下,拉带回去,或家里用,或卖掉。
剩下的活就成了李放自己的了,本可以也让包出去,但他觉得自己包别人的活,不如自己做,自己有拖拉机。当他用铁锨铲碎砖头时,觉得打得太碎,打到能抱起最好,省时省工,但事有意外,不能求全。
李放拉得倒碎砖头用了近两天的时间,挣了六千块钱。多数人有那个能力,却没有那个机遇,没有一个当校长的哥哥。四个人累死累活,高强度猛干了六天,人均挣得一千五百块钱,还高兴地乐在其中。
八间教室拆了,二百八十八块楼板零乱地堆放在上院,有完整的,也有被摔烂的。如果旧物新用,谁家盖新房完全可以利用,白送不可能,按新楼板五折买,买家又嫌贵,甚至三折价也不想要。如果学校要做什么工程,比如厕所要翻新,上面完全可以用这些旧楼板,但学校领导压根儿就没有想到用这些楼板省钱。这就是公共财物的悲惨命运的结局。而事实上这些楼板已经成了景山峰和背后操纵者李军两个的了。李军还要把它再转卖给学校,当成硬化下院的材料,这材料还不是一般的废品材料,而是全新的高档材料来使用,当然不能写明是使用新楼板,写新楼板讲不下去,没有盖房呀!而是写成使用了水泥、沙子和石子。
预谋出炉,本可以自己雇用人,将下院的前院清理出来,够铺下楼板和上面再打一层水泥沙子的深度,把上院的楼板拉下来,一块块铺排好,后水泥沙子混凝土一复盖,完工,既省料又省工,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但不能自己亲自出面雇用人,那样影响不好。
当景山峰考虑再次雇用人时,李军又推荐了他弟弟李放,让李放承包去。这次是包工不包料,材料由学校准备,当然也包括旧楼板在内。为了做到心中有数,老练富有经验的景山峰,试探了李军的口气,看他想给他弟弟多少钱哩!
景山峰确实富有监工的经验,但他不忙自己说出价码,他先从前院的大小面积拉起,不慌不忙,看似闲庭信步。他说:“前院长宽各有四十五米吧!”他还是往多说。
李军站起来走到门口,相断了一下,说:“啊呀,有五十多米。”
景山峰也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出门,他只得迎合着说:“就按见方六十米算。”
两个走进办公室,算起大概的账来,雇上六个人,一天平院子,一天半铺楼板,一天半混水泥,把大门口外面也算上,四千块钱工钱绰绰有余。
景山峰心里有了数,又拨通了李放的手机。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再次的礼物()
李放又承包了硬化前院的工程,形式叫包工不包料,他只管工程的进度,材料用多用少他不管,但用的材料水泥、沙子和石子,景山峰却让李放去拉运。
李放一早先在十字街雇了六个人,由于前几天那四个人表现不错,确定了其中的两个,另外两个大概在别处有活做了,不在现场,又确定了另外的四个人。这次不承包,是他自己承包了工时,也不管饭,饭钱算到工钱里,一天六十五块钱。李放确定了六个人,首先告知了事项,以免中途觉得干活太累而反悔走人。
六个人都是揽工老手,他们清楚包工时的干法,简直没有歇息的时间,慢了还怕不行,其中一个人说:“饭钱就按二十块钱算,吃饱了才能好好干!”其他人也附和着。
李放说:“只要好好干,连饭钱七十块钱也行。走,上车。”到了学校,李放交代了一下工程要求就拉水泥、沙子、石子去了。
他先给自己家拉了一拖拉机水泥,两拖拉机沙子,一拖拉机石子,然后才给学校拉运。这倒不是他家里有什么工程,而是他趁机捞取下的,和学校拉用的水泥、沙子、石子的数量一起报账。给学校拉了一拖拉机水泥,两拖拉机沙子,一拖拉机石子,李放停了下来,领着工人做活。活要工人手里出,炉里出火是关键。
修建了教学楼,院子相对提高了水平位,前院基本不用往出挖土,摊平夯实就行了。有雇主在场,几个打工的明显加快了进度,到下午三点钟前院摊平夯实了。
从上院往下弄楼板,有三种方案,一种是用架子车下脚放上木支架,拉运楼板,从上院装上楼板走上下院之间的台阶旁边的坡道,但坡道较陡,六个人齐心合力缒住还怕难以放下去,安全难以保证。一块楼板上千斤,把握不好就会出事故。第二种方案是绕道而行,从上院的后门出去,下巷道,到大道,从学校大门进来,但路程要多下近十倍的,时间上一趟得二十分钟,显然时间上不合算。第三种方案是从上院往下吊,路途短时间短,是最佳方案,但得租用电葫芦,一天租用费得一百五十块钱,相比还是划算的。
李放衡量再三,开着拖拉机出去了,一会儿拉来一架电葫芦,安放在危窑洞的脑畔上。六个人,上面三个,下面三个。
上面的三个负责把楼板运到电葫芦跟前,再把楼板弄到吊架上;下面的三个人,接楼板,运到铺排现场,铺排平整严实。一共六个人,却没有按键开电源,掌握往下吊楼板的人。不便再雇人,只有李放自己来。吃力的是往架子车上抬楼板的人。
看样子李放操作过电葫芦,操作顺畅,一气呵成。正当他操作顺风顺水时,手机响了,一看心先加速跳起来,是那个那天晚上意外而遇的女人,按通电话,他喂了一声,那边传来话说:“今天晚上有时间吗?”
李放说:“几点?”
电话里说:“晚一点,太早,院子里有人,等院子里的人睡下以后,十点半之后。”
“噢。”
“我等着你!”
李放按了手机,心就再也没有平静下来,操作也不准确了,磕磕碰碰的。应该说那个意外相遇的女人给了他另外的感觉,甜蜜温柔,温馨而美妙,他从女人的眼里看到渴望和不幸的痛苦。
李放盼望着天黑,但又想多干一点活,就是到黑天也还早着呢,他压着高兴而冲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