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年头,谁家不留几条后路啊。
刘家根基太薄,自己心太软,这都是刘家目前的短板。李小红想到家里的圣旨,就不想再出风头了,人要低调才能有长久的安稳。
所以两个人到了大堂,就谁座主位推来推去,李小红坚决不肯坐主位,常夫人看她太坚决,只好自己坐了主位。
“诸位,大家可能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有大批流民正在往我们这里赶来,这次请大家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和官府同舟共济,伸出手共同度过这次劫难。”
下面“哄”的一声,自己得到的小道消息是一回事,官府正面出来宣布是另外一回事。
常夫人将手微举,大家都安静了,在这次赈灾过程中,常大人的能力有目共睹,大家也给了常夫人十分的脸面和尊敬,内宅女人的面子,就是外院的男人挣回来的!
“官府已经上书朝廷,不仅兰州要开常平仓和义仓,沿途的官府都要开仓赈济,减少对陇右道的压力。”
“而且,知府大人已经上书,请求减免今明两年的税赋,大家放心,官府永远是站在百姓这边的。”
“最大的好消息是,朝廷派的监察御史即将到陇右道,这可真是朝廷的重视和恩赏啊!”
“我们陇右道百姓不能光等着朝廷的赈济,还要自己互相伸出手来,互相帮一把,天下百姓是一家。”
“受到皇帝圣旨嘉奖的刘家,本次带头捐粮50担,希望大家能像他家一样踊跃捐物捐粮,我们将在城门口立一座石碑,将所有捐粮捐物的人,名字都刻在上面,永世流传。”
谁不想留下好名声啊,别说刻石碑了,哪怕就是在地方志县志里面留个名字,也有人愿意付出代价。
果然,大堂里的夫人们不再叽叽喳喳了,而在默默的思索,既然来了这个慈善赈灾大会,大家本来就准备好了放点儿血,知府的面子多少还是要给的,现在官府付出的代价大一些,就可以多放点血,价值等额兑换。
“我家捐十担。”
“我家捐二十担。”
终于慢慢有人表示了,有人打头,就有人跟风,常夫人微笑地看着。
募捐宴会后,常夫人按照李小红给的地契,一家家私下拜访,只说刘家心善,可怜流民不易,替这些人家把地捐了。
原本这些人家送礼的时候就是探路性质,送的也不是什么好地,李小红看不出这里面的猫腻,常夫人可是门清。
看看这写的十二亩地,其实那片地区大部分是盐碱地,偶尔有一两家确实是心有所图,送的贵重,看着常夫人的笑靥如花,也说不出来要把礼物收回的话,只好硬着头皮捐了。
这些人吃了哑巴亏,大部分人家看在知府的面子上,倒也一笑而过。
有些舍不得的,眼睛小的,就有刻薄话冒出来,“这个刘家,真是小家子气,连一点礼物都不敢收,还生怕别人沾上他怎么的,难道真当自己是皇亲国戚了?多大的架子呀?”
李小红听到也当没听到,这世上,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人说。
若想人不说你,要么就位高权重的,让别人说不起,不敢说。要么你就窝囊废到让别人不屑一说,所以被人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刘家虽然没有远行,但是李小红很重视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带着孩子们,在庄子里面,转一转,玩一玩。
老杨树下,听庄子里的老人讲讲古,捉捉知了。让自家孩子跟庄子上的孩子们玩到一起,让他们体会到百姓生活的不易和困苦,在玩耍中体会人情世故。
这天李小红刚出门,居然有人跪在道旁,庄子里的人聚在一旁指指点点,到跟前一看,竟是几年没见的二徒弟。
二徒弟自从上次诬告李小红,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把自己的哥哥关进了大牢,自己也倒赔钱出来,事后虽然想求得李小红的原谅,李小红却对她的眼泪已经免疫了。
后来听说二徒弟去嫁人了,李小红再没有关注过这个人的行踪,没想到在这种时候居然见到了她。
二徒弟身边居然带了个小儿。见李小红过来,二徒弟痛哭流涕,不断的向李小红磕头。她本就长得柔弱,身上又带着孝,哭得伤心,庄里的人都对她怜惜。
“师傅,当年都是我糊涂,求你再原谅我一次,帮帮我,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我家宝儿能有口饭吃。”
李小红见那小儿才两三岁,这是活泼灵动的时候,偏被饿得一点都没有精神的靠在母亲身边,觉得甚是可怜。
可是二徒弟上次的背叛,伤她太深,实在不想再见这个人,于是让庄头给她们给点东西打发走。
夜间,刘大牛在给她洗脚时问她:“二徒弟来了,听说也是遭了饥荒,而且丈夫没了,公婆也没了,就剩下她和一个小孩子,看着挺可怜的。”
“你怎么知道?”
“庄上的人都传遍了,我们不伸手帮一把,对我们的名声可不好,”刘大牛意有所指的指了指堂屋,堂屋上还供奉着皇上亲赐的圣旨嘉奖。
李小红不由得觉得肚子里面一股憋屈气,难道受到嘉奖就得一辈子行善积德,甚至被人欺到头上了,也不能还手。
这是道德绑架!
第137章 有只苍蝇嗡嗡叫()
“她父母兄弟都在古浪县,古浪县没有受灾,怎么就不能去投靠娘家?投靠我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师傅是怎么回事?我没有责任养她和她的孩子。”
“我知道,你知道,可是外人不知道,她这一声师傅喊起来,旁人可不知道她以前怎么背叛过你,难道你能一个人一个人去解释?”
李小红觉得如同吃了个苍蝇般的,让人恶心。
预感到此事,没这么容易解决,李小红特意交代了刘大妈,让她留心关注这个二徒弟,特别能搅是非,倒打一耙。别让她把目前的大好形势破坏了。
过了好几天,李小红都没有见到二徒弟,觉得很诧异,这不是二徒弟的作风,她一定是死缠烂打,得到好处才行。
直到刘大妈沉着脸来汇报,二徒弟是没有来纠缠李小红,可是她借着庄上佃户们的善心,竟然在庄子旁边搭个小窝棚,每天跟着庄里的人打点零活,吃饭的时候来领点吃的。
每天刘大牛上工下工的时候,都能在路边碰到她。有一口好吃的,二徒弟不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竟然会留着献给刘大牛这个师公,看到的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把刘大牛搞的很下不来台,要不是旁边总有人旁观,刘大牛就要骂脏话了,有好几次见到二徒弟拔腿就跑,二徒弟在后面追都追不上。
李小红竟然听笑了,这次目标不在她身上,而在她丈夫身上了,这是要干什么?抢个丈夫回去啊?
尽职尽责的刘大妈沉静地汇报:“找人套了话,她本来已经嫁到外地去了。因为受灾,全家出来逃难,据她本人说,出来没多久,公婆怕拖累儿女自己寻了死路,后来她男人和别的饥民起了冲突,也死了。”
“本想带着孩子投奔娘家,路过兰州的时候,发现师傅在这儿,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她给庄上的人说,视你为她的亲生父母一样,就留了下来,听的人都唏嘘不已。”
李小红听后,冷笑不已,跟刘大妈狠发了一顿牢骚,把自己当年受过的委屈好好诉说,刘大妈也瞠目结舌,没想到这二徒弟心肠这样黑,仅仅是想不遵守师徒契约,就可以把李小红污蔑到这种程度,如果李小红稍微软弱一点,那就是名声扫地,从此抬不起头来。
而二徒弟居然好意思官司判决第二天,就求李小红原谅,还想让李小红为她说情,这样的脸皮也是没谁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李小红忙起来了,顾不上这个二徒弟了。
首批饥民已经到兰州城外,知府夫人希望刘家设个粥棚,李小红不愿意出这个风头,和周围相熟的几家地主共同组织一个粥棚。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官府的公告每天不停的在城外的公告栏里刷新着。
第一天“朝廷知道各地有驱赶灾民现象,大为震撼,派出有史以来最多数量的监察御史下来,每个地州县都有,加强对赈济工作的监督。”
第二天“通往兰州各个交通要道的各地官府都开始开仓放粮,设置了赈济点,灾民陆陆续续在那些地方停留下来,到达兰州城的灾民不会太多了。”
这个公告最实在,兰州城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三天“驱赶灾民离开本地的那些父母官,被当地的监察御史,一纸诉状告了上去,免官的免官,降职的降职,入狱的入狱,这股歪风邪气被刹住了。”
第四天,兰州本地的监察御史到了,常知府特地安排刘大牛参加了接风宴。
刘大牛不想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是一个层次的,李小红劝他:“以后还是要适应这种出头露面的生活,自家既然现在己入了地主的行列,就得适应自己的身份,哪怕是追随末尾,也应该去露个脸儿,要不然别人以为你拿腔拿势。”
“一次请不到,二次请不到,三次旁人再不会请你了,请你是给你面子。”
刘大牛想想也是,在刘家庄村里,大凡请客你不去,二次就没人叫你喝酒了,谁也不缺那个酒友。
接风宴一点都不奢华,很朴实。饥荒年景,谁都不想惹那个是非,因为万一被人诟病,吃的是民脂民膏,想分辨清楚不容易,就和现在的8分钱毁掉人的一生,是一样的。
尤其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重名不重利,为了那点子清名连皇帝都能谏,谁也不想在监察御史面前露富,万一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就不好了。
知道灾民数量不多,府城里的百姓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由得放宽了心思,开始琢磨这些人的用途。
有那心里活泛的,就开始要买人,雇人。现在人手多便宜啊,连城里的剃头匠王二麻子都跑来想给自己买个媳妇。
好在李小红打算的好,早早就给知府大人说好,要雇些农妇,第一批灾民到达的时候,就官府最大的粥棚旁,设了个点,开始招人。刘大妈这几日就是在城门外负责挑人选人。
李小红把挑来的人安顿、甄别,放置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连续几天都不停地接人、安置,庄子上的人也都跟着忙得团团转,厨娘从早到晚地准备饭食,灶下的热水也全天准备着,七仔的马车一刻不停地跑着,在庄子与城门口的招人点来回穿梭。。
最近李妈妈感觉精神越来越不济,越来越多的时间待在空间里,李小红特地为她在池塘边建了一个小房子。
傻姑一如既往陪在她身边,照顾她的日常生活。每天大宝小宝放学回家,李妈妈才出来与大宝小宝亲热一阵。
李妈妈感觉待在空间,精神更好些。
李小红已经请了几位大夫来帮李妈妈调养,大夫只说人老了,自然状态,有良心的大夫开了些三七粉什么的,没良心的开了人参荣养丸,便宜的贵的补药、调理药都吃了,李妈妈却没有大的改善,药医不死人,医人不医命,李小红一筹莫展。
刘大牛把李小红给他新安置的饥民们,分派给各老练熟手,带领他们熟悉庄上的生活和种植方法。
李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