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诸葛瞻率领的这支部队是一支多有勋旧子弟组成的近卫军,是蜀汉最后的力量,他们的覆灭对蜀汉、对刘禅的打击称得上是致命。
两方一比较,刘宪心中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可以说就算这次剪除私兵不成,还有下一次等着呢,刘宪是绝不会放弃的。而现在,一举解决,他当真是心胸大畅。
Ps:那本书应该是前两年看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知道主角是刘备和孙夫人儿子的儿子,虽然也是刘氏后人,但身份尴尬不受待见。
写这本书的时候,前天想到了这一段,再想到历史上的那场绵竹之战,心理面真的有些难过。
老子英雄儿好汉,真的不适用他们。但对刘氏的忠心,却是让人感慨。其中的黄崇,更是令人黯然。
第三卷生死几丈夫一百八十一章科举
“就依士元所言,子初(刘巴)之策暂缓。”对刘备来说,数万私兵和十多万百姓的诱惑力,要远比钱财来的更重,“至于孝直……”刘备顿了一顿,脑子里想到了一人,“除去他的蜀郡太守一职,调德昂(李恢)接任。”
“李恢?”刘宪眉头禁不住向上一扬,跳的这么快,可真让他有些想不到。话说回来,李恢还是自己引荐给的刘备,这才三四个月就在刘备心中有了如此重的份量,真是不简单啊!。
李恢,本为犍为郡督邮,其姑夫爨习是建伶县令,因为乱法度被贬,李恢连坐免官。但由于爨家是犍为郡中有数的豪族望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压了下来,没有免李恢的官。
后董和见他谋识不凡,便在年初推荐李恢到了益州就职,可半道之上李恢听说二刘开战,心中认定刘璋不成,而刘备则能成功,于是便假称自己是犍为郡里派来拜见刘备的使者,于绵竹未见刘备先见了刘宪。对于李恢这个名字,刘宪还是有几分印象的,当即举荐到了刘备帐下。后来忙于军务,直到道受伤都没再和李恢有所接触,但听说他很受刘备的赏识。
现在看来,这传言倒也无半点虚假,毕竟李恢才年不过三旬,就被放在蜀郡太守这个重要位置上,他本人自然是极受刘备欣赏的。
“主公英明。”诸葛亮、庞统想得却比刘宪更远,他俩的脑子里可一直都存在着“派系”二字的。
李恢出身益州,虽然之前因官职卑微与张松、黄权等几个大佬交往无几,但毕竟是本土派之人。
刘备拿下法正的蜀郡太守,那虽可以说是惩罚,但毕竟是法正犯过在先,只能说得上“应该”,相比较本土派被剪除私兵之责,东州派的惩罚就太过轻松了些。如此之下,令李恢担任蜀郡太守,就算得上是对本土派做出的弥补。
“英明?”刘备感叹一声,脸上带的笑容也挂上了几分苦色,“德昂才学不俗,可到底年轻了些,若不是实在没人,我怎会这么早就推他上位。”摇了摇头,他继续说道:“益州初定,所需之事繁杂多乱,万絮千头皆用得着人。可偏偏蜀中人氏又感于旧怨,弃政事而不顾,吵闹个不休,实是让人厌烦。若非用之才不足,我岂能容他们如此放肆。”
“曹操昔日下‘征贤令’召集天下有才之士,所获之中虽有无德之徒,然有才不凡之辈着实不少。其能有今日之盛,征贤令功不可没。”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汉末三国最重要的同样是人才。
虽然是己军的最大敌人,可曹操之雄才大略当是令人倾服。诸葛亮顿了一顿,继续开口说道,目标却指向了刘宪,“亮曾听主公谈起科举二字,知道乃是出自上将军之口,不知可否解释一二?”
科举,说到这个话题,那还是在建安十年。
那个时候刘备客居新野,刘宪所在淮南则是“归附”了刘表,二人唯一能见面的机会就是在刘表诞辰和大年新春之际。
刘备那个时候正在感慨自己“髀肉复生”,一次醉酒之后对着刘宪大发感慨,言语中对自己青年时期因家境贫寒,无有余资而不能得郡县举荐,大喷口水。
刘宪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汉代选官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等法,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却多重士人名声,少察其实际才干。大家豪门子弟求名岂不是轻而易举,加上那个家族势力,这举孝廉、茂才等等几乎都落在了豪门子弟身上,使得累世公卿之家层出不穷的同时,朝廷之中无能者也越来越多,更使得众多真正大才之人被埋没难出。
刘宪那时候酒也喝了不少,嘴上这么一哆嗦,就嘣出了“科举”来了。只是对科举刘宪了解的实在有限,而且他也不想提到这俩字,一是因为怕不适应这个年代,二则是因为这两个字会让他想起另外两个他的延伸意思——考试。
五年前,自己不过是语音不详的随口一说,刘备这个时候都还记得?
诧异的望着刘备,刘宪有点不敢相信。
刘备温温一笑,略带着苦涩之意。想到自己年幼之时,叔父倾尽财力供养自己读书,年岁长后(十五岁)更是送到了大儒卢植门下(公孙瓒就是那个时候和刘备认识的),期望的就是要自己早日出人头地。
可惜事不从人愿,最终一事无成。直到黄巾乱起,才抓住了一个良机。立下不小的功勋,却因为无人帮言,最后只落了个小小的安熹县尉。
假如朝廷真的能像元度那日所言,公开考论,量才举士。以自己的一身所学,岂会沦落到贩履织席为生。
刘宪并不知道,自己那日的随口一说却是真真的戳在了刘备心痛之处,更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失落中逝去的叔父、母亲。
“主公,二位军师,这科举,乃是宪早年思量到的。”淡淡一笑,刘宪尽量保持着面上的表情,“我大汉自和帝以后,举孝廉、举茂才,昔日的为国选才,已然被世族大家所垄断。那些豪门子弟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身居高位易如翻掌。主公不闻那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无能之辈得居高官,最终罹害的还是百姓,危害的还是社稷。是以,宪妄度猜想,若有朝一日,天下之官皆是朝廷考拔才学而出,那百姓该是何等之乐。
出一题,试论而考,召天下有才之士来试。策论高远,才学超人者,选中为官。不闻高低贵贱,只看才学多寡。
文官可如此,武将也可如此。一作文,一行武,二科论来,是为科举。”
刘备等人若是真的有意于科举,刘宪自然乐的给他们详细说道。毕竟后世演义中,蜀汉的官员选拔几乎是回到了西汉初年的“任子”。
曹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而蜀汉比它还要更激进,文武官员直接任用功臣、元勋的子弟充任。或许是因为蜀汉一朝都忙着匡复中原,无心也无力制定选拔人才制度,但是这个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会是埋下无穷隐患的。
而且蜀汉官员选拔制度还有另外一大特色,功劳越高的大臣的子孙官位就越高:“张苞,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张飞二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孙张遵为尚书。
关兴,关羽之子,关平之弟。官至侍中、中监军,继承其父汉寿亭侯爵位。有子关统、关彝。关统,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赵云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可见一番啊!
科举制若在蜀汉施行,有益无害。
第三卷生死几丈夫一百八十二章文武两科
“设科而考,以优取士。”刘宪的长篇大论放在诸葛亮最终就是如此简单。
汗颜,刘宪暗中鄙视了自己一下,咋就想不出这八个字呢?
“察举之法虽用四百年,然其皆凭推举个人之才而辨,就全国而言难免高低参差不齐,才学悬殊不定。且天下之大,无名而有大才者众多,有名而无实才者亦众,譬如赤壁战前孔明往江东,彼辈文士擅高谈阔论、引经据典者何其之多,却不见胆敢奋力一战者。此等之才不要也罢。”庞统明显对这个“科举”很感兴趣,而分析的也很深切:“而科举之法,则不以贵贱尊卑为分,凡身家清白者均可考之。主公若能开科,取其优者按其所长为用。数年一度,再以征召为辅,则何愁天下英才不尽归主公麾下?”
刘备听的是眼中一亮,面上不由露出惊喜之色。天下之士皆可入之,如此岂不是就能断了士族门阀的根源?
那知道以往的举士之法,选择权都在地方。这时间一长,便使得地方上的大家族家世越发的显贵,从而小则是一方豪强,大则是豪门望族,近而逐渐形成了东汉末年鼎立于外戚、宦官之外的第三势力——士族集团。
倘若改察举法为科举之法,则选才之权便入了中央手中,如此一来,国家不但有了固定地人才来源,更可化解士族割据之忧。豪门大族也受其遏制,实是绝妙之法也。“妙法,实在是妙法。”但刘备高兴过后又有了些担忧,“此法施行,百姓自喜,可是豪门大族怕就不然了……”
豪门大族,刘宪不以为然的憋了憋嘴,蜀汉想要取得最大的发展,那些豪门大族最好还是不出现的好。
这科举制出现在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唐太宗李世民虽有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央集团对地方的控制力骤减,被武则天打压的不成样子的世家门阀再次抬头,曾经三次去尝试着废除科举,重现世家门阀往日之盛。
他之所以知道这件事,那还是因为李商隐,由李商隐而知道牛李党争。而这牛李党争恰恰就关联着士族门阀第三次废除科举的关键。
不过这那一次李德裕为代表的世家贵族只是在作最后的抗争,他们已是强弩之末,不能对科举考试制度造成丝毫的损伤。
想起“以往”的这些,似乎已经能预见得到荆益两州日后的“震荡”。“主公,若行此法,中间曲折是免不了的。”
“只是荆州破败,益州偏远,真正有分量的大家贵族寥寥无几,若仅在这两州施行,当无碍也。可若是日后征伐,进军中原、甚至是江东,这抵抗怕是会……”刘备若认同此法,那就等于是自绝于世家大族。曹魏还算好,那江东孙氏简直就是靠世家在支撑,他们的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东吴独有的武将世袭领兵制。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zhan有海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科举制的天然敌人。
“那又如何?”出乎刘宪意料,刘备听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脸温润的样子却是落地有声,“备立志匡扶汉室,现与曹操战,来年与孙权战,早晚之事,岂可因噎废食?”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让天下早日安定,一时之仁放过了那些为祸地方之徒,这才使得我大汉地方世家豪强横行,终至尾大不掉。备,不欲再赴光武皇帝旧路,此辈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备说的竟然如此坚定,刘宪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是杨坚大权在握时想出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结束的历史产物。
它之所以会出现,一是为杨坚选材,二是杨坚削弱、限制土豪巨族等地方势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门这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既打击了豪门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