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叡脸上不由微微一急,看到荀粲这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觉得这请荀粲为自己谋划的这件事好像有点悬……
“先生……我现在,真的处境极其不妙,万望先生能指点我一条明路!”曹叡站了起来,深深向荀粲作揖,给足了荀粲面子。
荀粲微微点了点头,但他确实不太清楚曹叡现在是什么情况,他只知道貌似这曹叡是在曹丕临死前才被立为太子的,难道之前真的有什么变故?
“殿下切勿如此,粲一介草民,岂能当得殿下如此大礼,不过我真的不明白殿下此时到底如何处境,粲以为,殿下乃是陛下唯一年长健康的亲子,何必忧虑?”
荀粲站了起来,他还没有傲慢到接受一个皇子作揖之礼的地步,而他的这一番话说得也很真诚。
荀粲这样的态度让曹叡极其感动,觉得这位少年名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狂傲,他赶紧将自己的处境详细的描述了一下,大概就是自己的行为不得曹丕的欢喜,而曹丕似乎已经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并且已经传出了曹丕将要立京兆王曹显为太子的消息,而京兆王曹显在寒士梅长苏的谋划之下,积蓄了不弱的实力,甚至还拉拢到了朝中的一些大臣……
荀粲听完之后,心中觉得暗暗惊奇,没想到曹叡在当上魏帝之前居然还遭遇到这么恶劣的情况,而史书上记载曹丕死于暴毙,临死前才立曹叡为太子,这样的记载很能令人遐想啊……
荀粲沉吟片刻,并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淡淡道:“殿下可知何为阳谋之道,阴谋之道?”
曹叡见荀粲似乎有为自己解惑的意思,不由心中一喜,听到荀粲的话,当然知道这一般都是谋士装逼的手段,所以他装出十分虚心的样子,很配合的求教道:“请先生明言。”
荀粲叉着自己的双手,将下颚磕在上面,只是侃侃而谈道:“简单的说,阳谋之道,最关键的在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而阴谋之道,则是用诡谲手段,以自身极少或是没有的代价用阴险的手段算计对方。”
曹叡连连点头,并赞叹道:“先生果然说得透彻,我明白了,只是先生言此却是何意?”
荀粲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一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神棍模样,他反问道:“那殿下准备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此事?”
“阳谋?”曹叡试探的问道,因为荀粲就是继承了荀令君的阳谋之道。
荀粲微微摇了摇头。
“阴谋?”曹叡心中带着期待,不知这位擅长阳谋之道的荀奉倩,会给自己献出怎样的阴谋诡计。
结果荀粲又微笑着摇了摇头,让曹叡一头雾水,他可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什么谋略之道,哪能明白荀粲肚子里的歪歪绕绕,于是他又虚心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
荀粲看这曹叡礼贤下士的模样,不由在心中小小的暗爽了一番,这日后的魏明帝,也不是什么小角色,这可是能够驾驭司马懿、曹真等,同蜀、吴两国对抗的人,而他的一些政略或许不及曹丕,但怎么说也算是比较不错的皇帝了。
而这位日后的大魏皇帝,却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的虚心求教,这让荀粲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他知道三国时期的谋士地位颇高,动不动就有主公上山下乡,就为了请个谋士出山,而现在自己似乎也遭到了这样的待遇……
当然,将宝压在这曹叡身上,还是很有保证的,不过在这之前,必须要利用兄长的暗阁,调查清楚那曹显以及梅长苏的资料,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殿下,其实这问题很简单,当然是以阳谋为主,阴谋为辅了。”荀粲一脸淡淡的微笑,装逼的样子让曹叡有种被戏耍的感觉,不过曹叡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此时的荀粲对他来说,就是根救命稻草,他想不出还有什么人可以帮他。
“如何以阳谋为主,阴谋为辅?”曹叡赶紧询问道。
“殿下何必焦急,先让这天一雅阁上些酒菜才是。”荀粲一边走向了古琴,一边悠闲的诉说道。
“也好,都依先生所言。”曹叡虽然心中焦急,但表现出来的,依旧是虚心求教的样子,他做足了表面功夫,可不能因为心急,而前功尽弃。
荀粲一边抚摸着这张普通的古琴,却在暗自观察曹叡的表现,这曹叡果然不愧有成为帝王的潜质,虽然开始心急了一些,显得很没有城府,但之后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自己说的一些近乎戏耍别人的问题,他也故意配合着回答,看来这曹叡,诚意还是非常足的……
不过荀粲却并没有表现出“纳头便拜”的意思,因为像他这样的谋士,装得越神棍,才越会让主公重视,这身价就是装出来的,昔日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如果诸葛亮不来个“三顾茅庐”的话,他也没法让刘备那么重视。
而荀粲自然也决定多吊吊这曹叡的胃口,他可不会无偿为别人谋划……
当然,装神棍最重要的前提是胸中有货,要不然到时候身为谋士却提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的话,那可就悲剧了,而荀粲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对策,阳谋可以让曹叡的才华得到曹丕的重视,而阴谋……却可以打击那位想要“逆天”的京兆王。
第四百一十章展露才华:自谋自破
虽然只是两人的小宴,但气氛却还算融洽,几杯美酒下肚,一直过得比较压抑的曹叡开始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自己过得是多么战战兢兢,其中更是借着酒兴对如今的皇帝陛下吐槽了几句,说魏帝曹丕根本就不顾亲情。
而荀粲只是微笑着倾听,他知道这些应该算是曹叡掏心窝子的话了,而曹叡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借着酒兴,但更多的,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这是两人都心知肚明的。
可待到两人用过美味精致的饭菜时,荀粲却依旧没有献出什么计策,这终于让曹叡有些怀疑了,他觉得这荀奉倩是不是真的只有虚名,难道之前这荀粲只是在故作高深?
若是这样的话,自己的一番推心置腹岂不是成了笑话,想到此,曹叡只觉得有些不满,而就在此时,一直在察言观色的荀粲,却悠悠道:“不知殿下对蜀国刘备病逝的消息有什么看法?”荀粲觉得终于到了自己露一手时候,也算是先吊住曹叡的胃口。
曹叡一听,顿时消散了一些酒意,只当是这谋士在考察自己的能力呢,他沉吟片刻,便道:“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总的来说,蜀国不会太乱。”
曹叡给出的答案让荀粲稍稍高看了一眼,荀粲却淡淡道:“殿下所言极是,然而皇帝陛下乃是个锐意进取的君主,必会起兵伐之。”
曹叡心中有些不信,觉得荀粲在凭空臆想,父皇可是刚刚征吴无果而回归,哪会听到刘备逝世的消息就想要征伐蜀国?
荀粲见到曹叡脸上的怀疑神色,只是不介意的微笑了一下,然后又反问道:“殿下不信也不要紧,本就是我的推测罢了,不过我倒是想问殿下,若陛下想要征伐蜀国,殿下有何对策?”
曹叡并不擅长军略之事,他可没有经历过群雄并起时那种金戈铁马的时代,这个问题不由难住了曹叡,他苦思了一会,却有些不服气道:“这有什么对策,如果要征伐蜀国的话,直接一路打过去就行了,反正蜀国势弱,虽有山路天堑,然终究不是我大魏的对手,对,我认为这就是先生说的阳谋之道。”
荀粲微微摇了摇头,曹叡这时却期待道:“难道先生有什么破蜀良策?”
便在此时,曹叡却忽然听到了一只黑猫的叫声,不知何时,他发现那只幼小的黑猫居然就在荀粲的怀中,他不由大感惊奇,这猫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
荀粲一边摸着猫咪的后背,一边淡淡道:“破蜀良策只是虚的,但却可以让殿下在大臣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此为阳谋之道,只要朝中重臣大多支持殿下,那殿下的储位,自然无忧。”
曹叡一听,不由大喜,忙询问道:“何策?”
荀粲伸出那修长完美的手,整个手掌都舒展开来,比划出一个“五”字,张口便自信道:“已有五路大军,可用来伐蜀。”
“什么,五路大军,先生不是开玩笑吧?”曹叡惊讶的站了起来,脸上全是难以置信的是神色,他可想不出魏国可以起五路大军伐蜀。
“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五胡之中的鲜卑国,见国主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舸、越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一举破蜀。”
荀粲的这一番话虽然是用极其平静而缓慢的语速说出来的,但却让曹叡听得热血沸腾,他激动的握住荀粲的手,崇拜道:“先生此计,当真大妙,说不定真的可以一举破蜀!”
荀粲不动声色的抽出自己的手,然后却淡淡道:“殿下,你只需将此计在诸臣面前献给皇帝陛下即可,但破蜀可不太可能。”
曹叡这时算是对荀粲的能力有了个大概的了解,的确不是只有虚名的名士!而是真正的,擅长阳谋之道的谋士,这种张张嘴就来了五十万大军的豪情,他觉得简直帅呆了,谋士张张嘴,主公跑断腿,简直在荀粲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不过这种五十万大军碾压过去的阳谋,难道真的破不了蜀国吗?
曹叡这时便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四面击之,诸葛亮纵然有神鬼莫测之才,也难抵挡,先生为何说无法破蜀?”
荀粲这时淡笑道:“我也不想避讳殿下,我曾以弟子礼待诸葛孔明,自然明白他的难对付之处,五路大军看似势大,实则想要解决的话,并不困难。”
曹叡这时彻底来了兴趣,他觉得荀粲当真是牛叉极了,自己张口提出一个五路大军齐出伐蜀的计策,而自己却已经想好的对策,这是何等的智慧啊,别人算一步,他不是算两步,而是算后面十步……
“请先生赐教。”曹叡这时觉得自己似乎成了那位将要面对五路大军的蜀汉后主,在寻求计策。
荀粲这时似乎也很乐意卖弄自己的智谋:“羌王轲比能,西蜀有马超可挡,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只需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可退;南蛮孟获,兵犯四郡,可遣一员名将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退;反将孟达与西蜀尚书令李严曾结生死之交,只需令李严亲作一书,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退。”
曹叡不由吞了吞口水,他心里只觉得现在的荀粲,当真是神人也,居然又随口推掉了自己的三路大军……
“而吴国孙权,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或许会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孙权想陛下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只需遣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此一路必退,而孙权近来一直专注于海外开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