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举没奏效,朴某掏出手机,拨了一串号码后毫不避讳地大声说:〃喂,是大使馆吗?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女的,自称是记者……〃我一边在采访,那只耳朵却在捕捉他越来越低沉的声音,心里越来越恼火。〃好,你放心,事故原因我不会说的!〃朴的声音突然又提高,然后郑重其事地挂下电话。
〃国航〃的第一次空难发生在韩国,使事件陡增许多复杂,尤其在事故原因上面,韩方抓住中国机长不放,中方则认为釜山机场控制塔台存在失误。双方各执一词,当时的确十分敏感。但是,一个普通的幸存者会知道事故原因吗?即便他能对我说上什么,我还未必引用,我也要对我写上的话负责呢!朴某大约把我当成女特务了,我恼火的同时也在心里无奈发笑。
虽然觉得被人这样当面〃检举〃很伤自尊,但我还是尽力不受他干扰,专心于对吴的采访。但那边突然又猛喝一声:〃喂,你的证件呢?!你有证件吗?!〃那一瞬间,我觉得一股热血涌上脑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扭过头对他:〃你有什么资格看我的证件?!我跟你说话了吗?我根本没有采访你,你也没有资格看我的证件!〃
我后来想,这个小〃刁难〃若在平时,我也不会在意,但在那种情境下,从决定派我去韩国的那一刻就积蓄的压力一下子到达顶点,肆意释放出来。虽然我知道朴某看到这篇文章的概率比他再次遇上空难的概率还小,但我还是想借此机会向他道声歉吧!
凭心而论,这次采访完成得并不好。毕竟经验不足,到达现场没有针对性地四处出击,很多信息和国内已有的报道相重叠,很多有价值的细节又被忽略掉。回来后,李大人毫不客气地说我采访不够细致,印象最深的是,我好像对他漫不经心地提了一句:在釜山一下飞机似乎就能闻到海水的咸味。李大人说我采访中没有好好地利用〃嗅觉〃,经他提醒后,我才回忆起现场的那股消毒水和许多物体烧焦的味道混在一起,是多么刺鼻。
我后来将社会部划分为两个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李大人是脑体皆可,我们则清一色的是体力劳动者,当然我们的猪宝宝后来也曾一度由体力劳动者晋升,专攻国家政策,从诸多小事探出背后的宏大意义,但最近又不幸重新返回苦力大家庭。由〃体力劳动者〃而演化为〃民工〃,而社会部又以〃女民工〃居多,杀人放火,风吹草动,拿包就走。出差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把一路上受了气的遭遇添油加醋地传播一下,泄了私愤后第二天〃又是一个好汉〃。
生命是一场经历
我们可亲可敬的庄山大哥离开之后,一次社会部聚会上,李鸿谷痛心疾首地说对不起屡被打发到矿难或洪灾现场的庄山,两个大男人都有点喝高了,有点泪眼婆娑的意思。我们几个阴阳怪气地嘲笑他们,但心里都有些酸楚和沉重。出去采访时,经常要费力地解释〃三联〃一二三的〃三〃,联合的〃联〃;对方经常一脸困惑地问:〃'生活'周刊?那写我们这些事干什么?〃或者干脆还以鄙夷的目光。后来看到有人批评〃三联〃前半截〃土的掉渣〃,未免心生沮丧,觉得做社会部记者实在是出力不讨好。从不敢说社会部的记者做得多好,但〃敬业〃二字我想至少是配得上的。
李大人经常用〃伟大的媒体〃或〃伟大的记者〃之类的说辞,让我抛掉招之即来的犹疑。去年深秋,和金焱受命采访〃神舟五号〃。和一涌而上的诸多〃中〃字头〃大媒体〃相比;〃三联〃显得太微不足道,前去几次都被拒绝,编辑部这边选题已定,没有退路。被逼无奈,只好一次又一次去航天城。直到一天被暂时安排到一个办公室等人,一下子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发现了关键人物的联系方式,心头一阵狂喜。趁人家回来之前,赶紧掏出纸笔一个一个抄下来,情景活像当年电影里的女特务或女地下党。这一招果然奏效,当你直接把电话打到对方家里时,他们的戒心就小了许多,由此才算打来一个突破口。
第四部分:PART 4李菁:我的“女民工”生活(4)
记得拖着一身〃斗智斗勇〃后的疲惫从航天城出来,远远看见庞大的CCTV的电视转播车,悻悻地想:〃人家这才叫记录历史呢!〃垂头丧气地回来,又忍不住和李大人理论,但李大人用他无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我采访到的那些诸如杨利伟戴尿不湿升空、早起来三兄弟喝红酒的细节,其实有着同样的份量。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或许要等到20周年的回忆录里再做评断吧。
如今,精明的上海人朱伟、典型的北京大爷苗炜,再加上中国的〃肚脐眼〃武汉来的李鸿谷,成了〃三联〃的三个支点,精明粗疏,细致散淡,软硬兼施,倒也有趣。男人们喜欢从事件中看出宏大以显示其对时代的把握和参透;而我,犹自喜欢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觉得悲天悯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经常想,自己是个生性懒散的人,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这辈子都不会写这么多字。之所以做了记者,一是我对一切新奇的事情都有兴趣;二是喜欢和别人分享我的感觉。少年或学生时代,唐德刚、陈香梅、王赣骏或者何振梁,这些名字与我而言曾是另一个世界,但后来终有一天他们都成了我的采访对象时,我由衷地感觉到那种叫做〃奇妙〃的快乐。〃国航〃空难、巴厘岛爆炸、神舟五号升空、巴基斯坦人质事件这些于我,成了刻录我生命宽度和厚度的标尺。
我一直相信,生命就是一场经历,扩大足下的界限,与扩大脑中的疆域一样,都是一种快乐。〃三联〃的三年,赐予我领略别样风景的独特机会。对此,饱受〃女民工〃之苦的我,却永远心存感激。
第五部分:《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图)(1)
《十年》讲述《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历程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十周年生日”,一本名为《十年》的书由10年来几代三联人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解密三联生活成为时代风向标的深层原因。如著名作家周国平给予此书的评语所言:“《三联生活周刊》是新时期第一本由文化机构创办的新闻杂志,其显著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又使文化具有当下的活力。这种追求本身体现了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此意义上,它无愧是老三联《生活》杂志的现代版。如果说它已是中国期刊舞台上的一部名剧,本书展示的则是后台的情景。历届编导、演员在这里七嘴八舌,各有各的兴奋点,共同的是都相当动情。我觉得这正是此书好看的地方,多样的视角合成了一个真实的编辑部故事。”
以下为《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新书发布会
时间:2005年4月6日下午
地点:三联书店三楼“版协”会议室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闫琦。今天这个活动像是一个家庭聚会,我们请了一些媒体的朋友参加我们这个聚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座的领导和嘉宾。(介绍略)
朱伟:闫琦是第三代的编辑部主任,他给今天的会定义为家庭聚会,我觉得定义很好。因为三联生活周刊十周年,其实严格说,如果我们以杨浪创办生活周刊第一期来记的话,1995年1月14号,如果说1995年1月14号创刊第一期是杨浪主编,现在我们超过十多年。如果再往前推,我习惯于把三联生活周刊分期,陈钢先生是第一期,当然在陈钢先生之前还有1992年的,陈钢先生正式做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出版署批准刊号是1993年3月18号,这样算已经是12年了,如果算上1992年开始策划的,要达到13年。实际上如果用陈钢时期作为第一代,那就是12年的历史。陈钢先生这本刊号是1993年12月2号,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我们统计了一下,据不完全统计,在三联生活周刊从陈钢时期一直到现在大概有220多人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过。本来我们想在三联生活周刊十周年的时候做一个纪念活动,请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过的同志,但是后来因为我有一个观点,三联生活周刊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所以我们没有做纪念活动,就做了一本书《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今天应该是我们一个家庭聚会,或者是一个交流会,请来一些记者,这些记者都不是外人,都是长期支持《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
我习惯于分三期,第一期如果说是陈钢先生主编的部分,第二期是属于杨浪先生负责的这部分,杨浪先生正式出版了第一期到第四期,我接手是从第五期开始到现在为止,今天我们新出的杂志是第331期。如果说三联生活周刊能够有今天,形成了一个品牌,也在业内有比较好的影响,它的经济效益还算好,还是因为我们200多位同仁花了这么多的心血,12年的时间,对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个长时间的奠基。现在三联生活周刊最新一代的记者,有的记者今年刚刚到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形成了一个光荣的传统,这个传统最早是从陈钢先生、杨浪先生建立起来的。今天这个会主要是一个家庭聚会。下面我们先请三联书店现任的负责人张伟民先生介绍一下三联生活周刊的情况。
张伟民:我首先代表三联书店社委会感谢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过的同志们为创办这本杂志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感谢媒体的朋友多年来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让我谈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没有多少资格,因为我来三联生活周刊比较短,加入三联生活周刊18个年头。但是我有一个感觉,三联生活周刊坎坷走过了10年,这10年可以说非常艰辛,同时也充满喜悦和收获。现在三联生活周刊可以说是中国期刊界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期刊之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好,据统计是全国期刊广告收入20强中的第17位。更重要的,从三联生活周刊一批一批的培育和走出了许多人才,这些人现在在媒体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骨干和领军人物。三联生活周刊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想可以有多方面的总结和概括,但是我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董总的一句话很全面,“没有对文化的坚守和执著,没有对事业的理想和热情,没有全体同事的团结和努力,没有朋友们的爱护和支持是不会有今天的周刊”,我觉得这段话概括得非常好。同时我在这里也做一个必要的补充,我还要补充的提到,在生活周刊创办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几位人物,一位是杨浪先生,当年三联生活周刊领导让他创办这本杂志和他不谋而合,第二位是三联书店原领导沈常吾先生,他提出要办十个刊物,但是最后生活周刊是第一个办成了,他觉得意义重大,等于向外面昭示,三联生活周刊继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位就是董总,由于她的坚韧、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由她开创的以商业投资和合作办刊的方式做杂志的模式,使得三联生活周刊走到今天,再一位就是潘总,潘总是重要的协调人,协调三联书店、协调投资者,潘总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贡献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