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晓庆422天的痕迹-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道。
  凡人心态,对于比自己“弱”的人,会不自觉地俯视;而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则会不自觉地仰视。俯视,会感觉自己很高大、很了不起;仰视,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卑微。前者使人产生怜悯之情,后者却往往把人的心态带入妒忌的渊薮。于是,别人成功,你就痛苦万状;别人倒霉,你会幸灾乐祸。刘晓庆每次遭遇挫折的时候,公众和媒体一哄而上口诛笔伐煽风点火的情状,其原动力就是“仰视”的心理反应——我们总是抬起头来看着你高高在上春风得意的样子,我们看得太累了!现在你终于轰然倒下,终于跌落人间,我们就不能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看你?就不能对着你高贵的身体吐上几口积郁在胸愤懑不平的痰唾?
  早年的磨难和刻苦,使刘晓庆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她能够把骂声变做成名路上的财富,把骂声当成助威声。骂得越凶,她的名声越大,戏也演得越好,骂声成了她成功的动力。这一点,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演员都比不上她,何况还是在当年那种环境下。
  在公众的眼里,名人不是正常人;而在名人的心里,却不知蕴藏着多少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和无法解说的委屈,不知蕴含了几多屈辱、迷茫、失意和落寞的情怀。“高处不胜寒”,就是这样的心境,就是刘晓庆表面张狂无状、内心孤寂悲凉的摹写。她的张狂,是对往昔自我生活状况的一种近乎变态的报复;她的标榜,是内心深处自卑感念的一种折射。她的放言狂悖,极度自尊,恰恰是自卑的暴露。是的,在刘晓庆内心的深处,潜伏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自卑。惟其淡淡,才可能久远,伴随她半生坎坷的脚步,延续至今。幼年时父母离异的不幸遭际、心比天高却不得不挖地耕田的困顿、初涉影事被人当众评头论足的尴尬,都是产生自卑感念的根源。她害怕这种自卑,不敢承认这种自卑,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张狂无度的刘晓庆。



盛名之累(6)



  刘晓庆为什么“屹立不倒”,为什么“常说常新”,我们以为很大成分上是她的个性使然,当然也有她在其他领域既创新又闯祸的因素在。可以说,确定了走“性格演员”的路,是刘晓庆演艺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尽管个性的演出同时也为她招来了非议、谩骂和谴责,但她真正得到的,是对她极富特色的表演的啧啧赞叹,是在观众、电影界越来越高的知名度,以及一个又一个令她身价倍增的名誉头衔。
  无论如何,刘晓庆是名人、还是个不安分的、喜欢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名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个“喜欢张扬”是否含有不计内容的成分呢?只要有“刘晓庆”三个字,只要公众的眼球不断被“刘晓庆”三个字吸引着冲击着,你骂也好,捧也好,都是在宣传我的存在。笑骂任由笑骂,我自走我的路。有人说刘晓庆故意借媒体炒作自己,就算这是真的,就算刘晓庆心里就是这样“设计”的,你又能怎样?炒作刘晓庆的是媒体,不是刘晓庆本人。你媒体把人家炒作一番,还反过头来说刘晓庆在“借媒体炒作”,这不是自己承认被刘晓庆利用、被刘晓庆玩弄于股掌之上了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无论好名恶名,身前身后名,刘晓庆要“名”做什么?何况这个“名”是可以凭空“要”就能得来的吗?一切拜媒体所赐、公众所赐,刘晓庆应该额手称谢,公众和媒体应该深深反思才是。



情牵往事堪回首,风霜刀剑等闲度(1)



  作为名人,尤其是刘晓庆这样喜欢张扬口没遮拦的名人,她的家事几乎世人皆知。但是在此,我们也有必要简约地记录一下她的身世。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刘晓庆是大有裨益的。%%%丑小鸭的经历和“生父之谜”造成的心理磨难,困扰着幼年的刘晓庆,铸就了她倔强不屈、桀骜不驯、你禁我行的反叛性格。
  像所有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一样,刘晓庆的童年是幸福的。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刘晓庆出生时,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只有她的母亲刘慧华——父亲在她出生之前就和母亲离婚了。至于母亲与生父当年如何相爱又如何分手,刘晓庆至今不清楚;只知道亲生父亲离开时,母亲正怀着孕。这是刘晓庆长大之后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原谅生父的重要原因。多数人出生时有父母的呵护,她却只能面对孤苦伶仃的妈妈。多数人拥有的她都没有,这就酿成了她“人所具有的,我都要有”这种要强性格的补偿性心理因素。
  刘晓庆3岁那年,母亲与继父冉昌儒结婚,刘晓庆从此有了这位和她相伴近半个世纪的父亲。但是这些情况刘晓庆当时一无所知,继父对刘晓庆视如己出,童年和幼年的她,一直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很幸福地生活在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之中,直到14岁入团填表时才知道“父亲”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这突如其来的亲情变故,让刘晓庆一下子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疑惑。刘晓庆长大以后听母亲说起过生父的“冷酷无情”:自己1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这个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险些要了她的命。母亲为给她治病到处奔波,每天从牙缝里挤出钱买药。现在只值几毛钱的肺结核药“雷米封”,那时要几十块。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得到过生父的一分钱,甚至连只言片语的关心问候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刘晓庆心中投下了很深的阴影,对生父与母亲的离异(刘晓庆认为那是抛弃),她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肯原谅。可以说,她和母亲对生父都非常痛恨。但在刘晓庆的心底,却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弄清楚自己的生父是怎样一个人。她几次问母亲,可是母亲怎么也不肯告诉她,只是一味地告诉她眼前这位就是她的亲生父亲,她只有一个父亲。
  刘晓庆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更是一个性情中人,“生父情结”一直深深地萦绕在她的心头。她在《我的路》中写道:“我不要见他,永不要见。他也许到现在也不知道我是母亲的孩子。就是现在站在我面前,我也不认他。”“他在欢乐的时候有了我,留给母亲重重艰辛。他对于我们没有履行过父亲的责任,没有任何养育之恩。”
  话是这么说,但亲情和血缘是割舍不开的。对生父的痛恨和思念几乎同时出现,又同时煎熬着她的心。
  《我的路》发表后,听说大明星刘晓庆还没见过生父的面,于是就有很多人上门来认女儿。北影的门卫见多了这样的人,来一个便赶一个。后来,刘晓庆带着电影《太监李莲英》参加西柏林的一个电影节,有一个年轻人找到姜文,自称是刘晓庆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在西德留学。小伙子自称是受父亲之托来认这个姐姐的。因为他说出来的事挺靠谱,尤其是刘晓庆和她母亲的生辰八字之类都说得清清楚楚,刘晓庆便见了他一面。回国后,刘晓庆又见到了生父—一个来自山西的退休老人。当时生父已在山西退休,退休前是一名修铁路的工程师。生父在山西成家后,又有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  
  刘晓庆生父的详细情况没人知道,但是母亲刘慧华的经历却令人心生敬意。那年在全国政协开会时,沈醉(前国民党特务头子)告诉了刘晓庆一个秘密:“如果我当年下手快,早点抓了刘慧华,今天就没有你刘晓庆了。”原来,刘晓庆的母亲刘慧华、舅舅刘渝民当年都是中共重庆地下党的党员,舅舅是区委书记,母亲跑交通,兄妹两人都在沈醉的黑名单上。而继父冉昌儒那时是川东地下党党员,他的领导人就是那位著名的“双枪老太婆”。当时冉昌儒在华蓥山一带活动,公开身份是个有钱的医学院学生,没有暴露真实身份。
  解放以后,刘慧华、冉昌儒选择了搞专业,在成都体院附中当了正、副校长。两人在业务上是好搭档,终于在生活中走到了一起。第二年,刘晓庆有了妹妹晓红。
  当一个花季少女骤然知道自己的父亲竟是继父时,那种心灵的震撼与冲击究竟有多么强烈,恐怕只有刘晓庆自己能说得清楚。这件事在刘晓庆心中投下的是阴霾还是阳光,也只有通过她成为公众人物之后的种种表现来诠释了。
  幼年的刘晓庆并不好看,黑黑瘦瘦的。邻居们看到晓庆长成这样,都对母亲说:“还不赶紧给你女儿剃头呀,将来长大了嫁不出去她要怪你的。”母亲听从邻居和同事的劝告,咬咬牙拿起剪刀,在晓庆头上来了一个斩草除根。而不明就里的刘晓庆最怕的就是剃头。别的小孩子一头秀发,她们不剃,为什么我要剃?因此,每次剃头时她都像是赴刑场,捂着脑袋拚命地哭喊、反抗,一副留发不留头的气势。每逢这个时候,只有外婆有办法,因为外婆会讲故事。她和颜悦色地对晓庆说:“剃了头好,你不是要当花木兰吗?花木兰小时候就剃光头。”
  外婆这一招很灵,一提到当花木兰,刘晓庆的哭声便戛然而止,乖乖地坐在椅子上,任凭母亲大刀阔斧,一直坚持到最后成为小秃子。



情牵往事堪回首,风霜刀剑等闲度(2)



  刘晓庆每次捂着光头走出屋子,总会有人投来惊异的目光。尤其是一些小伙伴,跟在她后边又喊又叫又跳,拿她的秃头开心。
  成了小秃子的刘晓庆,决不愿意成为同伙欺负的对象,为此她便要处处显露出与一般的小孩子不同,让同伴们对她刮目相看。
  久而久之,她成了一个处处“反潮流”,时时想造反,使父母十分头痛的“屡教不改的坏孩子”。
  那是她的思维方式,似乎凡是大人反对的她就想拥护,凡是大人拥护的她就想反对,越是禁止她做的事情她越是要去试一试。这样的思维方式,恐怕就是她反叛精神的初萌。
  母亲告诉她,在床上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把玩具掉到地下。她等母亲一转脸,便把所有的玩具都往床外一推,统统弄到地下。继父告诉她,蓖麻籽不能吃。她等继父不在时,便跑去摘蓖麻籽,拿了当花生米似的往嘴里塞,结果吃下后又吐又拉,险些中毒。在她家旁边有一个菜园子,里边种了许多萝卜,外婆叫她不要随便到园子里去玩。可这话好像提醒了她似的,等外婆一转身她便钻了进去,连挖带拔,糟蹋了好多萝卜,被人家“人赃俱获”……
  刘晓庆的父母对孩子管教甚严。对所有的课文,父母都要求她倒背如流。有一次让她背一篇课文《灌木》,文章枯燥无味。她被逼着站在桌子面前,背呀背呀,上下眼皮直打架,怎么也背不下来。但母亲拿着家伙站在旁边,一点也不可怜她。直到半夜,好歹总算把它背下来了,母亲才允许她去睡觉。朦胧之中她听到父母在商量,如果她不听话用什么东西打她比较好,做到既不伤皮肉又要让她觉得痛。刘晓庆听到这里气坏了,睡意全无,抓过母亲的枕头,先在心里喊了一句“打倒妈妈!”然后狠狠地在妈妈的枕头上吐了好几下口水。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虽然“丑小鸭”的经历和不知生父是谁的孤独使刘晓庆从小有了一份抹不去的自卑,但谁也不能否认,正是这种心理上的磨难,铸就了她倔强不屈、桀骜不驯、你禁我行的反叛性格。
  离婚风波和《我的路》的发表,使刘晓庆迅速从一个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