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位置的,竟然是编辑部的几位老师,而作为出版总社社长兼《故事会》主编的何承伟,则坐在最后面一个拥挤的角落里。    
      作者们感到不安了。在他们所工作的单位和参加过的笔会中,何曾见过这样的情景呢?    
      生活这样地告诉我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位编辑以他高尚的人格,让作者从心底里发出值得尊敬的呼声时,他所办的刊物便从此获得了一种神圣的力量。    
      编辑们至今都没有忘记,那年到泰山开会的情景。    
      编辑部的七位编辑,在开完会准备返程的时候,这才发现会议所订的卧铺票只有四张,而另外三张都是硬座。    
      面对着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从泰安到上海,路途千余里,时间长达二十多个小时,谁愿意坐在拥挤而又充满汗臭味的硬座车厢里,苦苦忍受这种难言的痛苦?    
      按照中国一般的惯例,那当然是先得从干部级别排起,谁的级别高,最好的待遇当然就应该由谁去享受。此时已升任出版总社副社长兼《故事会》主编的何承伟,别说是卧铺,就是他订张飞机票飞回上海,那也是允许的。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做法,那当然是“女士优先”。    
      可是,这时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七个人竟都争着去拿硬座票,而将那几张卧铺票冷落在一边。    
      另一个叫人头痛的事情出现了:硬座票竟然不够分配。    
      争到硬座票的人感到高兴,没有得到硬座票的人觉得有点不够“公平”。而此时此刻,已买好的卧铺票又不便去退,就是退了这时恐怕连硬座票都无法买到了。    
      这时,何承伟发挥了他的权威作用,让大家都静下来,由他发布了一条决定:硬座票中必须得有一张留给他,另外他再“聘请”两名同志……    
      由主编拍板,事情到此也就算“摆平”了。    
      可是,在卧铺车厢里的几个人却翻来覆去怎能么也不能入睡。到了晚上四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人轻手轻脚地起床,来到硬座车厢,要求何承伟前去卧铺车厢“换班”……    
      《故事会》编辑部就是这样一个友爱的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体贴,渗透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又是那么的高不可攀,这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心与心之间的相互体贴。在这里,没有职位的高低,没有工作的贵贱,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有的只是在这个可爱的集体中,灵魂得到不断的净化和升华。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能够在一种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工作,这应该是一种福分。因此编辑们都十分珍惜这种环境,同时也珍惜每一次为集体、为别人多做一点力所能及事情的机会。只要是集体的公益事情,《故事会》的编辑们是跑得最快的。    
      在一次编辑部举行全国故事大奖赛时,共收到全国各地的参赛选票达二十多万张,整整装了几麻袋。这么多的选票,如果说按照平时的工作分工,由归依玲一个人去完成,一个月也无法完成。这时,编辑们见了,就主动放下手中的活儿,将这些选票扛到楼下的大厅里,集中一起开始分类,经过几天的奋战,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我听到的类似这样的事情真是举不胜举。一件件小事,营造了一个温暖的集体。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一个坚实的团队。    
      辽宁省兴城县。    
      一位陕西来的故事作者用颤抖的手铺开稿纸,然后掏出身上的钢笔写下了两个字:“遗书”。    
      其他的作者都惊得瞪大了眼睛,事情能有那么严重吗?大家高高兴兴地来,怎么就会弄成了这个样子呢?    
      有几个身体还能支持的作者就站起来,走到编辑部老师们的住处,未曾想这些老师们也都同他们一样地出现了呕吐。    
      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这时,几间屋子里炸开了锅,有人叫着要去法院打官司,有人拉着负责会务的夏元寿,要他去找饭店的老板论理。人们吵着,闹着,喊着,仿佛生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原来,《故事会》编辑部在辽宁兴城举办笔会,从全国各地兴高采烈前来参加的作者,谁也没有想到吃了当地的一道名菜,名叫红烧鸡,竟然出现了食物中毒,整个参加笔会的人员,竟有70%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呕吐等不良现象,住进了医院。    
      就在这时,编辑部的编辑们都来了,他们不顾自身的危险,一个一个房间地看望作者,同时又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对中毒的作者开始抢救。    
      鲍放、归依玲两位女编辑,在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中比较严重。但是,为了尽早地安定大家的情绪,她们不顾自身的困难,一个一个房间地看望作者,然后对进行急救的作者实行特殊关照。人手不够,她们就主动地担当起护理的责任,给病员送水,端茶。有的作者不能进食,为了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两位女编辑又端来稀饭,送到病员的面前。    
      编辑们在困难时处处首先想到的是作者,事后,许多作者都十分感激地说:“编辑部的老师们不但教会了我如何地写好故事,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地做人。”    
      1990年春天,江南大地桃红柳绿。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故事作者胡林森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此时正痛苦地躺在医院的病房里。    
      胡林森是因为股筋骨折住进医院的。他躺在病床上,怎么也不能很好地休息。因为除了每天都要用一个沉重的铁秤砣来吊腿,痛得他难以忍受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已接到《故事会》邀请他参加在宁波举办创作笔会的通知。对于每一个从事故事创作的作者来讲,机会难得。可现在机会来了,可他却被病魔折磨着,连地都不能下。    
      这时,病房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    
      胡林森不觉抬起头来,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走进来的是前来看望他的两位《故事会》编辑。    
      那两位编辑来到他的病床前,询问了他的病情,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劝他安心地养病,今后有机会再参加笔会。    
      令胡林森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次笔会结束后,编辑部托人给他带来了笔会上发的一只红色旅行包。    
      这是一种多么细心的关怀——一只小小的旅行包,论价钱来说并不算贵,论情义来讲却是重如山啊!胡林森用手捧着那只旅行包,感激的泪水早已糊住了双眼……    
      多少年过去了,胡林森始终没有忘记编辑部的那份深情,他不仅以自己的努力写作来回报刊物,同时每次外出采访,都带上那只旅行包,让那份难忘的情义时刻伴随着自己……    
      在《故事会》这艘航船上,每一个编辑就是一名勇敢的水手,他们为着这艘中国的故事之舰能够飞速前进,都勇敢地挥动着大桨。    
      顾伦、李中法、钱舜娟、顾乃晴、陈中朝等许许多多的老编辑,从一开始就在艘航船上建立了好的作风,奠定了一块好的基石。新一代的编辑们都以前任编辑为榜样,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一代又一代的编辑发扬传统,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灵魂,创造着一个温暖、舒心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个编辑在这里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和思想的飞跃,激发起他们的才智和热情。    
      在长期的工作中,大家开始对编辑部这个集体有了认同,某一种东西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他们在工作中拉近了的感情,靠拢了的思想,使很多事情都能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一种依靠团队精神所凝聚起来的力量。    
      上海这个地方,由于各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因此,许多行业其中也包括期刊出版业,近年来人才“跳槽”的现象比较频繁。但是从1990年以来,《故事会》从未有一位编辑“跳槽”或向领导提出要求调动工作。    
      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就是激励人们不断创造,不断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最好地方。    
      一棵树要长大得有根,一个人立命立志也得有根,这个根就是这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本刊物也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由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培育出来的一种文化,一种氛围,这是无价的。    
      《故事会》编辑部的编辑们在编辑刊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因为人格是办好一本刊物必备的基础,刊物的人格化是刊物赢得市场的最佳状态,也是赢得市场,赢得人心的一笔无形资产。他们依靠自身人格的力量,营造了这样一种令人依恋的环境,培育了以诚信、友爱、团结为基础的团队精神,并将其自然地融入到自己所办的刊物。当我走进编辑部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群极其普通的人,普通得只要走出绍兴路74号的大门,他们很快就会在人海中淹没。他们是一群随时都恪守着“群体本位价值观”的人,除了每年一次的笔会或者是一些编辑部的活动之外,他们几乎从来都没有组织和参加过任何的社交活动。出版社来了名人,他们也从不去凑热闹,而是远远地“躲”着,只顾埋头编辑着自己的刊物,他们在这种繁忙的编辑工作中找到了自身的乐趣。为了办好这份刊物,他们数十年来如一日,淡泊名志,风雨不移,因此,读者在翻开每一期的《故事会》时,才能从那精心设计的版面和故事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感受到刊物背后的那种人格的力量。    
    


第五章“幕后”之谜 (4)

    3.他们是这样的一些人    
      纵观中国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像《故事会》这样能够坚持办刊四十年而不衰,并在中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刊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由于距离,便产生了神秘;由于神秘,便产生了崇拜。人们都想知道,她的编辑部汇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书写了这个中国期刊史上的神话故事?    
      人们无法见到这些“隐藏”在《故事会》后面的具体办刊人,只能从刊物的文字中感觉到他们的思想与灵魂的呼吸。    
      对于一本期刊来说,考验的是编辑的文化与功力,是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好的编辑就是通过文字给读者以力量和滋养。    
      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我在前面早已写到过了。从开始创刊时的顾伦、张诚濂、李中法、林二南、刘斌,钱舜娟、王须兴、管鑫万、顾乃晴到后来的苏菊珍、吕倩如、陈中朝、吴复新、言永祥等等,他们为着这本刊物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故事会》也不可能得到今天这样大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前进,许多新问题不断地摆在人们的面前。由于年龄或工作的原因,编辑部的人员也曾发生过一些小的变动。到了上个世纪末,编辑部人员基本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