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斗铠-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元义康也来了。众人涌上去祝贺元都督高升,顺便送出自己的贺礼,元义康很是感动,连说谢谢。

酒过三巡,元义康显然也动了感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在东平这几年,都是靠着大家给面子支持。来,孟镇督,肖老将军,易将军,谢谢你们这几年的关照!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大家齐齐举杯,齐祝元都督鹏程万里,一帆风顺。

那晚,大家都喝得醉熏熏的,元义康说了一些在官场上很出格的掏心窝话。他告诉大家,现在还不知道朝廷会派谁来接任东平都督的位置,但按照现在形势,没有哪个外来的高官肯赴北疆上任的,新都督多半是要从边军系统里提拔。

“我当然希望新都督会是肖老哥或者易老弟,但估计不怎么可能,来的多半是拓跋元帅的人,大伙也是知道,孟镇督跟拓跋元帅。。。总之,元帅是一直盼着能伸手进东平的,那时,孟老弟的犟脾气可千万得改啊,不然真要吃亏的。

孟老弟,难道你还真打算把斗铠摆到街上来火拼不成?千万不要,我在位时最怕就是你们这样,我在的时候,大家还能看我两分薄面,我走了以后。。。唉,东平还不知要闹成什么样,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啊!”

元义康说得颠三倒四,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孟聚说:“都督您放心吧,我会尽量忍让克制的。”

元义康摇着头苦笑,他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孟老弟,算、算了吧,你的脾气我又不是不知道。

易老弟,肖老哥,孟老弟,大家聚在一起,这是难得的缘分。反正都要走了,我就说句出格的话吧:肖老哥出身本地,控制靖安的城防,德高望重,东平籍的军官大多都是您的子弟;而易老弟则掌握着靖安的野战部队,能打能拼;孟镇督就更了不得,不但手下的斗铠最多,还有权监视地方文武,直奏朝廷。

三位弟兄,不管来的新镇督是谁,只要你们三个扭成一股绳,那他就奈何不了你们,谁来东平都得看你们眼色行事——你们要合力起来啊!”

元义康越说越是含糊,一阵酒气上涌,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鼾声响亮。

寂静中,谁都没有说话。

孟聚飞快地瞄了易小刀和肖恒一眼,却见二人也在迅速地交换眼神。

过了一阵,肖恒干咳一声:“咳!老夫是东平人,一辈子都在北疆戍边,我是不打算走了。孟镇督,易旅帅,你们都是洛京人,二位要做何打算呢?”

孟聚淡淡说:“我刚上任不久,就算我想回去,总署那边肯定也不会答应的。我想,我是走不了的。”

易小刀一本正经:“我是想回去的,只是现在想从北疆跑路的人太多,洛京的一个职务有十几个官盯着要抢,哪怕扫大街的官都有人抢。吏部和兵部那帮孙子要钱要得忒黑,我是个穷带兵的,银子都花在女人身上了,哪有钱喂那帮孙子?”

又是一阵沉默,只有元义康的打鼾声呼噜作响。

孟聚:“元都督,看来是喝多了。”

易小刀:“嘿嘿,喝多了。”

肖恒:“嗯,喝多了。”

自打那天给元义康的饯行面以后,易小刀和肖恒二人就变得喜欢喝茶起来。隔三隔五地,他们经常到陵署来找孟聚喝茶,大家常谈些时事,交流下对时局的意见,喝茶聊天打哈哈。

肖恒和易小刀的心思,孟聚也隐隐猜到一些。但既然对方没挑破,他也跟着装糊涂,只字不提结盟的事。

到东平以来,孟聚平日所见,大多只是唯唯诺诺的部下。易小刀洒脱机敏,风趣诙谐;肖恒经验老道,跟他们聊天,孟聚感觉很是淋漓畅爽,受益不浅。

大家谈起北疆未来的形势,都觉得很忧虑。

朝廷新政以来,皇族子弟几乎齐齐离开了北疆,六镇之中,都将、镇将这一级的官员中都出现了不少的空缺,而这些空缺,现在肯定是由拓跋雄的亲信填补了。

“以前,拓跋元帅虽然跋扈,但北疆的高级将官都是皇族子弟,朝廷还是能控得住各省守备军这块的,大局还是稳的,元帅也没办法一手遮天,但现在。。。不好说了。”

肖恒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忧色:“朝廷推出这个新政,本是想稳定北疆的,不料反倒是动摇了北疆。这个结果,怕是陛下和当朝诸公事先也预计不到吧?元帅从此势大难制,北疆就此多事之秋了。”

孟聚没有说话,他与拓跋雄的恩怨,尽人皆知,他的立场已不必用语言来述说了。他只是望了易小刀一眼,这位易旅帅与拓跋雄的关系,让孟聚很困惑不解。

易小刀也在望他,脸上的笑容很灿烂:“多事之秋,也就是枭雄崛起之时啊。孟镇督,你说是不是?”

孟聚笑笑,若无其事地说:“易老弟,咱们彼此彼此吧!”

两人对视一眼,感觉到对方目光的锐利,都是立即移开了视线。

(勤奋的猪又更了,谢谢大家的支持!月票,打赏都谢谢)
一百八十七兵变

一百八十七兵变

太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东平军将们各怀异心的等待期盼中,六镇大都督府终于下达了东平行省新都督的任命令,原武川镇的都将长孙寿被任命为新任东平都督。

听到这消息,孟聚第一时间通知军情处去找长孙寿的档案,但答复是没有——因为长孙寿不曾在东平任职过,东平陵卫没有备他的档案。

许龙战战兢兢地告诉孟聚,可以向武川的东陵卫求助,那边肯定有长孙寿档案的。

孟聚考虑了一下,还是作罢了。武川镇督江震是老资历的陵卫镇督了,听说架子很大,做事一板一眼的。自己跟他没什么交情,派人去调阅长孙寿档案的话,万一对方公事公办地跟自己讲条例,说让自己拿出公事理由来,那岂不是难堪?

而且,自己打探新任东平都督的来历,这种事可大可小,可公可私,不宜到处声张。

倒是易小刀人脉广阔,喝茶时曝了不少秘密给孟聚听。

长孙寿是正宗鲜卑贵族世家出身,并非皇族。他能当上都将。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朝廷上很多人反对。不过拓跋雄力挺他,长孙家族也是洛京的名门,世代效忠拓跋皇室,忠诚度并不比皇族低多少,最终,他的任命还是通过了。

现在,北疆的皇族子弟几乎都跑回洛京了,空出了一批镇帅的位置,长孙寿的机会又来了,已身为都将的他比起其他竞争者来有着更大优势,捷足先登地成为第一个非皇族的镇帅。

“哦?长孙寿行事风格如何?才干性情如何?”

像是早猜到孟聚会这么问的,易小刀笑笑:“很普通的将领,三十多岁了,不丑不帅,跟大多数北疆的将领一样,跟北魔打过仗,也打过流窜的马匪,有输有赢,看不出大才干,却也不是庸才,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吧。

至于他的心性如何——孟镇督,这时候还留在北疆的国人贵族,除了一心报国的蠢货就是野心勃勃的奸贼了。”

“易旅帅,你在说你我吗?”

易小刀哈哈一笑:“反正,长孙都督不是蠢人。他跟拓跋雄走得很近的,今后。我们东平热闹了。”

太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平新任都督长孙寿抵达东平上任。

虽然东陵卫与东平军方没有隶属关系,但按照常规,东平都督乃东平境内武将之首,他来上任,孟聚也该随着大流出城迎接的——就象以前;虽然边军和陵卫一直不睦,但元义康也派人来迎接孟聚上任一样。

但孟聚实在厌烦浪费时间的官场应酬,反正迎接新都督的人很多,有自己不多,没自己不少。他只派了欧阳辉过去,送了一份贺礼就算了事了。

欧阳辉回来说,新都督是个很和气的人,他收下了礼物,答复说很仰慕孟镇督大人的风骨,现在刚到任抽不出空,改日一定登门回访镇督大人。

孟聚琢磨一下,觉得易小刀说得没错,这位新任都督怕不是简单人物。欧阳辉听不出来,但孟聚听来,新都督的话实在是回味无穷,尤其“风骨”二字更是可圈可点。

但既然新都督没表现出敌意。孟聚也就静观其变了。孟镇督埋头在行署内部的事务,一心考虑调整省署各衙门的人事问题。

陵署本有空缺的中层军官人数十五人,但经过了新政事件之后,几个督察级的军官也调回了洛京,空缺的中层军官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三人,已到了不得不考虑的时候了。

在旁人看来,身为高高在上的镇督,想任谁,那不是一句话的事?以前,孟聚也有这个错觉,但当他真正坐上这个位置以后,他才发现,陵署内部的人事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的事。廉清署的候选人资料递上来好几天了,孟聚的方案却是迟迟出不来。

高明的官员都是通过人事调整来形成自己的核心地位的。要考虑候选人的能力和特长,要考虑候选人的背景、性格和既往业绩,亲近投靠自己的当然要优先提拔到重要位置上,有能力会干活也要适当提拔一些,还要考虑同僚们的说情——孟镇督再大公无私,来自总署衙门镇督们的说情总是要考虑的,人毕竟不是活在真空里。

另外,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律——人事调整,除非当事人犯了什么错,那一般是只能往好里调,不能往坏里调。比方说瘦缺换成肥缺,肥缺给换成给高一级的瘦缺,省署的官要比军队里的官要好些,各地陵署的总管又比省署的督察要吃香,而总管之间也是分肥缺瘦缺的。靖安总管又要比外地的总管要高半级,内地的陵署总管又比靠近边塞的三个城市要好些。

要兼顾以上原则,调整好五十多个督察级军官的位置,孟聚觉得比解一道五十个未知数六次方的方程式还难,他考虑了足足三天,才得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当然,有了方案,也不是立即就公布出去。要一下子调换五十多个中层军官的岗位,那会天下大乱的,后世过来的孟镇督当然十分明白。他把方案捂在手中,隔三五天就下发一道任命令,调换几个人的岗位,弄得部下们齐齐翘首以待,被晋升、得了肥缺的军官们自然欢天喜地——当然,也有人不爽的,但他们也只好自认倒霉了,谁让你跟孟镇督没打好关系?

东平陵卫的四月任命事件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通过这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孟聚提拔了一批亲近自己的少壮军官,清除了一大批老朽无能的老军官,在省署、镇标、省军和各地分署的重要位置都安插了“自己人”。

这次事件,也标志着东平陵卫“叶迦南时代”和“霍鹰时代”的终结,东平陵卫长达十年的“孟聚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

四月十日。象往常一样,老将军肖恒又来到陵署喝茶了,孟聚热情地款待了他。

跟以前一样,肖恒的神色安详而宁静。茶过三盏,他说:“孟镇督,你这里的茶很不错,可惜老夫很快喝不到了。”

“怎么?”

“老夫很快就要致仕了。”

肖恒漫不经心、很平静地说。

孟聚手轻颤一下,很快平稳下来。他将茶水倒入肖恒茶盏中,也不抬头:“确定吗?”

“确定了。长孙寿找老夫谈了,赞扬了老夫一通,说老夫为北疆戎马半生。劳苦功高,很是辛苦,现在该是歇歇的时候了。他准备赏给老夫一个都将的虚职,然后让老夫退休。”

肖恒语气平和,无怒无喜,平静得象深不见底的潭水,不现丝毫涟漪。

孟聚问:“老哥,你今年贵庚了?”

“五十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