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俘营-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必将感恩戴德,为唐王朝征战南北,将功赎罪。若不分情况,乱杀降将,势必要激怒其它路敌军。这样,就会增加我们战胜敌人的困难。”朝廷诸大臣被狄仁杰说服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委两将以重任。    
    数年后,武则天命令李楷固、骆务整率10余万大军征战契丹。两将领利用熟悉敌情和战法的有利条件,抓住契丹弱点,一举破敌,俘获契丹军将领无数。李、骆二将班师回朝,在含枢殿向朝廷献俘。武则天当晚召开慰劳大会。武则天端起酒杯,来到李楷固、骆务整二人面前,亲切地说:“第一杯酒,敬献阵亡将士!”说罢,轻轻洒于地面。接着又说:“第二杯酒,祝贺二位将军凯旋和荣升!”随后,侍臣宣读诏令:“授楷固左玉铃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授务整为右武卫将军。”最后,武则天向狄仁杰敬酒说:“这第三杯酒,感谢你为朝廷荐举了两位战将!”说完,她又是一饮而尽。以后,李、骆两将军更是为唐王朝尽忠效力,屡立战功。    
    狄仁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狄光嗣,小儿子叫狄景晖。狄光嗣时任司府丞,为官廉正,克尽职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清官。有一天,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推荐尚书郎人选,狄仁杰就毫无顾忌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命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到任后,更是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得到多方面的赞许。武则天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狄仁杰内举不避亲,敢于推荐自己的亲人为官,这也是将相之德啊!”狄仁杰向来对自己的儿子们严格要求,发现儿子有了过错,决不轻赦。他的小儿子狄景晖刚当官时,还比较谨慎,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晋升,就不能自己。特别是在升任魏功参军之后,更是生活不俭,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狄仁杰察觉后,非常气愤,断然罢其官职,停其俸碌。不少大臣一再为狄景晖说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知过改错的机会。狄景晖也跪在父亲面前挥泪求饶,并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杰仍然坚持贬子官职不变,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仁杰如此大公无私,公道正派,在当时就传为佳话,后人也非常拥戴。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裴度的“攻心为上”

    唐朝讨伐淮西的战事已经持续了四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郓、兖州节度使李师道公开与吴元济狼狈为奸,对抗朝廷。官军败多胜少,先后撤换了作战不力的高霞寓、袁滋等节度使,显得十分被动。前线将士军需供应十分紧张,朝廷要维持这支数十万人的讨伐部队,实在不堪重负。宪宗问宰相们怎么办,宰相李逢吉、王涯等都主张罢兵,只有裴度宰相反对。宪宗问裴度的意见,裴度认为,淮西是心腹之患,现在不除,将来必成大患。而且,其他藩镇也会效尤,影响太坏。所以他要求亲自到前线行营督战,他说:“若臣亲赴行营,诸将必然会奋勇作战,以求立功,破贼指日可待。”宪宗听从了裴度的意见,并任命他兼任淮西行营宣慰处置使,也就是最高指挥官。    
    裴度向宪宗表示:“皇上为国事担忧,这是臣子们没有处理好,是臣子的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效朝廷。淮西贼子消灭了,我还有回来见皇上的日子,贼兵一天不消灭,我就一日不还。”裴度慷慨激昂的话语,义无反顾的决心,感动得这位皇帝,流下了几滴眼泪。    
    裴度到了郾城,即以郾城为行营(前线指挥部),首先上表要求撤走监军。监军是皇帝派来监督军队的太监,这些太监名为监军,实际上权力比统兵的将领还大,他们在军中,十分影响士气。这种状况,怎么能使带兵的将领们效命疆场,安心杀敌呢?宪宗下令撤去了监军,将领们一片欢呼,从此,军队的号令统一,提高了作战能力,每战必捷。    
    裴度治军从严,并十分讲究斗争策略。他在一次高级将领的会议上说:“诗人孟郊在《寒溪》一诗中云:‘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因此,军队作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时候,官军中出现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就是李诉。李诉是在荆南节度使袁滋罢免之后,出任唐、邓、随节度使的。当时,士气低落。李诉首先安抚士卒,妥善安置他们。同时他说:天子知道他这个人生性软弱,只是派他来暂时代理罢了。至于打仗、进兵的事,不是他的任务。以此示敌以弱。个把月以后,李诉就出兵俘获了吴元济的骁将丁士良。丁士良作战非常勇敢,官兵将领曾吃过丁的苦头,都主张要千刀万剐,李诉看到丁士良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就立即命人松绑,以礼相待。丁士良非常感动,心悦诚服地投降了。丁士良征得李诉的同意,擒获文城栅守将吴秀琳的谋主陈光洽,迫使有勇无谋的吴秀琳率部3000人归降,立了一大功。李诉亲自详细讯问俘获的淮西士卒,充分掌握敌情,做到知已知彼。李诉又接受吴秀琳的建议,设计埋伏,俘虏了淮西骑将李佑,像对丁士良一样,攻心为上。    
    李诉还组建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队,称为“突将”,亲自训练,并使之处于随时作战的状态,视之为王牌军队。裴度到达郾城行营才一个多月,李诉就派人报告作战方略。裴度听了,大为赞赏:“用兵打仗,关键在于出奇制胜!李诉的计划无懈可击!”    
    李诉在裴度的支持下,一天,命李佑帅敢死队3000人为前驱,亲率3000人为中军,命李进诚率3000人为殿后,引军东征,大家都感奇怪。走了60里,天就黑了,到了张柴村这个地方,消灭了驻守的淮西驻军。接着,李诉留下500人来破坏通向洄曲的道路和桥梁,截断敌人的援军。李诉自己则率领全军继续向东行进。部下问李诉,到底上哪儿,李诉这才告诉他们:“进攻蔡州,活捉吴元济!”诸将听罢都大惊失色。这时天气十分恶劣,都以为这一去性命难保。但李诉身先士卒,与他们同甘共苦,并且军令极严,将士们也只有跟着李诉奋勇向前。全军又急行军70里,到四更天时,终于到了蔡州城下。自从吴元济抗拒朝廷以来,官军已有30多年没有到过蔡州了,所以城中毫无防备,直到李诉官军进了城,将吴元济的宅第所在牙城团团包围以后,才有人发觉。    
    李诉攻陷蔡州俘获吴元济以后,不杀俘虏,安定秩序,自己则屯兵球场,遣使报告裴度,让裴度前来处理善后事宜。不久,申、光二州等两万余人先后来降,至此,淮西才彻底平定。    
    裴度来到蔡州,对待蔡州的士兵十分优待,甚至还提拔了其中的一些人。有人劝他,对待这些降兵不能不备。但裴度仍真诚地对待他们,用人不疑,蔡州人都感动得哭了。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岳飞的“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

    12世纪初期,民族战争的风云笼罩着整个神州大地。倔起于黑山白水之间的女真民族在1115年建立金后,以其精兵健马在短期内便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王朝,饮马黄河,入主中原。接着,又提马南侵,将战火烧到江淮、川陕,与保有半壁河山的南宋王朝展开了长期的战争。面对女真贵族的屠杀、掠夺与奴役,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岳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岳飞(1103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属河南)一个农民家庭。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8月,32岁的岳飞率部一举收复襄汉六郡,被南宋朝廷授予清远军节度使。从一个农民到节度使,这条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到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的八年间,岳飞从20岁起,先后四次从军,跟过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尽管他满怀一腔报国热忱,背刺“尽忠报国”四字,但由于他自己的意气用事,以及南宋朝廷的腐败,年轻的岳飞屡建军功又屡遭挫折。但是,岳飞凭着坚定的报国信念,过人的勇力,超人的智慧,在抗住金军的同时也抗住了厄运,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1129年7月,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留在北方的宋军正规军在其长官杜充的带领下南撤,屯驻建康,防守长江。同年10月,金军兵分两路,开始侵入江南。宋军的江防战线顷刻之间便被金军突破,杜充叛降。宋高宗赵构吓得魂飞魄散,没命地南逃。岳飞则率部脱离杜充,自成一军,在江南坚持抗金斗争。    
    1129年冬到1130年冬,是岳飞所部最困难的时期。脱离杜充后,岳飞率部转战广德、宜兴、常州、建康、泰州、楚州、承州等地,在当时金军扫荡,溃兵似潮,土匪横行,军粮不继,军心浮动的背景下,岳飞独树一帜。他一面与金军作战,一面剿匪安民,整军练兵。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春,在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金军企图摧毁南宋政权的计划遭到破灭,陆续向江北撤军。岳飞指挥部队,向金军北撤的基地建康发起袭击。在历时半月的系列战斗中,岳飞所部与金军交战几十次,杀敌三千余人。建康之战,是岳飞所部独立成军的首捷,也是岳飞独立指挥的第一次战役。建康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岳飞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将。    
    同年7月,喘息甫定的宋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岳飞率领麾下万余名将士赶赴防区,刚布署好两州的防务后,便又奉命北进,收复承州,救援楚州。然而,由于轻敌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岳飞在这次作战中不仅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而且连泰州和通州也保守不住,只得率军渡江南撤,退守江阴。在战斗中,岳飞部队几乎陷于绝境,岳飞本人也身中两枪,但他仍然带伤苦战,指挥将士拼死以斗,终于摆脱险境。    
    这时,宋金战争的态势已出现了重大变化。从1130年秋至1134年春,金军集中精兵健马进攻川陕,而在江淮地区只是利用伪齐军队牵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军。南宋朝廷抓住这个机会,全力巩固江南,肃清内部。在这一时期,岳飞率军转战江淮,经过一系列的征讨,岳飞所部骤然扩大,发展到近三万人。由于岳飞出身贫苦,又有四次投军的遭遇,因此他对宋朝军队腐败的军政军风深恶痛绝,决心建立一支具有良好军风军纪的军队。基于这个目的,岳飞治军非常严格。他的舅舅姚氏有扰民和背叛行为,他当即处死其舅;一个骑兵上马时不小心,扯下一所新盖店屋上的茅草,岳飞便下令处斩,幸亏店主为之哭泣求情,结果才以重打一百军棍了事;部队每到一地,岳飞必亲率十余骑来回巡视,检查军纪。经过长期实践,岳飞根据北宋文学家苏轼关于“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道德》的思想,逐渐概括性地提出了两句著名的口号:“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杀”犹言“死”)。从此,岳飞部队军纪严明,每到一处,敬民如父母;每抓到一个俘虏,都是宽大为怀,亲如兄弟。岳飞部队行经乡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户门外。有时百姓主动开门接纳,碍于铁的军纪,兵士也不敢进屋。一次,岳飞率部路经吉州庐陵县,一些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