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嫩的痕迹,而趋于高度成熟。一般认为,它们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产生于中国南方一带的南戏,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的具体产生年代是明人祝允明和徐渭首先提出来的。祝允明在《猥谈》中
认为:“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当时他曾经见到旧牒中有赵闳夫
榜禁,“颇述名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等南戏。徐渭的观点和祝允明略
有差异。他的《南词叙录》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南戏的重要专著。他提出: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这
就比祝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的年代要晚80 年左右。那么,祝说和徐说究
竟谁是谁非呢?
目前一般多主南戏出于南渡之际一说。周贻白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虽分别列举了以上两种观点,不过从他首先肯定“宋光宗赵惇时期便产生了
温州杂剧”这一说法来看,他比较倾向徐说。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
曲通史》则将祝说和徐说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折中的观点,这就是,
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出现了南戏的前身,宋光宗朝使南戏趋于成熟。理由是,
祝说虽然不见得没有根据,但是他所亲见的榜禁中的赵闳夫,据考察是宋室
的宗族,实际上是宋光宗赵惇时代的人,那么赵闳夫榜禁的名目可能就是宋
光宗朝的东西。这样,所谓南戏出于南渡之际的说法就有些靠不住。而徐渭
所说“始于宋光宗”就显然有些道理。但是,从温州一带“尚歌舞”、“多
敬鬼乐祠”、社火、说书等民间艺术盛行的情况来看,南戏出于南渡之际也
属可能。徐渭是明代嘉靖时人,出生年代比祝允明晚,他的观点本来就有些
含混,在他提出“南戏出于宋光宗朝”后,又在同书中补充了另一种说法: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可见他也不否认南戏出于南渡的
可能。
与此同时,钱南扬在他的《戏文概论》一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
认为,南戏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这样成熟的戏文出现,并已从村坊小戏
进入城市,流传到赵闳夫当时可能做官榜禁的杭州,那么南戏的真正产生,
当还在宣和之前。
有关早期南戏的资料,由于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以致我们目前基本上
只能根据祝说和徐说来推断南戏的大致产生年代。而祝允明和徐渭毕竟都是
明中叶人,离开他们推断的南戏产生年代已有数百年之久,他们对南戏产生
年代的论说又如此简略、含糊,这就使人对二者之说产生种种疑问。因此,
有人根据南宋初期缺乏南戏的任何有关记载和当时南方一带宋杂剧盛行的情
况,提出南戏产生年代可能在南宋末的观点。
另外,日本著名戏剧家青木正儿对南戏的概念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
法。他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提出,南戏即南宋杂剧的别称,因欲与
北方杂剧相区别,乃更新以戏文之名,非仅对温州戏给以狭义称呼,元以后
之南戏,才是真正的南戏。这就将南戏和南宋杂剧混为一谈,从而将南戏的
产生年代推后到元代去了。
有关南戏形成年代的问题相当复杂,各家之说,难以统一。而对于北杂
剧产生年代的看法,同样也很不一致,一般说来,有这么两类:
一些人认为,北杂剧形成于金末元初。就是说,金代是北杂剧的孕育演
变时期。不过,至迟在金代末年已出现了杂剧这种形式,只不过当时还掺杂
在金院本中没有独立出来,到了元代则脱颖而出,形成了成熟完整的戏剧样
式。所以,他们不同意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关汉卿列为“杂剧之
始”的说法。因为元代初期关汉卿剧作已相当成熟,元杂剧已很兴盛,这中
间应有个发展成长时期。但是北杂剧在金院本中怎样脱胎演变,现在仍缺乏
有力的论证。
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北杂剧的产生年代应在元初。顾肇仓在他的《元代
杂剧》一书中就提出,宋金两代虽然有杂剧,但所包括的内容都不是纯粹的
戏剧,只有到了元初,各种条件才具备和成熟,由此才得以正式形成北杂剧。
还有很多学者对于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发表了各种见解。其中任二北
在专著《唐戏弄》中提出“中国戏剧起于春秋、完成于唐代”的观点;许地
山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一文中提出“中国戏曲受印度梵
剧影响而形成”的观点;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中国戏曲起源于
古巫、宋元时期形成真正的戏剧”的观点。
中国戏曲究竟形成于何时?应该说至今仍是一个谜。
(张跃)
昆腔创始于什么年代?
昆腔即昆山腔、昆曲,近年通称昆剧,是我国民族戏曲中一个艺术水平
较高的声腔剧种。它的曲调优美细腻,有“水磨腔”之称;明代以来,又有
许多剧作家以昆腔写作了不少优秀剧本。清中叶以后,昆腔一度衰落。解放
后,《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重放异彩,备受国内外重
视,被誉为剧苑的“兰花”。
从明、清笔记资料到近世的某些戏剧史、文学史,大都认为明代嘉靖年
间居住于太仓的魏良辅(字尚泉)在昆山民间小唱的基础上,加工提高,“创
始”了昆腔。如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
辅。”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魏良辅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昆腔为嘉靖初昆山魏良辅首唱之腔调。”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说:“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手创作了昆山
腔。”可是,在50 年代后期,人们在明代周元《泾林续记》等书中发现
了这样的记载:明初,朱元璋为示国之祥瑞,把一些高寿老人召到南京赐宴;
其中有位叫周寿谊的,朱元璋知道他是昆山人后就问他会不会唱昆山腔,还
说人家告诉他昆山腔是很好听的;周寿谊说我不会唱昆山腔,只会唱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如此说来,早于魏良辅二百多年的明初就已经存在“很好听
的”昆山腔了。传统的魏氏“创始”说开始产生了疑问。不过当时由于旁证
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大波动。
1961 年,路工在《戏剧报》第七、八期合刊上披露了他在明代张丑《真
迹日录》中发现的,吴昆麓“校正”、大书画家文征明手写的《娄江尚泉魏
良辅南词引正》,引起了昆腔史研究领域的一场热烈讨论。原来,《南词引
正》中有这么一段话:“。。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
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
昆山腔之称。”
从这段文字看:一,“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可以和周寿谊事互为印证。
二,不但证明魏良辅并非昆腔“创始”人,而且魏氏还说出了“创始”人是
顾坚,远祖则是黄幡绰。三,过去还有个疑问:魏良辅实为江西人,流寓太
仓,为何他“创始”的声腔叫昆山腔?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也解决了:顾坚、
黄幡绰都是昆山人。于是,有些戏曲史家如傅惜华,据此认定昆腔是:“元
末明初时顾坚所创始的”。(《文汇报》1961 年4 月8 日《曲海新知》)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案疑点尚多:
首先,如果不能以确凿的史料证实元代昆山确有精干戏曲音乐的顾坚其
人存在,那么他“发南曲之奥”一说的基础就不够坚实。《南词引正》说他
与杨维桢、顾仲瑛等为友,可是在杨、顾等人的诗文中还没有发现过顾坚的
名字。周贻白查出顾坚乃嘉靖进士,并非元人。(《戏曲演唱论著辑释》)
董每戡因为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而又要肯定其人存在,干脆论断顾坚只是个
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昆腔”“昆山曲派”》,见《说剧》1983 年版)。
其他研究者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材料都不太过硬;顾坚其人,目前仍
是戏曲史上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
再一个疑点是《南词引正》的真实性。坚决怀疑者如周贻白,认为它是
吴昆麓“托名于魏良辅”。(《戏曲演唱论著辑释》)多数研究者虽然感到
“问题都还有待于研究”,但“目前只好暂且承认”它的叙述内容。1980 年,
陆萼庭出版了《昆剧演出史稿》一书,打破休战状态,提出新的论点:这段
文字既非别人假托,也非直陈史实,而是魏良辅自己在故弄玄虚;抬出黄幡
绰和顾坚,以提高昆腔地位,有利于自己的改革工作。是非真假,依然各执
一说。
第三,不论魏良辅“创始”,或顾坚“创始”、魏氏改革提高,魏良辅
终究还是昆腔发展中的大功臣,可是在明代己对其人感到茫然,甚至籍贯也
众说不一。近年对其生平探索也颇有分歧。多数意见认为他是普通曲师,因
为他多与下层交往,还把爱女嫁给一个深通戏曲音乐的流放犯。如陆萼庭据
李开先《词谑》说他是“游食四方的歌唱家”,又以医生为“副业”(《昆
剧演出史稿》)。而蒋星煜通过江西的实地调查和检阅有关志书,认为魏良
辅系进士,因招降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做过相当高位的布政使(《关于魏良
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可是如此大官又怎么流落到太
仓,落魄得这等地步?
还有一个疑问,如明初已确有昆腔,那时的昆腔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徐
渭说过“如宋之嘌唱”。(《南词叙录》)钱南扬、路工、黄紫冈等诸家多
以为魏氏改革前的昆腔为清曲小唱。独有蒋星煜着眼于“黄幡绰所传”这句
话。据传,黄幡绰之故村绰墩“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中吴纪闻》);
故而蒋氏觉得昆腔把歌、舞、剧较早就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是不能绝对排
除的(《昆山腔的发展史再探索》)。当然,目前也还没有找到实例。
朋友,当你欣赏优美的昆剧艺术时,没有想到它的发展史上还有这些疑
问吧?戏剧史研究的大门敞开着,希望你也来解开其中的几个“?”。
(缪依杭)
喜剧始于何时?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留下来的剧目,非常丰富。虽然没有根据悲剧、喜
剧的美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但喜剧的存在却是客观的,而且有大
量的喜剧剧目和论述遗留下来。这是因为戏曲是人们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本
来就充满着喜剧性的现象。它反映到戏曲中,就成了喜剧。正如元末著名戏
曲家高则诚在他的名著《琵琶记》开场时说的“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明末戏曲评论家陈继儒在《琵琶记》总评中说的“西厢、琵琶俱是传神文字,
然而西厢令人解颐,。。”。这里的“乐人”和“解颐”,指的就是喜剧的
艺术效果。那么,中国的喜剧始于何时?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喜剧成熟于12 世纪到14 世纪的宋元时期。认为这
一时期的喜剧,无论是作者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安排关目等方面都同悲
剧有明显区别。剧本的取材,往往只取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局部或侧面,
而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意义,使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联。如《幽闺记》和《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