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有“夸张式想象”,即对现实中的形象作夸张处理,“飞流直下三千尺”;有抽取某些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典型式想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旧社会农村流氓无产者的典型形象。这些创造想象的形式都以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先决条件的。

    3、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受思维的调节。思维活动由一定的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如作家在写作前要考虑文章的主题、人物、事物等,如果不假思索、信马由缰,就很难创造出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形象来。

    4、灵感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灵感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因此,在产生灵感时人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的出现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常常伴随着无法形容的喜悦。例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在验证王冠是否由纯金制成的问题时,一次入浴中忽然有悟,起来在街上狂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关于比重的阿基米德定律)简直达到了狂喜的程度。这是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

    唯心论者将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其实,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的长期酝酿促成的。它是一朵长期积累后偶尔得之的思想火花,“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飞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另外,灵感的突然产生而瞬间即逝,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一)幻想的特征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处特殊形式,与一般的创造想象相比具有下述两个特征。

    1、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幻想中的形象总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体现了个人的向往和祈求,而创造想象所形成的形象则并不一定是个人所向往的形象。例如,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有的是他所喜欢的和同情的,有的(如反面人物)则可能是他所厌恶或鞭挞的。后一种形象就不是作者所向往的。

    2、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虽然是有目的的,但不像一般的创造想象那样需要付出艰苦的精神劳动。幻想不指向于当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创造,而是指向未来,代表个体的愿望,故常常又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二)幻想的形式

    幻想可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

    1、科学幻想

    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如,一个多世纪前人们作出的到天空和海洋遨游等科学幻想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2、理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如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贡献,就是许多当代青年的理想。

    树立崇高理想对于个性品德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

    3、空想

    空想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空想往往使人脱离现实,长期陷入空想的人往往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第四节:睡眠和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睡眠与梦是古往领导来人们十分感兴趣的宇宙奥秘之一。生理心理学家为了探究梦的奥秘,采用记录脑电、眼动的仪器测量睡眠的深度,描述睡眠状态与梦的联系。

    一、睡眠

    睡眠是与觉醒周期***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律之一。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弥散性抑制,使人的感知能力、运动能力、意识等逐渐减退或处于休止境状态,但这种抑制往往是不平衡的,有些神经细胞还处于兴奋状态并导致梦境的出现。

    根据睡眠过程中脑电图(EEG)、眼动电流图(EOG)和肌电图(EMG)的表现特点,睡眠可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无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种时相。依据脑电活动特点,可将睡眠分为5个阶段:O阶段为觉醒期:脑电以α波为主;第一阶段为入睡期:α波减少,频率变化不规则,振幅降低;第二阶段为浅睡期:脑电呈13~16次/秒短节律反应,有纺锤波形出现;第三阶段为中度睡眠期:脑电出现K…复合波和少量δ波;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期:脑电全为高振幅的δ波。快速眼动睡眠发生在第四阶段里,无快速眼动睡眠则是第一到第三阶段的共同特征。

    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是交替出现的。入睡时先出现无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了90分钟左右快速眼动睡眠才开始出现,维持几分钟后又进入无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从入睡到清楚,两种时相通常交替出现3~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速眼动睡眠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

    除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时相交替出现外,无快速眼动睡眠与觉醒状态也可相互交替,只是快速眼动睡眠与觉醒状态不能双向交替。由快速眼动睡眠可进入觉醒状态,而则觉醒状态不能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随着年龄增长,每天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周期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也相应减少。成伯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天,新生儿高达15小时/天。有些成人每天只需3个多小时的睡眠就够了。

    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十分重要的。在睡眠状态中,虽然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相对换制状态,但植物神经系统却在紧张地调节着各种代谢活动。这对于消除疲劳、补充体能、排除体内毒素和代谢物是十分必要的。剥夺睡眠的人当其恢复时睡眠时间会相应延长;剥夺睡眠暂时不会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的稳定以及学习与记忆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科学家对睡眠产生的生理机制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分歧很大,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被动过程学说认为,睡眠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活动减弱的结果。在感觉剥夺状态下人们昏睡不醒的实验结果支持这种假设。主动过程学说认为,睡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主动引起睡眠,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转化。现代研究表明:睡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协同活动来实现的。是机体主动的休息过程和机能调节过程。

    二、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由于缺乏意识的控制与调节,被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组合,这些希奇古怪的组合使得梦境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所以,古代人们将梦看成是神灵的启示。由于许多梦同现实一样生动、丰富,不少人乐于接受梦中不可思议、自相矛盾的情节而不能自拔。

    梦是睡眠中发生的,但不是整个睡眠过程都是在梦中度过的。梦境多半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相中出现,内容生动离奇,但一些概念较强的、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梦也是在无快速眼动睡眠时相中出现。大量的梦呓、梦游和梦惊多发生在无快速眼动睡眠中,它们在生理学上被看成是睡眠障碍反应。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被唤醒时往往忘记了梦的内容。但是,人们往往能记住在快速眼动睡眠被唤醒时梦的内容。所以,快速眼动睡眠被视为梦的一种活动标志。

    快速眼动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频繁的时相。在这个时相中,个体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脑内蛋白合成加快,等等,有利于机体的休息、能量贮蓄。快速眼动睡眠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人突触联系的维持密切相关,对储存认知信息有重要作用。

    由于大脑皮质的弥漫性抑制,梦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也有人将梦视为意识变异状态。梦的内容源自于生活,多数组合为不合逻辑的、荒诞离奇的虚幻情境。但是,人们在梦中的体验却接近于真实,他们担心、害怕、紧张、高兴、愤怒,……。主体的同一性的梦中时常发生变化,有时是自己,有时是自我的变形,有时甚至没有同一性而象个“局外人”。弗洛伊德解释说,这是因为梦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由下意识的欲望和情绪决定的,而且淌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可以促使“继发过程”,即智力机能来观察梦的内容。

    梦的内容与个体的想象力关系密切。想象力丰富的人,构境里充满了奇异的景象,而想象力贫乏的人,他的梦境也往往平淡无奇。梦有时会帮助人们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定势产生顿悟。它是灵感得以闪现的一个窗口。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的结构,波尔受梦境的启示而发现原子结构模型,这些都是梦启迪创造思维的例证。所以也有人认为,正如植物神经系统在睡眠中调节人体机能代谢一样,梦也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积极的过程,是对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贮存。

    关于梦的心理学解释,虽然众说纷纭,但尚无公认的解释。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梦的理论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弗洛作德的理论、荣格的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广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弗洛伊德(S。FREUD)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真人睡眠时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所有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到表现,就构成了梦境。梦是愿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能欲望,缓释积聚的心理能量,又不唤起检查机制的警觉,保护了睡眠。由于梦所代表的欲望大多是我们的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为了不直接引起良心的不安,只能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来求得自我表现。手法之一是重新组合,将各种形象特征组合在一起而更具象征意义。手法之二是情感重点的转换,梦境中最不突出的部分常常最能反映潜在的意义。手法之三是象征化,某些梦的万分反复出现,对于同一个人甚至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意义。手法之四是继发作用,梦中的情节,甚至几个相关联的梦的情节按一定的线索串联在一起,组合成整体。弗洛伊德还将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可以回忆起来;隐梦则通过显梦表现本能的欲望,通过精神分析人们可以了解这些欲望。

    荣格(C。G。JUNG)认为梦是自然现象。是潜意识与自我的交谈。他将潜意识进一步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梦中,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得到表现,集体潜意识中的各种原始意象也可以原始的象征方式显现出来。梦是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交织,而后者更占主导地位。

    解决问题的理论。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梦的内容,发现梦里的隐喻和联想能帮助做梦者处理不断发展的个人问题(FREN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