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陆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该实验要求被试计算同类性质的一组算术题,即用不等容量的水桶量出定量的水。如下表,表中A、B、C各栏均代表水桶的容量,D栏代表所求的水量(单位以加仑计),共11题,第一题为例题。实验开始时,由主试说明例题做法;先将A桶装满,然后从中倒出三个B桶的量,这时A桶中剩余的水正好是D所求的水量。换以数字计算:29…3…3…3=20,若以代数式表示:D=A…3B。主试要求被试按便题方式采用代数式求解其它各题答案。

    该实验以大学生为对象,实验组79人,控制组57人。两组所做题数不同,每题半分钟。实验组从便题之后逐题求解,一直做到第8题。控制组则在便题之后只做第2、7、8各题。如此设计的目的,旨在探讨经由同样方法解答1至6题之后,是否会产生一种定势作用而影响运用简捷的方法解答7、8两题。因为2至8题均可采用D=B…A…2C的公式计算。但其中7与8两题却有简捷的方法;第7题可用D=A…C,第8题可用D=A+C。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中有81%的人套用D=B…A…2C的公式一直做到底,而控制组被试则全部采用简捷方法解答7、8两题。这说明实验组被试明显地受定势的影响,而控制组则不受其影响。

    (四)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例如,钥匙是开锁用的,箱子是盛东西用的。可是在问题情境中,现有的事物绝不可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简单的关系。而是需要靠个人运用思维,以发现事物与问题情境之间的新关系。铁锤是打钉子用的,但必要时也可用做御敌的武器;刀子是切割用的,但必要时也可用来打开罐头或放松螺丝。在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可是这个关键却常因受事物固有功能观念的限制而不易突破。

    邓克(K。DUNCKER)曾以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他以两组不同的被试,在不同的安排下使用同样五种工具解决五个问题。实验组的被试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增强功能固着的影响;控制组的被试则不经练习而直接解决问题。该实验所用的工具、练习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实验组人员不能全部人员解决问题,而控制组的人基本解决问题。

    (五)动机和情绪状态

    人的动机可影响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无疑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在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恰当的动机,人们就不能进行活跃的思维或有始有终地坚持解决一个难题。因此动机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人对活动的态度,他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求知欲等都能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弱影响到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有社会意义的动机,能促使人们为问题解决而方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通常人们把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的关系,描绘成一条倒置的U型曲线,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问题解决的效率随着问题解决者动机的增强而提高,但是动机强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之后,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这是由于心情急切,情绪过分紧张,妨碍他们总代表地进行问题定向和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案中作出合理的决策。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由于这种动机状态造成的。动机太弱,注意力容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问题解决效率也很低。因此太强或太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解决,而中等强度的动机则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情绪因素对问题解决也有明显的影响。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有时也会是消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干扰问题解决的进程。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J。D。DODSON)曾对作业绩效和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发现,作业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曲线关系,即唤醒水平太低或太高时,作业绩效都不好,只在中等的唤醒水平时,出现最佳的作业绩效。此外,对于困难的任务来说,适宜的唤醒水平比任务容易时要低一些,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时,操作绩效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操作初等的算术运算时,操作绩效的高峰处于中间的唤醒水平;操作简单反应时,操作绩效的高峰处于较高的唤醒水平。这说明问题解决效率是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所制约的。要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当的情绪状态。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春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前所未知的或社会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两种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固然要求进行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多联想,提出多种假设或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创造性思维还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众多的选择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答案,或经过检验采纳某一种假设,这就必须经过聚合思维。例如,邓克(K。DUNCKER)的“治疗胃癌”问题。这个例子假定一个人患胃癌,经医生诊断不能开刀切除,唯一可能的治疗方法是用放射线交癌体组织破坏。但遇到的困难是,如放射线强度不够,就不能破坏癌体组织,如其强度增加,可能在破坏癌体组织之前,先伤害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组织。如何在不伤害健康组织的原则下,采用放射法治疗此种胃癌呢?对于这个问题,问题解决者首先进行发散思维:找出一条到达胃部的通道,插上导管,放射线通过导管,把健康组织移出射线通道;在射线和健康组织之间插入隔层;把癌体组织移到身体表面,注射化学药物,将人体其他有关组织麻醉;先用微弱射线多次对健康组织照射;使之产生免疫作用;在通过健康组织时,把射线强度降低,等接触到癌体组织是,把射线强度增高,等等,然后,通过聚合思维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先以较弱的射线通过健康组织,通过透镜,予以集中,使其焦点正好落在癌体组织上。这样就可获得足以破坏癌体组织的强度。这种先通过发展思维后聚合思维而解决总是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整过程,是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才得以完成的。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协调活动,才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新联系,提出新假设,解决新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更为重要。

    (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为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化。所以文艺伤口中新形象的创造,科学研究中新假说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正如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四)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又一典型特征。所谓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人在以全部精力集中去解决思考中的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灵感。例如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有机化学中碳氢化合物苯的分子结构时,他先是因苦思不得其解而停止思考,面对火炉打起瞌睡来。在睡梦中,他看见很多碳氢的原子排成很多圆圈在他面前跳动不已。其中一个贺圈突然飞临他的眼前,像一道闪光,把他惊醒。梦中原子排成圆圈,使他获得灵感而发现了苯分子C6H6的环状结构。灵感的闪现之所以能使人“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超常态的心理压力和思维能力。这种压力和能力常常是科学研究和艺术成果降生的动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心理学家们以往在这方面曾有不少研究。有的请求发明家们自述创造性思维的经过,有的则从他们所留下的日记、传记以及有关的资料中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具代表性的可推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的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说。他认为无论是科学或艺术的创造,大体上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心理学家们以往在这方面曾有不少研究。有的请求发明家们自述创造性思维的经过;有的则从他们所留下的日记传记以及有关的资料中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具代表性的可推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G。WALLAS)的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说。他认为无论是科学或艺术的创造,大体上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

    是指创造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为创造作准备。科学家在创造之前都需要对前人所积累的有关同类问题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然后才可能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旧关系中发现新关系。从前人的经验中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启示。所谓创造,绝非无中生有。例如,爱因斯坦(A。EINSTAIN)的著名《相对论》,写作仅化了五个星期的时间,但是准备工作却花了七年之久。文学艺术亦是如此,个人必须先具备基本的文学或艺术修养,而后才能谈到创造。

    (二)酝酿期

    是指在已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皖和思考的时期。经过准备阶段,思考者不仅对某方面的知识经验已有了相当的基础,而且开始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在酝酿期,当思考者遇到新问题而进行各种浓度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时,思考者可能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而从事其它活动。这时候表面上看来已经开始了的思考活动已经中断,但事实上思考可能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时候在个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