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性研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四〕“初”是最下面的交位。《易》中称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原来

    “易”的卜卦方式是用蓍,蓍在北方俗称臭蒿子,到处都有。蓍晒干后,排列组合,阳

交九揲组成,所以叫“九”;阴爻由六揲组成,所以叫“六”。

    〔注五〕旧说第一个“见”字,念现,就是出现的现。其实两个见字都可做见到解释。

《史记》天官书索隐引石氏的话:“左角为天田。”封禅书正义引汉旧仪说:“龙星左角为

天田。”所以田字实在可指天田。

    〔注六〕过去人标点,都标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旡咎”,都错了。俞樾《古

书疑义举例》(以重言释一言例)中说:“《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

惕者,惕惕也。犹言终日乾乾、终夕惕惕也。后人不明一言之即为重言,遂以‘夕惕若’为

句矣。《尚书》盘庚中篇:‘乃咸大不宜。乃心钦。”钦者,钦钦也。乃心钦,犹‘诗’云

‘忧心钦钦’也。后人不明一言之即为重言,遂以‘乃心钦念之忧’为句矣。由不达古书之

例,失其义,并失其读也。”这种见解是很对的。中国人不会读古书,有时闹出大笑话。这

个乾乾夕惕,在清朝乾隆时候。就出过大笑话。

    〔注七〕古代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因为龙飞在天上了。

    〔注八〕《象传》说这一卦辞的意思是“盈不可久”,是对的。

    〔注九〕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和“坤卦”有卦外的”用九”、“用六”的卦

辞。

    〔注十〕谁也没头头了,该是表示龙的消失。后来演变成”群龙元首”的意思,似乎不

是原义。《象传》说:“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就胡扯扯远了。闻一多《古典新义》

说:“上九‘亢龙’,亢有直义,亢龙即直龙。用九‘见群龙无首’,群读为卷。”又说:

“卜辞龙字……其壮尾交于首,曲身若环,岂所谓卷龙钦?……卷龙如环无端,莫辨首尾,

故曰:‘无首’,言不见首耳。龙欲卷曲,不欲亢直,故‘亢龙’则‘有悔’,‘见卷龙无

首’则‘吉’也。”

    〔注十一〕上卦是“兑”卦、是阴卦;下卦是“艮”卦.是阳卦,表示女的在男的上

面。

    〔注十二〕“咸”是卦名。咸是感的意思、感应的意思。

    〔注十三〕《易》中称阴爻为“六”,见〔注四〕。




《战国策》记性交姿式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提供策略的结集,记录战国七雄齐、楚、燕、韩、

赵、魏、秦和西周、东周、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史事,以国为单位,共收三十三篇,前

后包括了两百四十五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谓战国时代一百八十一年

的历史。(战国起算方法,照《史记》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资治通鉴》是公元前四0三,

有七十多年的误差。从宽来算,战国早期也就是春秋晚期。)

    《战国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时一地,汉朝刘向校勘官中藏书,将皇室保存的

各种文书加以订正,命名为《战国策》。后来刘向的本子也残缺了,宋朝曾巩曾加以增补,

而成为今日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相当《战国策》的帛书二十七篇,这

一发现,给这部书平添了许多身价和兴趣,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帛书中能跟今本《战国策》

对得上的,有十一篇,约占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们埋藏在地下两千一百五十年,再重

见天日,在发潜寻幽上面,可有极大的帮助。

    《战国策》中有许多妙文,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韩策”中一段话:



    楚国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被子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

王曰“韩之子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殽。臣闻之,唇揭者其齿

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后

谓尚子日:“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妄之上,而妾弗重

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扳韩之危,日费千

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秦国宣太后在外国大臣面前公开描写性交姿式,说自己丈夫一屁股坐上来,因为体重太

集中一点,就吃不消;可是全身压上来,因为体重平均分担,所以就无所谓了。这种妙文,

在甫宋鲍彪新注本里说:“宣太后之言污鄙甚矣!以爱魏丑夫欲使为殉观之,则此言不以为

耻,可知秦母后之恶,有自来矣!”在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说:“此等淫亵语,出于

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他们全都大惊小怪了,他们不知

道中国古代文明中,在性的看法上,确曾有过开通的一面。大多的性禁忌其实是以后的事。

    《战国策》中因为记录了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提供的策略,其中自然不乏有使道学家头

痛的“邪说”(秦国宣太后用性交谈政略,自也是“邪说”之一),当然也动了查禁(“灭

其籍”)的念头,所幸有惊无险,还是留存下来了。曾巩在序里说: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

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

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故孟子之

书,有为神衣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到

秦、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得而废也。”



    正因为“禁邪说”之前,得先使人们知道被禁的“邪说”是些什么,所以,这些反面的

言论,得以“反面教材”而留传于世、“放而绝之”了。“放而绝之”者,任它存在却同时

“著而非之”(加以打击)之谓也。连古人都知道用“放而绝之”的手段对付不当言论,可

是其笨如牛的国民党却不知道,你说国民党多要命?

                                                 一九八四年十月五日





佛经中的性交文字
    佛经里对女人殊无好评。《毗奈那杂事》说女人有五种过失(瞋、恨、作恶、无恩、刻

毒),像大黑蛇一样;《增一阿含经》说女人有五想欲(不净行、瞋恚、妄语、嫉妒、心不

正);《正法念经)说女人有三放逸(自持身色、自持丈夫、骄慢)……佛经的终极立论不

过希望男人脱离女人、女人变成男人,除此之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高明的。

    但是,男人脱离女人、女人变成男人的境界,事实上,还没那样快。在过渡时期,男人

还是免不了肏女人,女人也免不了挨肏。在这一方面,佛经中密宗经典里,可就写得有趣多

了。在《佛说秘密相经》中,就有这样指导肏人被肏的文字:



    作是观想时,即同一体性自身金刚杵,住于莲华上而作敬爱事。作是敬爱时,得成无上

佛菩提果,或成刚手等,或莲华部大菩萨,或余一切逾始多众。当作和合相应法时,此菩萨

悉离一切罪垢染着。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如是诸大

菩萨等,作是法时得妙快,乐无灭无尽。然于所作法中无所欲想。何以故?金刚手菩萨摩诃

萨:以金刚杵破诸欲故。是故获得一切逾始多无上秘密莲花成就。



    又说:



    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钻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金刚手,汝今当知彼

金刚杵在莲华上者,为欲利乐广大饶益,施作诸佛最胜事业。是故于彼清净莲花之中,而金

刚杵住于其上,乃入彼中,发起金刚真实持诵,然后金刚及彼莲华二事相击,成就二种清净

乳相。一谓金刚乳相,二谓莲华乳相。于二相中出生一大菩萨妙善之相,复次出生一大菩萨

猛恶之相。菩萨所现二种相者,但为调伏利益一切众生,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

事业。



    这里所说“金刚杵,就是男性生殖器;所说“莲华”、“莲花”就是女人阴部。佛经中

认为性交是“敬爱”的事,“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这种对性交的赞

美,真是古今罕见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八日





且且且且且
    在陈仁涛《金匮论古初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们“生殖器崇拜”(phallicism)

的图片,那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发现的“石男根”——一条上面刻着三角绳纹饕餮的、青铜

文化风格的石做男人生殖器。看过以后,我们可以恍然大悟:我们这个“礼义之邦”的民

族,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一样,也不例外的崇拜过这个玩意儿,甚至崇拜得别有天地

呢!

    瑞典人安特生(Andersson)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陶祖”,可说是中国人搞生殖

器崇拜的最早玩意,证明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随着这种崇拜的越来越进步,这种文化

也就越来越成为精致文化了。其登峰造极,是中国人抛弃了石而改用玉,就是用玉制做男人

生殖器,它的专名,就是“圭”。“圭”是典型的男人生殖器的造型。中国人崇拜男人生殖

器,统治者父死子继,当然更崇拜得不亦乐乎,于是大家比谁的生殖器大、谁的老子生殖器

大,而以“圭”的大小,像征权位的大小。《周礼》上说“镇圭”一尺二寸长,“天子守

之”;“桓圭”九寸长,“公守之”;“信圭”七寸长,“侯守之”;“躬圭”七(应是

五)寸长,“伯守之”,此之谓也。“圭”在后来,精致得尤其厉害:天子用“大圭”见天

地、见祖宗、用“珽”见诸候、见大夫;诸侯用“荼”见天子、大夫用“笏”见天子,最后

搅成一团,都通称“笏”了,在用法上,在汉朝以后,也慢慢改为大臣专用的手版了,大臣

上朝时把要上奏的提要,写在“笏”上面,以防忘记,所以“笏”在最后,变成一种夹带的

道具了。

    正因为中国人搞生殖器崇拜,所以实物之外,在象形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它的遗痕。

在甲骨文中,表示男人生殖器的文字是:

    见图



    



    在金文中,表示男人生殖器文字是:

    见图



    



    这些写法,杨家骆“释且”一文中收罗得很详细。

    阮元《揅经室一集》有“释且”,中说“古文‘祖’皆‘且’字”,到了小篆出现,才

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祖”字:



    小篆始左示作祖,故《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今音祖则古切,且千也切。不知

古音古谊正相同也。《礼记》檀弓:“曾子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