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职场与家庭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毋庸置疑,当前的年轻大学生和员工,大多是80后,而且基本是独生子女,被称为“用完即扔、想唱就唱”、备受宠爱的“尿不湿一代”,但是一进入单位,要求就变成了被要求。由于单位是一个必须让每个员工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地方,所有员工从入岗第一天,就首先会被要求承担责任,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为客户和单位创造价值。越能适应这一转轨,越有发展;越不能适应,就越难在单位和社会立足。

  与此同时,单位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又在哪里呢?在学校,读书就行了,在单位里,非常重要的是办事能力。办事某种意义上比读书更难,读书最终通过办事体现价值和创造性。正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指出:“要办成事,就要找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的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任何单位都希望拥有更多这种“想、肯、敢、会”办事的员工。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单位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奉献和办事,怎么可能有大的发展呢?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一书分四个单元: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知识人”到“能力人”、从“个体人”到“单位人”、从“自然人”到“职业人”,无一不是将刚入职场的转轨意识和做法,进行分类和探究。该书中,不仅有“要改变世界,先适应世界”、“学历重要,学力更重要”、与其“盲目跳槽”,不如“岗位跳高”等精彩的阐述,而且还有许多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做法,不仅能给刚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启示,而且对尽管进入职场,但还没有完成转轨的老员工,也能给予有益的指导——如果他们(其实还包括他们所在单位)不懂得这些基本的职场素养和成才规律,就得在这方面补课,并获得真正的突破与进步。

  当然,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万能书,真正转轨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觉悟和实践。顺利转轨,也是顺利发现自己的过程。

  转轨决定成败。转轨的力度,也决定了发展速度。这本书主要是对年轻人的忠告,对于所有关心年轻人成长的各级管理者、研究者也都有启示。

  甘霖是我的老同事、好兄长,他和小兰倾情奉献的《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既有他们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的专业积累,更凝结了他们对人才成长的期待和热情,我愿和每个读者一起,在阅读的愉悦中分享更多成长的启迪和智慧。

  《中国青年报》常务副社长 张坤

第一章 要想改变世界,先得适应世界(1)  无论是大学生刚毕业,还是单位里的新员工,往往是雄心勃勃,不仅想很快得到足够的回报与发展空间,而且也想着凭自己的努力去“征服新世界”。但是,满腔热血的他们,往往在现实面前会很快碰壁。为什么会这样呢?

  并不是现实过于冷酷,而是他们没有把握走进社会的第一法则——

  只有先适应世界,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换言之,适应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 越早接受“不如意”,越能过得“更惬意”

  “怎么社会和我想像的大不一样啊?”

  “太不如意了,实在不想干了!”

  如果对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们做一个调查,上述意见可能是不少人最明显的感受之一。他们对社会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如果涉?到工作单位,那就更多“不如意”——工作要求怎么那么多?同事对我的态度怎么这样?领导对我怎么那么不理解?干同样的工作,别人为什么收入比我高一大截?

  毫无疑问,有着这种认识和心态的人,往往是职场中最痛苦的人,而且,不管在哪个单位,也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不要因此而将指责的矛头仅仅指向这些人,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与他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有关,也更不要因此而否定他们。其实,只要改变有关的认识,完成有关突破和转变,他们同样会从消极走向积极,从失败走向成功。

  对此,我自己就?着深切的体会。从摔了一个大跟斗开始自己职场的第一步,到成为一个在单位里脱颖而出的人,其关键就在于完成了认识和行动上的重要转变。

  我属于少年得志的那一类人,16岁上重点大学,20岁大学毕业。在校期间,就发表作品,还荣获全校大学生业余科研成果及创作奖。所以当自己刚分配到一家省报的时候,格外期望得到领导的器重。但没想到:领导对我并没有格外器重,还让我和几个同分来的大学生一起去做校对这种最基本的工作。仅仅干了一个月,我就干不下去了,和另外几位同事闹起“罢工”来。后来虽然报社领导把我们分配到采访部门,但我?是挑肥拣瘦,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天怨气冲天,看谁都不顺眼。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没意思”,于是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眼高手低”、“不服管”的恶劣印象。

  我极为痛苦,去采访时,所看到的,却又大多是平时不愿意看到的阴暗面。这和我大学时想像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别。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心灵脆弱的我,曾经差点从湘江大桥上跳下去自杀……一年的试用期满了,在转正的讨论会上,大家对我这位重点大学毕业的才子一点都不客气,提出了我的很多缺点,差点让我转不了正!

  就在人生的这一关口上,幸亏我遇到一位名叫吴谷平?记者。他对我说:“吴甘霖,你再这样下去,即使不被单位开除,也有可能被社会淘汰了!你怎么就有那么多怨气,为什么就不能好好适应社会和单位呢?”

  我振振有词地反驳:“社会中有那么多不好的东西,难道叫我们去妥协吗?”

  “适应社会并不是要你向不好的东西妥协,而是你要勇于承认:现实是怎么样,你就得承认它是怎么样,不能强求它一定要如你的意。接受这个现实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你还可以在这基础上,去获得你的发展机会,并实现人生理想。”

  “那我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呢?”

  “少发牢骚多做事,?主动做好一件事给别人看。”

  这句话讲得十分朴实,但对我有如当头棒喝,一下子将我震醒过来:是啊,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带着“象牙塔”里的期望,来认识社会和单位。不仅希望社会、单位以及工作都应该是自己期望的样子,而且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就处处希望大家承认,又处处要求单位重视自己。这怎么可能呢?

  我明白了:要少一点痛苦,就得早一点从不切实际的“天上”落到地上来,重新认识生活的真相。不仅如此,要赢得信任和承认,就得改“要我做”为“我要做”。不久,机会来了。单位组织青年记者去韶山?游,在中途休息时,我发现一家商店经营很有特色,就主动写了一篇300多字的稿件,之后交给部门领导。

  我真没想到,虽然是一篇很不打眼的稿件,可领导立即召开部门会议,大大表扬了我。不是表扬我水平有多高,而是社里本来没有给我安排任务,我却表现出了很好的主动精神。这是我进入报社一年多来,第一次受到表扬。我知道我找到了成功的钥匙,于是处处主动,经常去做一些一般记者不愿意去采访的新闻,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

  我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1995年10月,我被选去参加中宣部和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经验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当时我刚23岁,是最年轻的代表。

  1996年,我在108天内,到湖南最穷困的湘西进行了2000多公里徒步采访,发出《湘西纪行》系列报道几十篇,更引起轰动。省政府还专门为我记功,并在报社开了一次庆功大会。年轻记者因为报道获得如此荣耀,在单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一章 要想改变世界,先得适应世界(2)  我走入社会后第一个阶段的智慧感悟,可以总结为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第一步的成功,就要勇于从象牙塔中跳出来,去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并通过完善自己去完善社会,通过完善社会来完善自己!”我终于从痛苦中获得新生,并一步一步获得更大的成功。

  多年以后,我再次见到这位当年影响了我一生的前辈,当时他已经是上海《文汇报》的书记。在我一边与他畅谈过去并感谢他当初对我的影响时,我惊讶地发现,在他的桌上,正放着一篇长篇报道,披露了当今社会一个既让人震惊,又引人深思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进入单位后难以适应工作;

  一方面,许多单位的领导痛感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充满了失望。

  我深深地感慨:当初困扰我的问题,如今还在困扰着许多和我当年一样的人!我想:如果他们要走出这重困惑,恐怕还得首先从尽早适应社会、适应单位和工作开始。于是,我不由再次想起了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送给大学毕业生的11条格言》,尤其想起第一条格言——

  “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看这句话时受到的巨大震撼:

  第一,要知道比尔·盖茨可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啊!一个改变世界的人,首先向我们倡导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适应世界。这说明什么?要改变世界,先适应世界——适应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第二,他还特别指出:不仅对合理的东西要适应,对不合理的东西也要适应。

  很多人一遇到不公平,首先想到的就是抱怨,和它势不两立。而比尔·盖茨面对世界的不公平,并没有要我们去抱怨,也没有叫我们立即去斗争,而是首先适应。这也充分说明:要消灭不公平,首先要适应不公平,然后创造条件去改变这种不公平!

  比尔·盖茨的格言,对属于80后甚至90后的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尤其有启示意义,他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做错事情,父母都会包容;在学校做错事情,老师也只是善意地提醒。在工作中,不少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往往要由领导、单位安排,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到格外不如意呢?那些长期习惯了原单位模式,初到新环境的人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面对这种种的不如意,很多人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跳槽走人。但换个地方,发现问题同样存在,于是再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学生尽管已经毕业好几年,但还是没有完成最基本的转型的根本原因。

  其实,明白了社会和单位与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明白了他人不可能全部以你为中心,以理性的态度尽早地接受不如意,反而能更快地过得“更惬意”。我们不妨来看看因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于丹教授的经历。

  在很多人看来,像于丹这样的人,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