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月薪50圆(银洋或国币)。这样的薪金相当于一个中小学教师、或者普通记者、报刊编辑;年龄不超过30岁。    
    “与其说他吝啬,还不如说他俭朴。吝啬也罢、俭朴也罢,总之他不肯滥用一分钱。虽然,在生活程度这样高的上海,真是不得不如此呢。”    
    去年新春他刚结婚,租用了新房,有了自己的小家,正月元旦,他备了一本新帐簿,并且立了一张预算表:    
    房租10圆(20%)    
    伙食费  11圆(22%)    
      其中:米面3圆(6%)    
    菜金7圆(14%)    
    火油1圆(2%)    
    衣服5圆(10%)    
    车费3圆(6%)    
    杂项  10圆(20%)    
      其中:日用品4圆(8%)    
    交际应酬5圆(10%)    
    娱乐1圆(2%)    
    储蓄8圆(16%)    
    备用特别费  3圆(6%)    
    合计50圆(100%)    
    他立好了这张预算表以后,自己看看,非常得意。他想每月至少储蓄8块钱,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开支,就可以有11块钱积存起来;一年132块钱,放在银行里又可以生利。他觉得经济前途很光明。    
    房租10块钱,住了石库门楼房的一层,有电灯、自来水,这不算贵。若是在繁华地段的房租要高出一两倍呐。虽然离开上班的地方远,每月要花3块钱车费,平均每天1角,乘坐两次公共汽车或电车,还是划得来的。    
    每月伙食费11圆,合每人5圆5角。3块钱粮食,大米每斤6-7分钱,共计买44-50斤米,先生吃饭多些,夫人胃口小点儿。7块钱菜金,每天合2角3分,还不到70个铜圆(当时上海市场上银圆是主币、铜元是辅币;每块银圆兑换2百-3百个铜元)。当时一两个铜元可以换一只鸡蛋。荤菜:猪肉、牛肉或者鸡肉每斤大约2角多钱,豆油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9分钱、食盐每斤6分钱,青菜萝卜之类每斤2-3分钱,等等。    
    燃料1块钱可以买15斤火油(煤油),每斤7分钱。烧饭煮茶都用它,合每天消耗半斤。    
    衣服每年60圆是不能省的,鞋袜帽子都在内。夫妇每人总得置办两三套普通服装罢,每套10圆以上。一双皮鞋至少也要5圆。    
    杂费也是不能省的:肥皂每块5分钱;寄信邮资本市3分、外埠4分;理发每次2角;娱乐费每月至少要1圆,随便看一场电影(当时又叫影戏)每张入场券2角或3角,每个月两人总要看两场。否则人生太枯燥了。上海滩的交际应酬费最难以捉摸。    
    参照:1933年上海工人生活状况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略微有所提高,通常为16。7圆到33。3圆,一般约为20圆。普通的工人家庭(双职工)年收入平均达到400圆以上,比前几年有所增加。在抗日战争以前的10年内,大致上名义工资年增长率为3。1%,扣除物价上涨率2。2%,实际收入每年增加0。9%,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种趋势到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时经济政策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为下降)。    
    至于专业熟练工(占工人总数的15%左右)、邮电职工、印刷业技工、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年收入可达600圆以上(月收入50圆以上),达到“小康”水平。生活消费明显增加,相当部分用于子女的教育费、服装费、娱乐费,以及居住比较好一点的住房。    
    中级职员和(大专毕业的)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专业作家、律师、一般演员等(通常称为自由职业者)家庭境况比较好些,四-五口之家月收入一二百圆以上者,可以住两三间房子,月租金20-30圆,伙食费40-60圆。常常雇佣一个女佣操持家务,女佣的开支除了供给一日三餐(约合6-8圆)、安排住宿以外,另给月工资4-5圆;每年需多花费120-150圆。这样的家庭逐步进入“中间阶层”,成为社会中坚。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四部分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8)

        
    一、食物    
    家庭伙食费用每户年均241。54圆,占总支出的53。2%,也即每个成年人每天最低食物费用为2角钱。其中主食为:大米和面粉129圆;早点(大饼、油条、糍饭糕、包子、馒头等)31。4圆,每个成年人每天最低早餐费为3分钱。蔬菜、豆类42。3圆。肉鱼禽蛋39。9圆,其中鲜猪肉每户年均消费为41斤;水产鱼类年均55斤。调味品(油盐酱醋、白糖、料酒等)为25。4圆。其他为5。3圆,例如水果、花生、瓜子、红枣、桂圆等。    
    1933-34年间上海市零售物价为:一号籼米每斤4。8-5。6分,鲜猪肉每斤2角8分-3角1分,活鸡每斤3角2分-3角9分,鸡蛋每斤1角7分-2角,豆油每斤1角2分-1角7分,猪油每斤2角7分-3角,食盐每斤8分-1角,白糖每斤1角8分-2角1分,等等。一个馒头(2两)价一分钱,上海人爱吃的大饼油条也是一分钱。    
    二、住房    
    房租费用每户年均37。85圆,占总支出的8。3%,在305户工人家庭中,住楼房者60%,平房34%,草棚6%,每户平均1。65间,平均每间两个人(或一大一小)。也就是说,每个房间都有一、两张床铺,够拥挤的。铺设木地板的占62。3%,一般是在楼房上;而平房多无木地板,水泥地占13。4%,砖土地占24。3%;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家没有专用厨房(灶披间),而在过道甚至天井(露天)里烧煤球炉子做饭、烹调。    
    三、穿着    
    衣服鞋帽费用每户年均34圆,占总支出的7。5%,这34圆“仅仅够上层社会买一双高级牛皮鞋”。    
    工人家庭多半是选购廉价的棉布,由主妇自己做衣服,或者买来衣料请普通的裁缝制作。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做一套单衣服装(长上衣长裤子)加一双布鞋,共用布2丈左右;一件女衫5尺布、一件南上衣8尺布;因此购买布匹的费用将近20圆。1933-34年上海市零售价格,细布每尺9分-1角钱,棉花每斤4角5分-5角钱,线呢绒每尺1角4分-1角6分钱。所以,做一件单衣只要1-2块钱、做一套服装大约5-6块钱就可以了。    
    四、燃料    
    燃料费用每户年均29圆,占总支出的6。4%,主要用来烹饪和照明。烧煤炉的燃料以劈柴、煤球为主,烧煤油炉和点煤油灯则全用煤油。上海市零售价格煤油每斤1角一分,煤球粉每担(百斤)1角5分。只有九分之一的家庭有电灯。      
    五、杂项    
    其他嗜好、教育、文化费用每户年均112圆,占总支出的24。6%,其中茶叶烟酒费用为20圆。香烟(普通的金鼠牌)每盒5分钱,每条4角8分钱;普通茶叶每斤3角3分钱。    
    教育程度:在305家的户主(平均年龄34岁)里面,上过小学的有100人,占33%;受过初中教育的20人,占7%,其他40%的人所受教育不满一年。305户的工人子女中,仅有一个人是大学生,每年学费80圆。    
    订阅报纸的家庭仅有16户,占5%;绝大多数家庭保持敬神祭奠的传统习惯,每年化费4圆,而锡箔费每户2圆。从农村带来的迷信、愚昧等陋习尚有相当大的市场。文化素质还是有待提高。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四部分抗战前夕上海的文化人(9)

    1930年上海市产业工人数为26万3千人。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工人数:无锡市为7万人,苏州市为6万人,宜兴市为12万6千人,武进市(常州)为1万6千人,南通市为1万3千人,镇江市为9千人,南京市为1万8千人,杭州市为1万6千人,芜湖市为1万5千人……,共计约64万人。总之,30年代以上海市为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现代工业区,为当时东方最大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这一地区的现代中间阶层和产业工人的兴起,为当时新文化提供了革命动力和新鲜的血液。    
    1929-1934年,上海市社会局对于上海工人阶级的生活程度进行了持续5年的跟踪定点调查。考虑到区域、行业、年龄、人口、收入、消费、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项目,随机抽样305户工人家庭(共1401人,平均每户4。62人,其中就业人口2。06人;通常是一对30岁左右的工人夫妻加上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平均“等成年人口”为3。3人)。逐日将生活费记帐,坚持数年,加以整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305户工人的行业分布为:纺织业60。3%,搬运业(以及行贩)11。6%,机器及建筑业9。5%,饮食业7。8%,化学工业6。4%,其他,水电业、印刷业4。4%,基本是按照上海各行业比例。    
    居住区域为:沪东21%,沪西42。3%,沪南18%,沪北5。9%,浦东12。8%,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根据1934年出版的《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辑)所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到1933年一个典型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妨与上述1928年的统计资料作一比较):    
    1933年上海市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合3。3个“等成年人”)每年生活费454。38圆,合每月37。87圆;也就是说,每个“等成年人”每月最低生活费为11圆5角。基本生活费用分为5大类:    
    日常食物53。2%,房租8。3%,衣着7。5%,燃料6。4%,杂项24。6%,这5大类,成为几十年来统计生活费用的基本项目。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四部分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1)

    (十一)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    
    独立人格往往需要独立的经济关系为后盾,四大自由必须以社会经济选择的自由提供保障。“海阔任鱼跃”和“笼中鸟有翅难展”都可作此解。虽则经济的富裕有时伴以精神的贫乏,然而思想自主权和表达权必须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支撑。    
    早在1923年鲁迅就公然宣称:“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或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鲁迅又指出:“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