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内分别印有“不挂失票”和“凭票即付”八字。1913年(民国二年)的壹圆兑换券、1914年(民国三年)的五圆兑换券,票面也印有“赁票即付国币”字样,每种票上都印有地区名称,计有济南、哈尔滨、天津、重庆、上海等。
1915年袁世凯称帝,激起了讨袁战争,财政状况日趋恶化。1916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致使商民蒙受很大损失。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俗称“中交票”)1元本来应该兑现银币(大洋)1圆,但在内乱时完全不能兑现,经常只能兑换银币6角或8角,……市场上货币混乱。
中央银行的银币券
孙中山为了调节资金、活跃经济,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宋子文任该行行长。广东中央银行于1924年8月15日开业,同时发行美国印制的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版孙中山像的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百圆五种银币券。
其中,壹圆票正面为绿色,五圆为赭色,拾圆为淡褐色,伍拾圆为红色,壹百圆为棕色。背面均为蓝色。中央均印有孙中山于1922年拍摄的肖像,上印“中央银行”,下印“通用货币”字样。今见到的壹元券面两边均有“湘赣桂通用券”(湘指湖南、赣指江西、桂指广西),伍圆币印有“爱国纪念”和“保存货币”字样。
此后,又发行一套新的银币券,文字图案与旧券基本相同。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军需浩大,来不及印制大量钞票,中央银行便在原来的钞票上加盖“湘赣桂通用券”等字样,在陆续攻占的各省通用。国民革命军北代占领汉口后,于1927年1月成立中央银行汉口分行,发行兑换券,印有“汉口”字样。
除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外,一些普通商业银行经政府核准也取得了钞票发行权,如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大中银行、中国丝茶银行、中南银行、殖边银行、农商银行、边业银行、西北银行、中国农工银行等,它们对发展国民经济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国家银行发行兑换券的同时,各省地方金融机构也发行了各式各样的钞票。民国成立后,许多省财政极度困难,筹措无着,只好以发行纸币为其财政来源。任意增发,造成纸币价格低落,失去信用。北京政府1915年发布《纸币取缔条例》,几年后又发布《修正纸币取缔条例》,仍然不能禁止各省银钱行号滥发纸币,人民深受其害。
“废两改圆”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28年10月公布《中央银行章程》,11月1日国民政府在上海设立新的“中央银行”,特定为国家银行,具有经理国库、铸造货币、发行全国性兑换券、经营内外债券的特权。后来又利用修改金融条例的办法,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总行迁移到上海,特许中国银行为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为全国实业银行。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开始在上海首先施行“废两改圆”,规定银圆和纸币“元”完全一致;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确定以银本位币的“圆”为单位,银圆同银两的折算率,定为一圆等于上海规元七钱一分五厘。零碎的银两不再流通,由中央银行收购统一铸造银圆,价值估计约2。6亿圆。
规定每枚银圆重26。7克,含纯银23。5克(含量88%),标准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双帆船图案的“孙币”又称“船洋”。 这时只有作为小币值辅币的铜钱(铜板、铜子儿)尚可流通,但是逐渐也被纸币角票和辅币代替。于是各地“钱庄”(银号)操纵中小型工商业金融市场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不得不向现代化银行靠拢。此后全国的货币制度逐步得到统一。
所谓“银两”实际上是一种记帐单位,并非在市面上真有银两作为货币在流通。不过由于我国使用银两有悠久的历史,而银圆是在清中叶以后,才大量自国外输入的(最初有西班牙本洋与墨西哥鹰洋,后来有英国的香港银圆与法国的安南银圆等等)。因其质量形式标准化,使用方便,流通日广;民国以后,早已成为市场上通用的本位货币。无论国家预算、赋税收入、薪工支付,概以银圆计算。只有某些个别单位 (如海关) 仍以“银两”记帐,实际收付,亦折合为银圆。而银两的成色不一,计算方法复杂,虽然上海、汉口等地都产生了标准计算单位,如上海的“九八规元”,汉口的“洋例”,北京的“京公砝平”,天津的“行平”等等。但仍无补于全国性银两制度的统一,而且银两与银圆两种币制并存,形成一种复本位制度,对发展经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废两改圆”这项改革是有进步意义的。
币制改革——法币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考虑到白银外流和国际市场上银价波动较大等因素,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度,采用纸币流通制。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1936年2月以后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原有数额共约4亿圆)为“法币”;同时发行法币小面值辅币。禁止其他银行再发行纸币;所有赋税和公私款项收付以及债务结算,一律使用法币;禁止使用白银和其他钞票,并限期到指定的四大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发行以后,许多场合仍然以“银圆”结算。如外汇的买卖,鲁迅委托日本友人在东京购买图书,还是用银圆兑换日元。
此后,我国的钞票从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一变而为不兑现的纸币。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因它可以自由买卖外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战起,平津和上海广州等口岸外汇大量外逃。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外汇套购,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圆,对外又不能自由购买外汇,它就变成一种纯纸币本位了。
关金券
关金券,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原来海关的关税以银两计算,但是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了中国关税收入。中国政府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纯金0。601866 克(合美金0。40元)为计算标准,称为“海关金单位”。
1931年5月,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兑换券,作为交纳关税之用。
1942年4月,以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的比价,跟法币并行流通。实际上表明,这时法币已经贬值到二十分之一以下。
附录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
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算大。
蔡元培和鲁迅所活动的时代,主要在这24年之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银圆时代”。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20年代初,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若要拍摄电视剧的话,必须注意这个细节。本来“块”这个量词专用来计数“有分量”的事物,说的是金属,而非轻薄的纸。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所以我们可以对“一块钱”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今人民币3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
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 %,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