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 作者:车水-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处偏僻,还算是较为清静的地方。在这里,李季兰不知不觉长到了十六岁,这个豆蔻
年华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肤,好似一朵盛开的白莲。她在道观中读经之外,
就是作诗、习字、弹琴。观主见她悟性甚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
极深;但是道经的熏陶并没能制约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静道观的她,却一心向
往着外面繁花似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县一带,水木清华,物产丰饶,气候宜人。自东晋以来,这
里就文风鼎盛,骚人名士辈出。玉真观虽地处偏远,但因景色幽谧,因而也不时地有一
些文人雅士来观游览。文人中不免有风流多情之辈,见到观中风姿绰约又眉目含情的小
女冠李季兰,总偶尔有大胆之士暗中挑逗。李季兰并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
阿母在旁边”的神情,令挑逗者更加心荡神怡。暗怀春情的李季兰,在观主和观规的约
束下,虽不敢有什么过份的行径,但她的一颗心,早已浸润在爱情的渴慕中。从她的一
首七律“感头”中,便大略可窥视她的一点心思: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李季兰艳丽非凡,热情如火,却被种种清规
戒律压抑着,春情只能在心底里激荡、煎熬,春花渐凋,时光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
叹。长昼无聊,李季兰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宣染着心中的激情;月满西楼时,
独对孤灯,编织一首“相思怨”倾诉心声: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没有人欣赏李季兰的才情与美貌,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李季兰实在太不甘心。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乘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兰偷偷溜到观前不远的剡溪中荡舟
漫游。在溪边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不象一般的乡野村夫。青
年人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言谈非常投缘,一同谈诗论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度过了一个愉快
心醉的下午。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包含着眷恋与期求,引动了李季兰丝丝柔情,于是两人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从此以后,两人不时在剡溪边约会,相伴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
时朱放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
诉,度过了好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
告别;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李季兰寄给朱放的一首诗
写道: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象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那样等待着朱放,天长日久,为朱放写下了不少幽怨缠绵
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凄寂情怀。
    然而,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观中情人。就在久盼朱放
不归来的时候,一位叫陆羽的男子又闯入李季兰的生活。提起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
就对他不会陌生,陆羽曾经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过一番工夫,写成《茶经》三卷,
被人誉为“茶神'。陆羽原是一个弃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
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
其根源。陆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它各类书籍,因而成为一个博学
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冠,才学出
众,貌美多情,于是在一个暮秋的午后,专程往玉真观拜访李季兰。
    这天天气薄阴,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暗自为朱放的久无音信而怅然。忽
听门外有客来访,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青年男子。李季兰请客人
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继而叙谈各自在宫观和寺庙中的生活,谈得十分投机。
    后来,陆羽经常抽时间到李季兰处探望,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先是作谈诗论
文的朋友,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最终深化为互
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好在当时道观中泛交之风盛行,所以也无人强行阻止李季兰
与外人的交往。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
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
“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作为一个女道士,李季兰能得到陆羽如此热情的关爱,心中自是感激欣慰不已。一
个女人若一生中不能得到一个知心男人的爱,就宛如一朵娇媚的花儿,没有蜂蝶的相伴
一样无奈;更何况是李季兰这样一位才貌双全、柔情万种的女人呢!其实,当时李季兰
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全唐诗》中就收录有大量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这群朋
友中,有诗人、有和尚、有官员、有名士,他们多因与李季兰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
但若讲到知心密友,就非陆羽莫属了,李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更有以心相交。
    李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
运的十世孙,出家到梯山寺为僧,善写文章,诗画尤为出色。皎然本与陆羽是好友,常
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找不到陆羽,于是写下了“寻陆羽不遇”一诗: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羽究竟到山中去作什么呢?经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观探访李季
兰去了。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常常是三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又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诗向他暗
示柔情;皎然却已修炼成性,心如止水,不生涟漪,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
己的心意: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兰慨叹:“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意飞。”因而对
皎然愈加尊敬,两人仍然是好朋友。
    虽然对皎然的“禅心不动”大加赞叹,但李季兰自己都无论如何修炼不到这一层,
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观实属无奈,她无法压制住自已那颗不安份的心。虽然有陆羽
情意相系,但碍于特殊的身份,他们不可能男婚女嫁,终日厮守,李季兰仍然免不了时
常寂寞。
    三十岁过后的李季兰,性格更加开放,交友也越来越多,时常与远近诗友会集于乌
程开元寺中,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渐
渐地,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剡中,而远涉广陵,广陵是现在的
扬州,是当时文人荟萃的繁华之地,李季兰在那里出尽了风头。
    后来,喜文爱才的唐玄宗听到了李季兰的才名,也读了些她的诗,大生兴趣,下诏
命她赴京都一见。此时李季兰已过不惑之年,昔日如花的美貌已衰落大半;接到皇帝的
诏命,她既为这种难得的殊荣而惊喜,又为自己衰容对皇上而伤感,大有“美人迟暮”
之感。在她西上长安前,留下一首“留别友人”诗云;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其实唐玄宗要召见的,并非看在她的容貌上,而在于欣赏她的诗才;可多情的李季
兰自己并不这么想,她更看重的是自己随流年而飘逝的芳容。就在李季兰心怀忐忑地赶
往长安时,震惊一时的“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李季兰
不但没能见到皇帝,自己在战火中也不知去向,才也好、貌也好,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
了。

 
霍小玉生死酬情郎



    “痴心女子负心汉”。弱女子常把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希望,全心相待,一旦失去,
不惜以性命相酬;而男子毕竟还拥有大千世界,追求功名利禄,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种
点缀,此可彼亦可,负心事由是而出。唐代宗大历年间,歌妓霍小玉与诗人李益的爱情
悲剧,就是对“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又一个诠释。
    歌妓霍小玉原来出身于贵族世家,父亲是唐玄宗时代的武将霍王爷,母亲郑净持原
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外貌秀美、歌舞动人而被霍王爷收为妾。不料,在郑净持
身怀六甲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
打破了郑净持安享霍王爷恩爱的美梦。霍王爷在御敌时战死,霍王府中家人作鸟雀哄散,
郑净持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间,开始了贫民生活。
    到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小玉已经十六岁了,禀受母亲的资质,长得容貌秀艳,明丽
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这时,母亲郑净持落难
时从府中带出的首饰细软都变卖用度殆尽,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
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为了女儿的前途,郑氏对待客的尺度把持甚严,仅限于奉歌
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出卖身体。这样竭力保住女儿的贞洁,是为了有朝一日遇
到有缘人,能名正言顺地为人妻,以获取终身的幸福。这样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娼门中
称为“青倌人”,必须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虽为“青倌人”,但因才貌俱佳,
照样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风流之客,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妓。
    这时,有一个青年男子以诗才名满京城,他就是李益。李益是陇西人士,大历四年
赴长安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他在家中排行第十,故人们又称他李十郎。中进士时,
他年方二十,才华横溢,尤以擅长作诗而闻名。他的每首诗一脱稿,长安的教坊乐工就
千方百计地求来,谱上曲子让歌姬吟唱,平民百姓也都争相传诵,他所写的“征人歌”、
“早行将”等诗篇,还被长安无数豪门贵族请画工绘在屏帏上,视为珍品。
    李益生长在苍凉的陇西,那里曾是汉唐的征战之地,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曾在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