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 作者:车水-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行将”等诗篇,还被长安无数豪门贵族请画工绘在屏帏上,视为珍品。
    李益生长在苍凉的陇西,那里曾是汉唐的征战之地,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曾在那
里驰骋拼杀,因而留下了许许多多战争遗迹,最著名的要算“受降城”,它是霍去病在
河西走廊接受匈奴投降的遗址。幼年的李益就经常游览这些古代战争遗迹,凭吊那些曾
叱咤疆场的古代英雄。这些生活经历,激发了李益的诗情,因此写下了大量的怀古诗篇,
气势雄浑,苍劲幽远,例如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除了伤古怀旧的作品外,李益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争离乱,因此也写下了
不少有关战争感受的诗,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写道: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怀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无限的惊喜与啼嘘、慨叹与无奈,跃然字里行间。霍小玉读到这首诗。直觉感同身
受,大为欣赏。而更令她评然心动的还是李益的那首五言绝句“江南词”,只用二十个
字,却将闺中怨妇无可奈何的孤寂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诗是这样写的;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
    多情的女子总盼望与心上人朝夕相守、真心相依;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倘若时时
别离,皆不足取。霍小玉阅历无数名门公子、风流雅士,却一直不肯轻易以情相许,就
因为要寻觅一个象'弄潮儿”那样守信的情人。透过这首诗,她仿佛看到了一个善解柔情
的男子站在诗后,于是在内心深处,牢牢记住了作者李益这个名字。
    后来,经过街坊邱十一娘的穿针引线,进士及第后等待委派官职的李益,来到崇德
坊的霍小玉家。两人相见,都对对方十分钟情,于是落座客厅,煮酒欢谈,大有相见恨
晚之感。两人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竟有说不完的话题。这时正值暮春时节,槛外花落
遗芳,帘前鸟鸣送爽,气侯乍暖还寒,令人神清心怡,谈兴更浓。直至夜阑人静,两人
仍未有告别之意。霍母郑氏在一旁看着这一对情意相投的年轻人,心中漾起喜意,心想:
“可怜的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可意的归宿。霍母殷勤地点上两支红烛,重洗杯盘,再添
酒菜,在烛光摇曳中,李益与霍小玉洒酒为媒,定下了终身,并一同对天起誓:“永结
同心,忠贞不二,海枯石烂,相爱不移!”
    从此,李益留住在霍小玉家,双双对对,同吃同寝,同出同入,俨然是一对新婚伉
俪。
    光阴茬苒,转瞬夏去秋来,李益被朝廷授职郑县主簿,主簿是掌管全县的行政钱粮
的官员,是仅次于县令的父母官。受印后,李益打算先回陇西故乡祭祖探亲,来年春天
东行走马上任,在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再派人前来迎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这一路奔波,
估计约需半年时间,也就是说,这对情侣必须分别半年整。
    李益获得官位,霍小玉半是欣喜,半是担忧,她好怕李郎此去,远走高飞,再也不
会回到她的身边。见李益把今后的打算说得头头是道,霍小玉深恐口说无凭,仍是疑虑
重重;李益索性取过笔墨把婚约写在一方素绫上:“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
永不分离。”
    霍小玉珍重地收藏起这一份素绫誓约,就象收藏起一份对前途的希望。在落叶送凉
的秋夜里,霍家母女设宴为李益饯行,酒意微醺中,霍小玉忽然郑重地对李益说道:
“人事变幻,难以把持,虽有海誓山盟永结同心,但等你官高位显时,难免不见异思迁,
为妾只求我俩十年之内倾心相爱,等你三十而立之年,任凭另婚高门也不算晚,到时妾
当剪发为尼,永绝红尘!”说完泪水无声地洒落衣襟,李益为之感伤不已,自然又把誓
言重复了一遍。
    谁知随后事态的发展,竟让霍小玉的担忧成了现实,李益申言再三的誓言也被迎面
的事实击得粉碎!李益回乡后,因为功成名就,好生风光了一番,喜不胜收的李家父母
忙不迭地替他说下了一门婚事,女方是当地官宦世家卢家的女儿。李益闻说此事,有些
为难,硬着头皮向父母禀明了长安霍小玉的情况,李家父母听了大摇其头,反对说:
“堂堂进士及第、朝廷命官,怎可以娼门女子为妻,真是岂有此理!”既然父母坚决反
对,加之卢家姑娘秀美知书,一派大家闺秀风范,尤其是卢家在朝中有一定势力,对李
益的仕途进展大有稗益。如此种种理由,使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李益把长安的婚约抛到了
脑后,顺理成章地与卢氏结为夫妻,双双前往郑县赴任,夫唱好随,一派和谐美满之象,
渐渐把长安绮梦和多情的霍小玉淡忘了。
    可怜长安的霍小玉,自李郎离开后,她闭门谢客,痴痴地等待情郎派人来接她到郑
县团聚。时间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半年约定的时限到了,可丝毫没有李
郎的音讯,霍母尽量宽慰霍小玉,说:“李郎才到异地,公务繁多,想必得过些时间才
能派人来呢!”
    霍小玉自己也拼命往好处想,可是,转眼又是秋凉冬至,整整一年过去了,仍然不
见李郎的踪影。隆冬来临之前,霍小玉终于忧思成疾,病倒床榻。虽有霍母精心调治,
但直到瑞雪纷飞,她的病依然毫无起色,日夜呼唤着李益的名字,声嘶力竭。精神恍惚,
知情人都为她凄然动容。
    这时,李益因公进京,有知情的友人告诉了他霍小玉的近况和病情。李益听了心中
一沉,回想起自己曾在京城欠下的一笔情债,他本打算到霍家探望,但又想到自己这种
有妇之夫的身份,去了也只能徒增霍小玉的伤悲,因而也就放弃了此愿。
    然而,关于霍小玉痴情恋李益,李益绝情弃小玉的故事却已传遍了长安城,许多人
对李益的薄愤愤愤不平。有一天,几位文友在延喜酒楼设宴招待来京的李益夫妇,酒过
三巡,宾客畅谈之时,酒楼中忽然闯进了几位不速之客,以一位身着黄紵宽袍的年轻人
为首,后面跟着几个仆人模样的彪形大汉,他们直奔李益所在的桌前。年轻人问明了李
益的姓名,便不再说什么,后面的大汉上前架起李益,飞快地挟持着下楼登车而去。
    酒楼上剩下李夫人和几位友人,个个目瞪口呆,半天没回过神来。
    这位黄袍人到底与李益有什么过节呢?其实,这位年轻人本与李益素不相识,只是
听说了李益负心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特意到酒楼中把李益挟持到崇德坊的霍家。
载李益的车来到霍家门口,黄袍人命仆人上前报称:'李十郎来也!'待霍母应声出来开
门,这伙人放下李益,转身绝尘而去。
    霍小玉在这前夜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着黄衫的大汉抱着李益而来,到
霍家房前,脱鞋登堂,梦到这里她猛然惊醒了。惊醒的霍小玉感觉头脑特别的清爽,她
回想着梦境,占解道:“鞋者,谐也,夫妇和谐之兆;而脱者,解也,离也,与李郎既
合又离,乃永决之征。”如此一来,她越加愁思如麻,不胜解脱。也正在这时,李益被
黄衫客送到了霍家门前。
    黄衫客是一个十分热心周到的人,他不但为小玉找回了李益,还命人送来了一桌丰
盛的酒席,好让这对情人把酒重温旧梦。霍小玉抱病强撑着走出卧室,来到堂前;李益
眼看旧日秀美的情人,今日憔悴到这般模样,不由得愧海交加,无地自容,想起霍小玉
对自己的许多好处,而自己竟然弃她不顾,此刻真不知对她说些什么!
    其实,李益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既已做出负心事,是无论如何也掩饰和弥补不
了的,此时他内心中强烈的自我遣责就是对他的惩罚。霍小玉端视着这位负情的情人,
只觉得爱恨交加,一忽儿面露欣色,一忽儿又摇头叹息,那昔日相爱相伴的场面,象走
马灯一样一幕一幕地在她脑际闪过,无限的甜蜜往事,都如同落花流水般的一去不回了。
    霍小玉踉踉跄跄走近李益,欲哭无泪,指着李益忿言道:“我不负君,君竟负我,
心已碎,肠已断,万念俱灰,你还来做什么!”说完,端起桌上的一杯酒,身体晃了晃,
然后下狠心似地闭上眼睛,手一扬,酒杯和酒都泼洒在地上,意思是:“我俩已是覆水
难收!”
    表明了心意,霍小王想转身回房,可是却已挪不动脚步,身体朝前倾了倾,猛地放
出两声悲哭,接着就倒在地上,气绝魂飘。
    李益见状,不胜悲恐,把霍小玉的尸体抱在怀中,痛哭出声。然而,一切都晚了!
    霍小玉的死讯传出后,长安街头有人传出这样的诗句:
    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
    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人人都为霍小玉芳魂早逝而惋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多情女子,竟为一个负心人付出
终身,人们同情之余,更多的是为她痴心不悟而痛心!
    时间往往会冲淡许多记忆,但唯独感情上的愧疚与创痛却历久弥新。李益后来官运
亨通,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礼部尚书;但霍小玉的死给他带来的感情伤痛却一直伴随
着他,令他时常暗自感伤。

 
才妓薛涛红笺传情



    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
    锦笺传妙制,过批杷门巷,千载犹称女校书。
    这一副对联题在四川望江楼薛涛井旁小室。
    唐代宗大历三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不久,时局仍然动荡不安。流亡蜀
中成都的昔日京都小吏薛郧与妻子裴氏,天天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这时裴氏生下一女,
薛郧斟酌再三,为女儿取名“涛”,字“洪度”,以纪念那一段惊涛骇浪般的生活历程,
同时也盼望自此能安度洪流滚滚的岁月。
    这时,老一辈的官吏大多失势,官场新贵迭出,一派混乱,薛郧见状,索性辞官家
居,一心一意地调教他的独生女儿。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薛涛学业进步极快,很早就
展现了她天赋的诗才。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看着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
梧桐”为题,吟出了两句诗: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这两句明为状景,实际含有他高风亮节,不随俗流的清高人生观。吟完后,他用眼
睛看定薛涛,意思是让她往下接续,小薛涛眨了眨眼,随即脱口而出: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她这两句纯粹只是触景生情,颇为生动切题,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而薛郧却暗自
认为是不祥之兆,定会预示着女儿今后是个迎来送往的人物;当然,他这种推测,除了
从诗句而来外,主要还是根据女儿那过人的才思和美貌来看的。不料,事情的发展确实
也应了薛父的预感,薛涛长大后真是成了一棵招摇一时的“梧桐树”;过了一生“迎南
北鸟”、“送往来风”的奇特生涯。
    就在薛涛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溘然长逝,抛下寡母孤女。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
小薛涛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谋生的重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