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音乐-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八二年王健随上海乐团赴美演出,这虽是他首次在美国显身手,但已经立时赢得乐评与公众的注意。到了八七年,他获国家选拔,担任中国中央乐团初次赴美表演的三位青年独奏者之一,在华盛顿的甘道迪演艺中心,在匹兹堡、三藩市及洛杉叽与乐团合奏艾尔加的协奏曲,赢来报界的众口交誉。不久后,他在国际间初试啼声,于纽约怀尔演奏厅、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音乐中心、法国的艾云国际音乐节等举行独奏会。 
  一九八八年到八九年间,王健在巴黎为联合国国科文教组织举行筹款演出,获电视转播至全欧,在九零年夏,他重返艾云国际音乐节,又到三蕃市参加为庆祝史顿七十大寿举行的祝寿音乐大会,九一年,王健的首张个人镭射唱片《王健专辑》在市面公开发售,里面收有他对肖邦、巴伯及舒曼作品的演绎,深获乐界称许。 
  最近,王健参加了多场音乐会,包括与底特律交响乐团在约菲的指挥下在恩特劳根演出,与苏黎世音乐厅乐团在当地表演两场,与华沙室乐团在西班牙表演两场,又与斯德哥尔摩管弦乐团在汤冰海的指挥下演奏,与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在沙伊指挥下演奏,与首都管弦乐团在高历指挥下演奏,及与蒙地罗管弦乐团、BRTN(在布鲁塞尔)同台演出。至于独奏会,则不计其数,演出地点包括拉温尼亚音乐节、巴黎的罗浮宫、墨西哥的库埃纳瓦卡、加拿大的温哥华及香港、东京、汉城等。 
  这位深好室乐的音乐家,又曾与史顿及布朗曼在莫扎特音乐节上合奏,并与林绍东、李健组成三重奏,在纽约甘道迪演艺中心表演,另外又曾与上海四重奏在怀尔演奏厅演出。他与皮莉斯及杜美成的三重奏,已在全球多个志誉最显赫的室乐音乐会上献艺,例如巴黎的珍妮罗丝、罗马的圣西西莉亚、伦敦市音乐节、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等。 
  一九九二年王健初次与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在阿巴度指挥下,与云格罗夫合奏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在该次表演上,王健证明了他是同辈中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名指挥沙伊在九六年九月率领一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团赴中国演出,选了王健担任独奏,并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举行一场预演,表演相同的曲目一箫斯塔高维契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至于接着的邀约,则包括与欧洲多个声名最著的乐团合奏,如里昂国家管弦乐团、图卢兹国会大厦国家管弦乐团、法国岛管弦乐团、米兰交响乐团等。九七年十一月,他与德国的萨尔布吕肯电合管弦乐团在中国巡回表演。 



古典音乐花园(三十九):马萧 


  1930年出生于法国。5岁开始学小提琴,7岁开始学指挥。 
  曾经在匹兹堡向巴卡里尼科夫(Vladimir Bakaleinikoff)学习指挥,在9岁至15岁这段时间指挥过美国和加拿大多个大乐团。在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主修哲学和文学,同时任匹兹堡交响乐团小提琴手。1953年首次在意大利指挥演出,当时他得到Fulbright基金支持作为学者留在意大利。他和妻子和三个孩子定居摩洛哥,有时也会到他们美国的牧场生活。 
  马萧1960年作为首位美国指挥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指挥指挥贝鲁斯音乐节(Bayreuth Festival)。他也是首位被邀请到贝鲁斯指挥华格纳〃指环〃的非德国指挥家。他任职过的歌剧院包括大都会歌剧院、德国柏林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伦敦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其中合作时间最长的是米兰史基拉歌剧院,他也曾经带领史基拉到日本和前苏联演出。 
  作为环保主义者,马萧热心国际事务,在过去十年他为很多组织举办过义演,例如联合国儿童紧急基金、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难民事务最高委员会。 
  他曾经录制过超过300个录音,其中10个获格林美奖。 
  马萧指挥过莫扎特Don Giovanni的电影版、卡门的电影版以及参加电视版侯斯特行星组曲、韦瓦尔第四季的制作。 
  他获得过法国军队荣誉勋章、德国十字司令勋章、芬兰狮子司令勋章以及维也纳爱乐尼高拉勋章,他也是以色列爱乐的终生荣誉成员。 
  他这几十年指挥过超过130个乐团,在超过40个国家演出4000场歌剧和音乐会。他曾任很多著名乐团的重要职位。1965…1971任柏林电台交响乐团,1972…1982任卡拉华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6…1980年任伦敦爱乐首席客座指挥,1982…1984年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经理及艺术总监,1988…1990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3年开始任巴伐利亚电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波姆 


  如果你问我;最想听谁的德奥曲目;或是谁的德奥曲目最得我心;我会选择波姆。这位二十世纪奥国本土最重要的一位指挥;在我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大部分指挥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德奥曲目在所有指挥当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演出也总是大家的典范。除开上面所列出的任职外;他有一项最荣誉的任职是「奥国音乐总监」;就足以说明他无可摇撼的地位。 
  不过;这样一位指挥居然也会被唱片公司冷藏过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波姆缺乏所谓的「明星气质」——那种在卡拉扬、伯恩斯坦身上比较明显的特质。波姆算是脚踏实地的一位指挥家;虽然在战间期就开始任职于歌剧院;并且得到理查.史特劳斯完全的信任与友谊;波姆的大名要一直到1955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建完成的第一部歌剧『费黛里奥』才广为世人所知。 
  那个年代的指挥家大都有相当丰富的歌剧指挥经验;波姆、华尔特也不例外。波姆曾经接受过华尔特与汉斯.克纳佩布许的直接教导;因此在他接手德勒斯登歌剧院之后就一帆风顺。他曾经首演多部二十世纪初期的歌剧;理查.史特劳斯的『阿拉贝拉』、『沈默的女人』;『沈默的女人』首演后史特劳斯甚至写了一部『达芬妮』提献给他。 
  史特劳斯大部分的管弦乐作品与歌剧都由波姆指挥首演;而且;就波姆自己的说法;在听过史特劳斯指挥自己的作品之后;他更可以强力的洞察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使他的诠释具备相当权威性。另外还有贝尔格的现代歌剧『伍采克』与十二音列歌剧『露露』;是他唯一感到有兴趣的两部现代音乐作品;他的首演更成为权威典范。 
  波姆的歌剧诠释甚至延伸到华格纳身上。在1960年代他多次到拜鲁特演出;并屡次获得极高评价。当时音乐节总监威兰.华格纳认为;如果指挥家的音乐具有拉丁式的洞察力与活力;所制造出的华格纳音乐应该也是生气勃勃;引人专注的。他延聘克路易坦后;又找上波姆;事实证明这位音乐总监的眼光够好。1962年波姆与尼尔逊联手在拜鲁特推出『崔斯坦与伊索德』是一次极为精采绝伦的表演; 1963年又乘胜追击;推出全本『指环』;又是掌声不断。波姆的华格纳音乐是以现代主义的手法;用较快的速度将听众牢牢的困绑在音乐中;使听众与台上连成一气;融入高潮;当然引人入胜。他的『崔斯坦』恐怕是各家指挥中时间最少的;『指环』只比福特万格勒慢一点点;都可以说明这种情况。当时的拜鲁特庆典剧院乐团的合奏能力特别好;加上当时的卡斯阵容极好——挂头牌的有尼尔逊、温特嘉森、露德薇等等名歌手;配上波姆;创造了战后拜鲁特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和卡拉扬动不动就「玩坏」歌手嗓音的情况相比;波姆显得比卡拉扬更可贵。他最有名弟子当属露德薇。当露德薇进入波姆麾下时;波姆要她安分守己的唱次女高音角色;并且尽量不给她年轻的嗓子太多负担。在这样的保养呵护下;露德薇的音乐生命居然长达将近半个世纪;退休时甚至还在最好状况。在波姆手下的歌手都同意这一点。波姆的歌剧戏目大概不出德奥范畴;但是演出都有相当的权威性。他的拿手绝活除了贝多芬、华格纳、理查.史特劳斯外;就属莫札特的演出最令人难忘。事实上在一些爱乐者的心目中;波姆几乎与莫札特画上等号;无论在交响曲或是歌剧;大家的第一指名通常都是波姆。他能很巧妙的表现莫札特表面的流畅;同时也刻画出莫札特特有的优雅与泼辣;在表现音乐张力的同时又顾及莫札特应有的流畅性;这些都是波姆的莫札特最吸引人的地方。 
  除了歌剧;波姆的绝对音乐也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曲目大概都在德奥乐曲中。他是欧洲指挥家中声名极其显赫的;尤其对德奥曲目可以做最精致入微的表现。他所指挥的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等都是气势恢宏;音色优美华丽。他总是可以找到最能说服人的速度与分句;所以也许听众不会最喜欢波姆的演奏;但是至少不会抗拒他的音乐。不过有时他企图让作品自然表现;不知不觉的雕琢还是有可能替代灵感;变得有点做作。他可以说是德奥曲目的说教者;比起毕勤的极端华丽;华尔特的强烈抒情与塞尔的绝对精确;他显然独树一帜。 
  他惯于发号施令;早年以脾气暴躁;惨骂歌手与乐团成员知名。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说话轻声细语;易于博得乐团的尊敬。他的指挥手势简练;以小动见大功。他靠眼神与团员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一般而言他的诠释凝重平衡;不拘泥于旧规;也不标新立异。他不会刻意突出细节;或夸大动人心弦之笔;抑或有意增加高潮的热度;但在速度、力度与分节上绝对精确。他的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凝重但流畅;带著朴实光泽。 
  他具有万无一失的鉴赏力、诚恳笃实的音乐态度与深邃的音乐修养;他对德奥曲目的洞察与热诚使得他绝对足以列名最重要的德奥曲目指挥家之一。波姆的音乐目前几乎都完美的保留在CD中;真是谢天谢地!!这样后代就可以继续认识这位德奥曲目中的牛耳级人物了!!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一):拉威尔 


  家庭背景: 
  拉威尔生于法国西南部西班牙国境附近巴斯克(Basque)地方小村庄雪布尔(Ciboure),父亲是铁路技师,同时是汽车工业领域里,以发明二行程引擎知名于世的人物。母亲则出身巴斯克地方上大家族,继承浓厚西班牙血统。这或许是拉威尔音乐讲求精准度同时还带有西班牙风格的缘故。 
  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院就读。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杰作。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拉威尔的作品以音音推敲,没有半点笔误、精准适中而驰名。他的音乐以描述身外之物为主,但不是像标题音乐那样刻意描写,而是远离象徵主义中深染的主观元素,以一种远距离、极度客观的立足点来创造音乐印象。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