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就引发起轰动的新闻效应。小恐龙又是那么幽默、大度、坦诚、自然,同时,它也同每个小孩一样,一样的好奇,一样的无知、一样的单纯。它的故事到处充满了喜剧色彩。
小恐龙故事系列,是德国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物童话。它的轻松流畅的文字,美仑美奂的插图,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吸引了无数大人——内心里永远长不大的成人。
马克斯·克鲁塞1921年11月出生在德国萨勒河流域的一个小城。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玩具制造商。1943年耶拿大学毕业后,他重建了母亲的工厂,后来把工厂交给了姐姐,专心于去圆自己的作家梦,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作家马克斯·克鲁塞的第一部儿童作品是《狮子跑了》,广播电视台把它改编成了木偶剧,当时就引起了轰动。这是著名的“小狮子”系列的第一本。克鲁塞最受欢迎的作品还属“小恐龙”系列。在德国,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如果没有“小恐龙”、“小狮子”,那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披着动物皮的人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虚构的动物故事中,动物只是披着动物皮的人。它们有类似人的情感,能思考问题,能根据某种价值观进行选择,有的还能像人一样交流。它们常常表现得比大多数人更正直、更高尚。就像西顿说的那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区分同类中“好的”和“坏的”,而动物没这个必要。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甚至能在网上织出人类的文字“好猪”(some pig),因此救了一头猪的性命。这些显然不是真事儿,但并不等于不真实。
怀特在去世前不久,给他的小读者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们问,我写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的,它们是由幻想的形象和事件构成的想像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不可能有一个长得像小老鼠的孩子,一只蜘蛛不能在网上织出文字,一只天鹅不能吹小号。不过现实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想像的生活。虽然我的故事是想像的,我愿意相信它们也包涵有某种真实——关于人和动物感觉、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真实。”
从这一点说,下面将要介绍的几部童话与前面的动物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故事中的动物已经几乎完全脱离了动物的本性,在动物与人类的差别上,它们走得很远,不但说着人话,而且还干着人事。《柳林风声》中的癞蛤蟆不但拥有一个城堡,而且还酷爱玩赛艇、大篷车和汽车;《小猪唏哩呼噜》中的小猪活脱脱就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会挑担子,会武术,会上学,还会打游戏机;《狗来了》中的狗做过酒保、乡村教师,而他的朋友熊竟然还去参加议会选举。这根本就不是动物嘛,从里到外,就是披着动物皮的人。
第五篇动物故事(9)
【柳林风声】
这是一个讲出来的故事。一位爸爸带儿子出门散步,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景,一边把眼前遇到的东西讲到故事中去。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于是故事中的动物不像动物,人也不像人了。把动物和人混为一谈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位爸爸的独家发明,但要论到经典,恐怕你就难找第二家了。
布莱克维尔(Blackwell)是一家世界顶级期刊杂志出版公司,它在20世纪末举办了一个学术性的书籍评选,邀请“逻各斯国际顾问团”的来自17个国家的知名学者,评出105部“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图书”。这本童话故事居然名列其中,与它同列的大多数是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学书籍,有趣的是,《毛泽东选集》也在其中。这大概是那些觉得童话“不过是小儿科”的人看来,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没有给儿子讲过这个故事,格雷厄姆肯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家。
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常常能遭遇到这样的时刻,某位长大成年的人,也许正郁郁不得志,也许正在被平凡的生活吞噬,也许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簇无声的浪花。这时,他(她)生命中的孩子出现了,就像天使,带来了另一个世界的消息。表面上看,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自然,孩子的成长需要故事的营养,于是他(她)竭尽所能用故事去“喂养”孩子,并从孩子那里获得无穷的灵感。渐渐地,就在某一刻,他(她)和孩子被自己的故事迷住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撞击他们的心灵。于是,在浩瀚的星空划下一道永恒的轨迹,美丽得令人心醉……
肯尼思·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旧式家庭。5岁丧母,而父亲是一个酒鬼,他和兄弟姐妹被亲戚收养在乡间。他酷爱文学,但中学毕业后,为了谋生,不得不成为伦敦的一名银行职员。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两人的感情生活很不愉快。他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但也不算很成功。幸好他有一个儿子,虽然孩子天生盲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有严重的斜视,但爸爸还是深爱着他。
男孩成天缠着爸爸讲故事。爸爸是个有点狂热的自然爱好者,喜欢研究山林、河流,还有大自然里的各种动物,十分渴望能安安静静地住在大自然里。于是他为孩子讲了一个会说人话的动物的故事,里面有忠诚的鼹鼠、快乐的河鼠、充满智慧的獾,还有一个非常疯狂、冒失可爱的癞蛤蟆。这四个动物朋友的历险故事让小男孩着迷不已,他嚷着不要去夏令营,于是爸爸答应在他离开后,每天写信继续来讲这个故事。
故事的情节本身曲折有趣,主角是那个大腹便便的疯狂的癞蛤蟆阔少。他为人大方、好客,但爱赶时髦,挥霍无度,而且特别爱自吹自擂,吹牛不着边际。他玩过游艇又玩马车,玩过马车又要玩汽车。当他第一次看到汽车,是驾马车被汽车撞倒在地时,这时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立刻就被迷住了:
癞蛤蟆一声不吭,坐在路上纹丝不动。他俩只得过去,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只见,癞蛤蟆正迷迷瞪瞪地出神,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前面尘土飞扬的地方,那个毁了他们的家伙的去向。时不时,还听到他低声念叨:“噗噗!”
“多么灿烂辉煌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癞蛤蟆嘟哝着说,根本不打算挪窝儿。“诗一般的动力!这才叫真正的旅行!这才是旅行的唯一方式!今天在这儿——明天就到了别处!一座座村庄,一座座城镇,飞驰而过——新的眼界不断出现!多幸福啊!噗噗!哎呀呀!哎呀呀!”
你看,癞蛤蟆就是这样一个疯狂的家伙。他后来因为开汽车撞人被关进了监狱,扮作洗衣妇越狱后,却发现自己祖上留下的豪宅被白鼬和黄鼠狼占领。幸好得到朋友鼹鼠、河鼠和獾的帮助,他才重新夺回自己的家园。
后来,迪斯尼将这个故事拍成动画片时,又添上了癞蛤蟆玩飞机的情节。这很有道理,因为在讲那个故事的20世纪初,汽车也才刚刚出现。如果今天来讲这个故事,这个阔少肯定会迷上玩太空飞船的。据说,这个癞蛤蟆的疯狂性格与故事第一听众——那个男孩的性格很相似,爸爸讲这个故事多少有些提醒、教导的意味。不过这个癞蛤蟆实在太可爱了,估计对那个小男孩的教育作用不大明显。他在十几年后卧轨自杀了,那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读书,距20岁的生日只差几天。这是这个经典故事背后的一段伤心事。
迪斯尼把这只癞蛤蟆的传奇拍得太绝了,它让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也能迷上这个故事。受动画片的影响,老翻译家任溶溶先生在最早翻译它的时候,就把它译为《蛤蟆传奇》。不过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人也能为之痴迷!
他的一位后辈A。A。米尔恩(A。A。 Milne; 1882…1956)受这部作品的影响很大,米尔恩不但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一部经典的童话剧,而且创作了不少原创的儿童诗、童话和童话剧,它们全部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小熊温尼·菩”和它的朋友们。就在儿童中的知名度而言,小熊温尼·菩的名气远远大于那只疯狂的癞蛤蟆。
实际上,孩子们一般并不特别痴迷《柳林风声》,他们倒像是慢慢地、慢慢地喜欢上这本书,而一旦喜欢上就一辈子也无法忘怀了。这部童话的文字像诗歌一样优美,优美的诗歌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有那么一点忧郁,而这一点恰恰打动了许多大人。
1908年《柳林风声》出版后,美国总统老罗斯福(1858…1919,不是二战时期的那位)激动地写封信告诉格雷厄姆,说他非常喜爱这部童话,读了3遍,每一遍都是从头读到尾!
在对它痴迷的成年读者看来,《柳林风声》是一部优美的田园散文诗,甚至是一部绝妙的哲学寓言。不信,你静下心来读一读。
当鼹鼠从地底下出来,到处闲逛时,他发现了一条河——
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条河哩。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轻轻地欢笑。它每抓住什么,就格格低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它们挣扎着甩开了它,可到底还是被它逮住,抓牢了。它浑身颤动,晶光闪闪,沸沸扬扬,吐着旋涡,冒着泡沫,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这景象,简直把鼹鼠看呆了,他心驰神迷,像着了魔似的。他沿着河边,迈着小碎步跑,像个小娃娃紧跟在大人身边,听他讲惊险故事,听得入了迷似的。他终于跑累了,在岸边坐了下来。可那河还是一个劲儿向他娓娓而谈,它讲的是世间最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发自地心深处,一路讲下去,最终要向那听个没够的大海倾诉。
在作者充满诗意的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富有生命力。当鼹鼠继续游逛,与河鼠相识后,两位好朋友之间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鼹鼠发现河鼠总在船上,他很想知道坐船是否好玩,河鼠这样回答他:
“坐在船上——或者跟着船——到处游逛。呆在船里,或者呆在船外,这都无所谓。好像什么都无所谓,这就是它叫人着迷的地方。不管你上哪儿,或者不上哪儿;不管你到达目的地,还是到达另一个地方,还是不到什么地方,你总在忙着,可又没专门干什么特别的事;这件事干完,又有别的事在等着你,你乐意的话,可以去干,也可以不干。”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河鼠的话,那就继续听听他俩关于世界的对话吧。
“那么,在野林以外远远的地方,又是什么?”他问,“就是那个蓝蓝的、模模糊糊的地方,也许是山,也许不是山,有点像城市里的炊烟,或者只是飘动的浮云?”
“在野林外边,就是大世界,”河鼠说。“那地方,跟你我都不相干。那儿我从没去过,也不打算去;你要是头脑清醒,也决不要去。”
这肯定不仅仅是一只河鼠的生活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