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爷若不斗倒高新郑,又如何上位,再说相爷对张蒲州虽有大恩,但张蒲州也曾受过高新郑的大恩。。。。。“
众人在聊着聊着,逐渐聊到了朝堂大事上。
徐师爷到了最末道:“东翁,若是林延潮不把此信给你,你该如何处置?”
劳堪看了他一眼,淡淡地笑了笑道:“也没什么,他不是归期甚紧吗?我派人在省里延误他半月,再写信让人在路上再延误他一两月。到时等林延潮到了京师,御史就会参他旷职废事的折子早已上呈御览了,到时不说帝王师,他林延潮连官也得丢。”
听劳堪这么说,两位师爷都是大笑道:“东翁,真乃妙计。”
“不过,”劳堪顿了顿笑着道,“眼下林延潮如此识大体,那我也就不妨碍他了。哎,两千两纹银,这可是我留着归乡养老时用的,倒是合算他了!”(未完待续。)
五百三十一章 汤显祖()
林延潮回乡一趟一路是买田置地。
他先在达道铺纱帽池买了一百亩田,后又在连江,长乐多地置办田亩,最后又各捐学田五十亩给洪塘社学,濂江书院作赡学之用。
这买田置地后,足以林府衣食无忧,至于洪塘社学,濂江书院也算尽反哺之义。
不过林延潮是将京城里带来的银子,以及还乡众官员赠他的程仪花了个精光。幸亏最后劳堪给了两千两银子,否则林延潮就要身无分文地上京赴任了。
买地同时,家里之事,林延潮一一交代安排妥当。
一直令人不省心的大伯,这一次终于让林延潮省心了,安心在家当地主。省城附近的几百亩田地,这田地多是林延潮刚置办的,也有林延潮还未中进士前置办的。大伯在家日常就是下乡收收田租,看看收成什么的。
至于三叔就经营当铺,生药铺,倾银铺。三叔与大伯,还合计着再开一间粮铺,显然是有几分自产自销的打算。
见家里的事都安排妥当,加之归期已至,所以林延潮也是出发上京,顺路带着徐火勃一起。
劳堪给林延潮准备了两艘官船,并知会沿途水陆驿站迎送。
林延潮离开省城的一日,官船上遍插。
旗牌上书‘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林’,‘翰林院修撰林’,‘万历甲辰科状元及第’,‘三元及第’。
不说排场,就是这一面面的旗牌,也是足以震慑往来船只。
至于官船上除了林延潮夫妇,以及陈济川,展明等随从下人,还有官差隶役,前后还有三艘兵船护卫。
这一次去时与来时风光,真是别有不同。
晚间时,船至浦城留宿。
船未到岸,浦城知县早就得到消息,派差役将码头维持秩序,清走闲人。
待官船兵船停泊靠岸后,浦城知县携夫人一并来至码头拜见。林延潮也是下船应酬一二,推去了酒宴,然后回船休息。之后的路程就是大同小异,船经浦州再走旱路,至江山县时再乘船,经过兰溪,桐庐,抵至杭州。
到了杭州时武林门外时,但见本是繁华的武林门,今日甚是清静。
码头上一群士子的青衫随风鼓起,眼见一艘三桅红漆大船靠岸,皆是喜道:“状元公到了。”
大船靠岸后,支起一船梯。
林延潮从船梯走了下来后,但见士子们见都是持礼相迎。
这些士子都是老相识,如袁宏道,董其昌,陆彦章,袁可立,陈继儒等人,他们都是等候着林延潮的座船。
林延潮下了船见了众人,除了少了华传芳,王衡外,都是当初西湖文会时的青年才俊。至于华传芳自是颜面扫地,估计以后见了林延潮要绕道走的,而王衡那也不用说,此人高傲的性子,也是不轻易相与的。
不过没有华传芳,王衡,但这些才俊对林延潮而言,也各个不是凡物。自己眼下仗着早登科,先一步为官领先于他们,至于以后这些人官途,不是林延潮可预计的。
在众人中林延潮却发现一生面孔,但见对方缓缓向自己施礼道:“在下汤显祖见过状元公。”
林延潮听了不由讶道:“此莫非是汤临川?”
汤显祖不由赧然道:“状元公面前,岂敢当此称呼。”
林延潮不由感慨,自己穿越之后,曾设想过无数与汤显祖会面的画面,但没有料到会在这场合之下。
林延潮笑着道:“这有何当不得。”
汤显祖听了只能强颜笑着道:“状元公言重了。”
林延潮知汤显祖心情不好,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两度会试,张居正都有招揽汤显祖。不过汤显祖对张居正却道:“对不起,我若答允此事,等于女子失贞。”
尽管汤显祖不卖张居正的帐,但偏偏与张嗣修,张懋修的交情却都是极好。
这就很见汤显祖的风骨,与宰相公子交好,却拒绝宰相的拉拢。
虚耗六年光阴,汤显祖也没闲着,这时已展露出他戏剧的才华了。他写的紫箫记,乃仿霍小玉传改编,虽未大成,但却已显露出他喜于取材他人之作。这与他同时代的莎士比亚,颇有相似。
看见汤显祖,林延潮不由想起了自己好友谢肇淛,二人同样爱好戏剧,若是他们能见一面,必互相引为知己。
见林延潮如此看重汤显祖,一旁士子都是讶异。
一旁董其昌笑着道:“状元公对汤兄,也有耳闻?”
林延潮见众士子对汤显祖也不甚尊敬,知道在这个科举定高下的年代。汤显祖两次进士落第,对他打击很大,而在其他人心底,汤显祖本是考取进士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的,可是却两度落榜,不免觉得他名过其实,什么名声都是别人吹捧出来的。
这等反差,犹如把人高高捧在天上,又重重摔在地上。
林延潮不忍见汤显祖受冷落,当下笑着道:“我在京为官时,曾听好友张阳和提及汤兄。”
张阳和?
听到这名字,众人纷纷问道:“莫非是隆庆五年之状元,山阴张阳和乎?”
林延潮说得就是张元忭,翰林院侍读,兼左谕德,与林延潮一并在内阁轮值过。张元忭状元及第,在在场浙江籍读书人眼底,乃是人人仰望的大神。
听到林延潮提及与他共事的张元忭,众人都是露出认真的神色。
林延潮点点头道:“正是山阴张阳和,张阳和有一清客,读到汤临川《问棘邮草》备加赞赏还赞道,执鞭今始慰生平。”
听了林延潮的话,众人不由露出失望的神色。
张阳和的清客赞赏?
这赞赏的话也要看是谁说的?若是张元忭这么点评汤显祖的问棘邮草,自是大大加分,我们心服口服。可是张元忭府上的清客,这又算是哪颗葱呢?
汤显祖知林延潮一番好意,笑了笑道:“多谢状元公了。不过不知这位清客名讳,我也好投递至谢。”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位清客姓徐讳渭,字文长,号青藤!”
听完林延潮的话,一众人顿时目瞪口呆。(未完待续。)
五百三十二章 评价()
徐渭,徐文长是谁?
当时身为浙江的读书人,你不知道张元忭,别人最多笑而不语,但若是你不知道徐渭,那别人真的要发出一声‘大某亡了’的感叹。
徐渭,徐文长是谁?
身为浙江的读书人,你不知道张元忭,别人最多笑而不语,但若是你不知道徐渭,那别人真的要发出一声‘大明药丸’的感叹。
论及科名,他不怎么样,八次乡试落榜。可徐文长一生不曾得志,但却名满天下,他有句话很有名,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说自己书法最好,诗词第二,文章第三,画画最末。但别人听完徐文长这话,纷纷表示徐文长你好不要脸,居然骗人,什么第一第二第三,你样样都是第一。
此外徐文长还当过胡忠宪,李春芳,吴兑,戚继光等人的幕僚,就凭这一点即知徐文长了得。
在场之人不少也是徐文长的粉丝,袁宏道就曾有不能早生三十年,与之相交的感叹。没错,这时候的徐文长已是垂垂老矣,六十有一。
但无论怎么说,平生很少夸别人的徐文长,赞汤显祖一句,已足以为他显名。这是文坛前辈对后起之秀的提携。
就如同林延潮当年中解元,王世贞赞林延潮必有一代文宗的话。
林延潮不会乱讲话,众人对汤显祖又重新换上敬佩的神色。
当然汤显祖也不例外,他对徐文长也是佩服五体投地。
徐文长曾随手写了一杂剧《四声猿》,汤显祖看过后佩服的说,安得生致徐文长,自拔其舌。此刻听徐文长这么夸自己,如何不感动。
“晚生,晚生,两度科第不及,真愧对徐前辈得期望。“
林延潮道:“孝廉不必如此,科场困顿不过一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八字与君共勉。“
汤显祖感激地道:“谢状元公。“
当下林延潮与众士子们一并至茶楼上。
这茶楼就在武林门外,本是商贾走卒歇脚的地方,但一群读书人却在占据了这里,谈天说地。
杭州的读书人们听闻林三元到了杭州,一一都是闻风而来,争相与林延潮见礼。
林延潮也没有摆状元,及朝廷命官的架子,凡来人皆一一作揖答礼,没有半点自矜。
林延潮放低身段,不是为了招揽这些名士。其实林延潮也看出如汤显祖,袁宏道等大部分读书人。虽都是才华横溢,但却都不是从政的材料。将他们与交往过的顾宪成,李三才相较起来,林延潮总觉得他们身上缺了些什么,似是文过于质。
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常常都不是当官材料,但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的,往往都能写一手好文章。
不过他们虽不是顾宪成,李三才之流,但林延潮与他们也是详谈甚欢。
交朋友嘛实不必有太多功利心,同时林延潮折节相交,也是为了博取美名。
大家对一个人的评价,常不来自他平日所作所为,而是他与你的亲疏。
而在这个时代舆论不出于庙堂,而出自学校,读书人对官员好坏论断常十分片面。读书人对朝廷命官好坏的论断,常不是看你作了多少政绩,而是是否礼贤下士,对他尊重与否。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林延潮表现得足够礼贤下士,远远胜过他才学,名声以及政绩。林延潮对读书人的尊重,立即就能转化为他的官声,让不少未见过面,只闻其名的三吴读书人为他点赞。
虽说是谈笑,但也不是全然一派其乐融融。
一名四十余岁的士子'突施冷箭'道:“状元公,此去京师晋日讲官,又更胜于临瀛州,登玉台了。”
临瀛洲指得是中进生,登玉台指进翰林院,这两个都是读书人最得意的事。这两句话当然是吹捧林延潮了。
但这士子却话锋一转道:“只是晚生奇怪,眼下江陵得天子器重,官员恩遇多授于其意,状元公晋日讲官,当属江陵之意,但状元公又乃王弇州门生。这得意于江陵,岂非又负于弇州。“
这话属于当面点炮仗了,换了私下场合林延潮早就一句'朝堂之事,尔也敢多问(关你屁事)'呵斥过去了,但眼下大庭广众之下,林延潮却不好责怪。
江南读书人议政成风,对朝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