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用了足足二十万两白银。

    林延潮也知弟子们是一番好意,他们想《学功堂杂论》制作精美,那么铜活字印出的铜字精美雅观,自然是最受读书人的欢迎了。

    所以监刻坊给出的每字工银二分,绝对是良心价,让林延潮想要找人压价都无从压起。

    众人出了国子监大门。

    看着弟子们理所当然的样子,林延潮大为摇头,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屈横江向林延潮道:“京城最大的刻书坊,除了国子监就是司礼监经厂了。若先生不满意监刻坊,我们可以找经厂试一试。”

    林延潮也听说过司礼监经厂,那可是天下最大的出版机构,刻版工,印刷工,擢配工,装订工等各色匠人足足有上千人。而且司礼监经厂的刻工和纸墨都十分精良,除了供大内使用,也可从民间借私活。

    众弟子们都知林延潮嫌弃铜活字太贵,所以退而求其次找司礼监的书坊来印刷《学功堂杂论》,那也是可以的。。

    林延潮知去司礼监经厂刻书,凭自己与冯保,高淮的关系,这些人断然会给自己一个优惠价。但这还是卖人情的举动,丝毫不是一条盈利之路。

    林延潮看弟子们丝毫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道:“司礼监经厂好固然是好,但还是贵了,我问问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更便宜的刻坊来?”

    众人面面相窥。

    屈横江道:“先生,那唯有民间的私人刻坊,或是官营匠坊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都行,务必以实惠为先。”

    虽不知为何林延潮斤斤计较钱财之事,但老师要货比三家,弟子们也唯有帮着找门路。

    几日后他们终于在京郊寻了一处刻坊。

    林延潮坐着马车,亲自来到这刻坊。此刻坊乃标准匠户刻坊。

    林延潮进了刻坊,一名头发花白的老翁与一名中年人正用刀在雕板上刻字。

    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在雕板上用笔描字,一个则是拿着滚刷在刻好的雕版滚印,另外几名女工则是在擢配,装订。

    刻坊充斥着油墨和木屑的味道。

    林延潮扫了一眼,看到那正雕版的老翁和中年人身上不由心道,我没看错吧,居然真是雕板印刷。

    难道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还便宜吗?

    见林延潮站在门口,一名年轻人看了出来道:“客官,是来的印书的吗?”

    “放肆,孙老头睁大你的狗眼,这位是今科状元,还不跪迎。”匠户里甲大声喝道。

    听了是状元公,刻坊里匠人都是放下手头之事,来至林延潮面前跪成一排。

    那老翁颤栗地道:“小人孙有功,是刻坊匠工,本以为状元公要迟个几日才到,但没料到今日就来了,小人未能远迎,还请状元公恕罪。”

    林延潮笑着道:“老人家无妨,我先来看一看。”

    林延潮来前就听说了,这刻坊属于匠户。

    明朝的户籍份三等,为匠户,军户,民户。匠户与军户一样都是世袭,祖祖孙孙都要当工匠的,不能从事其他行业。

    孙有功这一家原籍浙江海宁,成祖时从海宁至京师为住作匠。

    身为住作匠除了每月为朝廷服役十天。其余时日可以自营。至于孙家自营的匠坊,平日都是给书肆印作通俗小说,然后按书页定价。他们采用的是雕版刻书,每页约五百字,一页收白银五钱。

    如此《学功堂杂论》一刊刻书只需五两之资。不是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节约成本吗?怎么到了最后雕版印刷还要比活字印刷便宜这么多。

    我莫非穿越错朝代了吗?我大概是来到一个假明朝吧。

    林延潮几乎仰天长叹。

    林延潮对孙有功道:“起身吧,我来看看你们的雕版与印纸。”

    林延潮话说得客气,但几名匠人哪敢轻易起身。

    正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社会地位极低,不说林延潮身为当今状元,就是一名普通读书人,他们也是不敢失礼了。

    匠户里甲在旁道:“状元公,还是让他们跪着说话好了。”

    林延潮也不刻意坚持,而是问道:“孙有功,你家几口男丁?”

    孙有功跪着道:“有三子,长子在司经局应役,老二家里帮我雕书,老三还在蒙学读书,其他人是我请的帮工打打下手。”

    孙有功说完,匠户里甲就在那边笑:“孙老头,你家老三还想出息?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不如老老实实给贵人做事,白白将银子投进水里作什么?”

    明朝的匠户是可以科举的,中举中进士的人数虽少,但也不是没有。只是身份仅仅限于自身入役的匠户,如那些因罪全家逼为匠户的匠人则是没有资格的。

    孙有功听了总甲的讥讽,嗫嚅地道:“咱刻了一辈子书,但书上的字十个里也识不得一两个字,老三将来读书不成,至少也可作个识字的工匠啊。”

    林延潮则是没想到孙有功居然不识字。

    于是林延潮询问孙有功雕版印刷之事,并将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比对了一下,他终于明白为何雕版印刷仍在明朝大行其道的缘故了。

    原来这个时代活字印刷,主要用于私人刻书,尽管刻出来字迹清楚,点划明确,但成本太高了。

    而民间如赫赫有名的建阳几个书坊,很多还是采用雕版印刷。

    要知明末可是通俗小说兴起的时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某梅,某团之类的小说,都是用雕版印刷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通俗小说的读书群,都是市井之流,面向大众读者,所以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要得是便宜实惠,这才采用雕版印刷。当然雕版印刷一向被士大夫阶层诟病为‘版纸恶滥’,而且错字又多,所以只能面向普罗大众。

    不过在嘉靖隆万年间,雕版印刷也进行了革新。

    在嘉靖年间首先是发明了匠体字,所谓匠体字也就是今日宋体字。

    宋体字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匠人雕刻。在宋体字出来前,雕字工一天只能刻两百多字,但之后效率大大提升。

    宋体字除了易于雕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学,容易上手。过去刻匠都要能写一手好书法,才能雕版,如此刻出的字才美观啊!否则歪歪扭扭的成什么样子。

    但宋体字不同,以方笔刻书,就算不识字的人,叫你临摹总会吧。

    当时宋体字一出,有人讽刺这宋体字既非颜体,也非欧体,这叫什么字?这匠人刻得宋体字,几乎千篇一律,仿佛同出于一人之手。

    对于保守的士大夫而言,纯粹为了印刷而生横轻竖重,起承转合不带弧度的宋体字,自然是看不惯的,这无疑破坏了书法的美感,被视为恶劣,呆板,甚至是已不成字。

    听孙得功说得这里,林延潮却露出一抹讥讽的神色。

    历史会证明宋体字活得比谁都好的。

    这些士大夫反对的原因,在于‘墨守陈规’,‘求道不求利’,林延潮不主张这些,事功就是追求功效二字。

    除了宋体字,为了逐利,民间的刻坊,对雕版印刷还进行了流水化作业。从过去雕刻一人包办,到刊字匠,刷印匠这等分工流水作业雕字工,如此效率更是提升。而最受诟病的‘版纸恶滥’也略有改善。

    孙有功拿出刚印好的书本,林延潮看了下印刷效果,还好在自己的容忍范围之内。

    如此《学功堂杂论》一刊刻书之价五两,加上墨水,纸张、修补,印刷之费合计六两。价格只及铜活字十分之一,若是换了靠近木材产地,技术熟练的建阳书坊还能进一步压缩成本。

    即便如此《学功堂杂论》成本价已是降至二分银子一份。

    “你说五千字要每份两分银子?”林延潮再确认地问了一句。

    “是。”孙有功以为林延潮要压价,苦着脸低声道。

    匠人里甲骂道:“孙老头,你好不是东西,状元公给你刊书,那是你祖宗积德的事情,居然还这等贪心,信不信我让你一家送去辽东服苦役。”

    孙有功连忙道:“状元公,小人错了,小人力气不值钱抛去不要好了,只求状元公给我们一些吃得喝得就行,如此一分八厘或者六厘都行。”

    孙有功心疼地言道,下面的匠人伙计则是垂下头了,一分六厘八厘别说孙有功,他们都吃不饱。

    匠人里甲算了下,这已是极限了,立即替孙有功决定道:“那行,就一分五厘。”

    林延潮给陈济川使了眼色,陈济川会意对匠人里甲道:“总甲,我还有其他事请教。”

    匠人总甲被支开后。

    林延潮看向身后的弟子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林延潮计较半天,但二分银子一份的这个结果,丝毫没有令众弟子喜出望外。在徐火勃众弟子心底想来,原先咳出《学功堂杂论》是该何等高大尚,但现在拿到手的乍看一眼,还以为是书摊上建阳本的艳(协和)情小说。

    唯有屈横江道:“若一分五厘,我们就可以一份卖得三分银子,不仅我们可以得利,连贩夫也可买得起了。”

    林延潮看向枯坐着孙有功道:“孙有功,我给你开一个条件?”

    孙有功失色道:“状元公,若再降价,我们一家老小都活不下去了。”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我虽希望刊书的成本低,但也不会昧着良心压榨你们,我可以出每份二分五厘,你书坊以后只给我一人刻书行不行?”

    听了林延潮这么说,孙有功脸上露出惊喜交加的神色来。

六百四十三章 创刊() 
孙有功满脸不可置信的神色:“状元老爷,你不骗小人吗?”

    林延潮不由失笑,一旁弟子们也都是齐笑。

    众弟子们见孙有功这喜出望外的神情,也是在心底道,先生不仅不肯让我们白做工,也不肯让孙匠人吃亏,真是仁厚啊。

    “孙匠人,你是质疑当今状元吗?”屈横江故意板着脸道。

    孙有功吓得连连叩头道:“小人不敢,谢状元老爷,多谢状元老爷。”

    众人又笑,这时一人忽道。

    “先生,弟子以为有些不妥。”

    众人看去说话的是贺自明,他是南直隶人,现为国子监监生,平日喜欢鼓捣杂事,在学功堂弟子们闲谈时,知道他特别推崇宋时‘农商皆本’,而对大明‘重农抑商’的政策颇有微辞。

    林延潮点点头道:“自明不妨直说。”

    贺自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算盘,一边拨打算珠,一边道:“先生,我们学功堂杂论半月一刊,一刊五百份,那一个月就是一千份,就算是一份二分五厘,一个月就是二十五两。但孙匠人若不接其他活计,抛去雕版,器材之费,以及店里四名男工,两名女工之资,还有交纳朝廷的丁赋,给上头的孝敬,一个月到手没有几两银子。”

    孙有功听了连忙道:“状元公这些不妨事,小人一个月赚这些钱已是很好了。”

    孙有功其实心底打得是另外心思,虽说匠坊里只能接林延潮生意,但若是有富裕功夫,他可去官府或者其他匠坊打几天零工,这也是收入。

    低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的。

    不过这话孙有功不好说,怕说出来惹林延潮不快。

    林延潮对贺自明称许道:“此言甚善。你有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