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点报名的女工竟然络绎不绝,完全超乎徐卫的预期。
整个长沙城要说谁最恨徐卫,当然非长沙码头的管理人员莫属,本来在长沙最挣钱、最不需要技术的工作就属码头工人,整个湘江沿岸的码头大约有两万多个工人,自从徐卫的招工告示贴出以后,那些码头工人纷纷炒了他们老板的鱿鱼,转投到徐卫的麾下。
旧时期的中国码头有着很浓厚的帮派背景,码头的管理者都是在这些帮派手中,而码头的工人则属于半自由半强迫的群体,受到管理码头的帮派人员严格的限制。
刚开始的时候码头的工人碍于帮派分子的余威不管有所举动,但是总有一些胆大的人愿意去做这个常识,没有经过码头帮派人员的允许私自跑到徐卫的招工处报名。
起初码头的管理人员只是以为有几个工人禁不住做工的辛苦开了小差,当时也没在意,而那些观望的工人一看码头上竟然不管也都纷纷离开,等到码头上的人发现事情严重的时候已经走了将近一半的人员。
没有工人码头就不能正常开工,所以为了挽回自己的生意,码头的帮派人员也顾不得徐家在长沙的地位,带人打到了徐卫新设的工厂区。
长沙的码头是徐卫最不解的地方,湘江上下大约有十几个码头,不管是外国的码头还是中国的码头,真正管理码头工人的人员都是中国人,但是这么多的码头,只有一处码头是长沙本地人组成的帮派在管理,其他的都是从湖南别的府县或者直接是从别的省份的外来人员所管理,也不知道是不是长沙人因为开埠之后都比较有钱,不愿意做管理码头这么危险的工作。
第一个大道徐卫面前的是江西帮的金家,金家本来是从江西逃难来的难民,凭着自己身上的一股子狠劲借着长沙开埠的机会聚集了一帮同为江西籍贯的难民组成了江西帮,霸占了一块码头。
气势汹汹的长沙帮聚集了上百人浩浩荡荡的杀向位于长沙城东面的工厂区,用金家老大的话说就是让徐家见识一下咱们江西帮的实力,乖乖的将工人送到咱们的码头上,否则让徐家吃不了兜着走。
作者新人,求支持,求推荐收藏,精彩部分就在后面!!!
第三十九章 谋夺码头()
从湘江码头到徐卫的工厂需要从东西横穿长沙城再走十几里路,等到江西帮的一群人到达工厂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的事情了,徐卫也早得到了家丁的汇报严阵以待了。
奉徐卫之命迎接江西帮百十人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从客栈搬到厂子新建宿舍的布鲁斯等人,这二十人虽然已经退役,但都是经过英布战争洗礼的军人,平时感觉不出什么,等到真正端着枪的时候浑身散发着一种杀气。
布鲁斯等人手中的枪是毛瑟工厂于零五年改造的新型毛瑟九八步枪,采用的是现在还不太流行的尖头弹,这些枪名义上是从英国领事馆借的,其实是徐卫花钱从德国原装进口的,一共是一千支步枪和十万发尖头弹,这是以后护卫队军事训练用的武器。
看到荷枪实弹的一排军人,而且还是大鼻子洋兵,江西帮的人立即哑了火,一句话也没敢说又灰溜溜的走了。
对于这群没后台没背景,只是凭借一股狠劲打天下的人,徐卫向来是一踩到底,百十个人还没有退出去就被后面刚刚训练了几天的上千的护卫队给围了起来,并且将他们手中的那些棍棒刀枪全都缴了,全部困了之后丢在刚建成的库房内关了起来。
自从买下这块土地之后,徐卫就赶紧招人盖房建厂,前期所招的工人无论是矿工还是护卫队全部成了建筑工人,打地基平整土地以及拉建材材料,除了砌砖这种需要建筑师傅的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些工作全是这些工人们的。
由于工厂还没有建起,矿山上需要的设备也没有到位,这些工人拿的全是保卫队的最低工资四两银子一个月,另外徐卫还从中选取身体素质最好的一千人组成了护卫队,由布鲁斯等人作为教习进行军事训练。
为了招收足够的女工,徐卫在招工告示上还特别注明每个进厂的女工在进厂之初可以提前预支半年的工钱,这可是整整的十二两银子,在这个年代从人牙子手中买一个丫头也就这些钱,所以徐卫的这一条规定无疑增加了女工家长们的积极性。
刚开始大家还不相信,只有部分实在等着用钱的家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领着自家的女儿去徐卫招工的工厂报名,没有想到真的可以领到十二两银子的工钱,并且能够得到额外的一两银子作为路费。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例子,大家的积极性也就被带动了,这毕竟不算什么太辱没祖宗的事情,于是长沙全境以及江西、湖北每天都有家长带着女儿来应征,除了真正有毛病的大多都被徐卫留下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徐卫的行为没有意见,长沙城内许多的老书生对徐卫招收女工的事情嗤之以鼻,甚至有的恶言相向,不过徐卫有岳麓书院的山长王先谦这个大儒为他正名,也算堵住了大部分腐儒的嘴巴。
在厂房修建之初,徐卫所招收的男工都是在空地上临时搭建草房栖身的,正好赶上天气转暖也感觉不到太冷,但是对于那些女工就不能这样安置了。
刚开始的时候来应征的女工还是非常少的,前半个月总共来了不到一千人,于是徐卫就在长沙城的东门附近买了一处十几亩大小的宅子,本来是自己安置依伦姐妹和耿文倩的住所,现在全部用来安置这些姑娘了,并且从徐家大院要了十几名丫鬟婆子负责管理这些女孩,而房子的外围则有守卫的家丁日夜巡逻。
前期虽然不需要这些姑娘在厂房忙碌,但这也并不是表明这些姑娘就可以闲下了,这么多人如果不找点事给她们干,闲得无聊的姑娘们肯定会挑起事端,于是徐卫就从洋行内购买了大批的布料,让这些姑娘们按照徐卫设计的标准尺码制作各种尺码的衣服和鞋子以及被褥,以便换下她们和工地上男工们身上穿的那些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发霉的被子。
有了这些姑娘们制作的衣服鞋子和被褥,新来的员工就可以在清洗完个人卫生后每人领取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以及两床还带着太阳味道的被子。
徐卫所买的那块空地大体上还算方正,东西长一点有一千二三百米,南北稍短,不过也有七百米左右,于是徐卫就先在西面建立了两处职工宿舍。
由于没有水泥和钢筋,于是整个宿舍区都被建立成一层的建筑,建筑都是设计成农村的那种三间式的瓦房,长度大约十五米,宽度也有五米,前面还配有五米宽的小院以便晒一晒被子和衣服。
为了方便采光,房子的正面都设有两个大窗户,安装的是上海生产的玻璃,铺位设计的是上下铺,标准配额为一百人,由于分配到波斯的一万人的护卫队前期也要住在这里,所以整个工厂要安排七万多人,需要七百多间这样的房子,大约占去整个厂房四分之一的面积。
由于机器只比徐卫的行程晚半个月,所以这样的标准宿舍只是存在于纸面上,前期所有的人员都要去建设厂房,所有的砖瓦用料也都是全部供应到建设厂房中去。
长沙虽然是一座省城,但是大部分人家的房屋话都是用土和稻子杆混合后挑起来的,比较阔气一点也是烧制的青砖和自己晒干的泥砖混用,只有像徐家这样的高门大户才住得起砖瓦房,所以整个长沙只有一座砖窑,生产出来的砖瓦连用砖量比较小的厂房区都满足不了,更不要说建造需要厂房区砖瓦十几倍数量的宿舍区,无奈之下,徐卫还得自己动手建立砖窑,烧制盖房用砖。
自己制作砖窑还需要一个准备的时间,无奈之下徐卫只得用现有的砖瓦尽量满足工厂的需要,最终在机器运来的时候完成了厂房区一半的建造以及配套的仓库设施。
对于投奔自己的码头工人,徐卫起初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当英国驻华领事拜访徐卫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因为徐卫招收工人让码头上少了很多人,耽误了许多工作,这里面就有英国的亚细亚洋行和怡和洋行的货物,这才引起了徐卫的注意。
从长沙开埠以来,本地的大豪绅大商户都没有太多的关心码头的运作,将码头视为劳心费力又没有多少油水的地方,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管理码头的都是外来人组成的帮派,但是徐卫却不这样认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能够取得政权除了依靠新军外,这些管理码头的帮派也是也是居功甚大,他们不仅给革命党运送士兵弹药,而且还出人出力直接参与,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革命之初拥有十个省都督的同盟会也是败在这些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帮派分子之手。
徐卫要做的是就自己整合码头的势力,将湘江码头的帮派头目全部送进大牢,为以后自己治理湖南清除障碍。
既然江西帮愿意做这个出头鸟,那就先拿江西帮开刀,于是徐卫就带着自己二十名洋保镖和一队一百人的护卫队杀进了金家码头,将金家码头的留守人员抓起来后砸烂了码头上金家的招牌,然后换成了徐家码头。
入驻金家码头后,徐卫立即规定码头工人的工资提升一倍,这个规定提出后,徐卫算是将长沙其余的码头得罪完了,因为工资翻倍之后码头的管理者也就没了多大的利润。
长沙虽然有二十八处码头,但是真正做大宗贸易的只有十二处,其余的码头不是来往买菜的菜农所用,就是掏粪工人的粪码头,所以徐卫想要接手的也只有剩余的十一处码头。
以前徐卫只是抢码头的工人,这些码头的大佬惧怕徐家的势力大多没有轻举妄动,但是今天徐卫竟然准备抢大家的饭碗,于是为了能够生存,这十一处码头的大佬只好联合起来反对徐卫的暴政。
一处码头的势力或许显得比较渺小,但是十一处码头联合在一起后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为了给徐卫一个教训,也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这些大佬将自己压箱底的实力全都拿了出来,竟然有一千多人的规模,当然这些人并不是进入长沙城将攻打徐家大院,这些大佬还没有这个胆量,他们的目的只是将徐卫新建的工厂破坏掉,让那些逃跑的码头工人没有栖身之地。
这些大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伙人听说他们的行动后主动找上他们,为他们提供了两只村田步枪和十几把锋利的太刀,这伙人当然就是好几次与徐卫交涉都不成功的田中次郎。
日本的税收虽然达到了五六千万英镑的总量,但是这也仅仅是纸面上的理论总量,去掉开之后却还有很大一笔的财政赤字,所以对一百万英镑的赔款相当的肉痛,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支付这笔巨额的赔偿的。
【起点小秘书主站推荐位】推荐真的有魔力,今天真的没涨收藏,悲催!!!!!!
第四十章 码头争夺战()
作者新人,求支持,求推荐收藏,精彩部分就在后面!!!
在徐卫忙碌工厂事物的一段时间内,田中次郎已经向徐卫提出了数次交涉,都没有得到徐卫的松口,甚至有几次田中次郎还一改往日的卑谦用武力威胁徐卫,不过依然无济于事。
只要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