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生理性需要,它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例如,饥饿、干渴、性、睡眠、解除痛苦等动机。人类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并且打上社会的烙印。在生理性动机中研究得最多的是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1)饥饿动机:饥饿驱使个体从事求食的活动。有机体缺乏食物引起饥饿,但缺乏食物如何引起饥饿感觉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胃部收缩是引起饥饿的主要原因。坎农(W。B。CANNON)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个气球放进被试的空胃中,然后充气使之与胃壁紧贴。当气球充气引起胃壁收缩时,被试产生饥饿感觉。但也有一些实验并不支持胃收缩就是饥饿的唯一原因的论点。旺杰斯坦(WANGENSTEEN)等人发现,全部切除胃的人仍有饥饿感觉。坦善尔顿(TEMPLETON)等人将饿狗身上的血输入到饱狗身上,发现饱狗的胃部收缩,将饱狗身上的血输入到饿狗身上,发现饿狗的胃部停止收缩。这说明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引起饥饿的原因。血液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血糖和激素含量的变化。饥饿的原因可能是血糖量的降低、内分泌的变化和胃部收缩三者的综合作用。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饥饿与下丘脑的机能有关,下丘脑对摄食行为进行高节。下丘脑有两个中枢对摄食行为调节,即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外侧区,它发动摄食活动;饱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它停止摄食活动。电生理学实验表明,刺激一个中枢会抑制另一个中枢的活动。静脉注射葡萄糖,腹内侧核放电频率较高,外侧区放电频率较低。有机体在饥饿情况下,可以看到下丘脑外侧区放电频率较高,腹内侧核放电频率较低。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都参与控制饥饿动机的行为,不能把下丘脑看作控制饥饿动机的唯一部位。“大脑的基底神经节也参与饮食行为,……大脑皮层本身,特别是额叶也参与控制吃食行为。”
社会文化条件,个人生活习惯,食物的色、香、味等也都影响着人的求食活动。生活在某地区的人,食物的品种受当地物产的限制,食物的制作方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干渴动机
干渴驱使个体从事饮水活动。渴比饥饿对个体行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人可以几天不吃食物,但不能几天不饮水,体内如果严重缺水会导致有机体的死亡。坎农曾提出口干而喝水的假设,但这个假设没有得到证实。生来没有唾液腺的人,经常口干,但并不比正常人喝更多的水;注射引起唾液腺分泌的药物,也没有减少有机体对水的需要。阿道夫(ADOLPH)的实验表明,一只狗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的缺水量与它得到水后所喝的量是相等的。这说明,狗似乎有一种正确估计自己缺水多少的能力,即个体喝水受体内需要程度的支配,而不受口干程度的支配。下丘脑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是产生渴的重要原因。将盐水注射到山羊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内,会引起山羊大量饮水,但注射纯水时,则不会引起大量的饮水,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下丘脑对机体的水平衡起调节作用。对下丘脑调节摄水的中枢的研究,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有对安德逊等人研究的报导。下丘脑的中部与前部毁伤能使动物停止饮水。直至严重脱水而死亡。这些研究表明,下丘脑中可能有调节饮水的中枢。但不同的动物可能部位不完全相同,而且部位也比较分散。渴也不仅仅由下丘脑调节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也参加调节。例如,70年代阿纳德等人的研究发现,边缘系统的隔区与饮水有关。节除隔区的主要部分或后区,动物变得极渴,并且大量饮水。
满足渴的需要的方式和饮料的品种等都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条件有关。例如,有人要清茶,有人要可乐或汽水。
2、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例如:成就、交往、威信、归属和赞誉等动机。社会性动机具有持久性的特征,是后天习得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动机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张春兴教授认为,心理性动机中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包括较为原始的三种驱力,即好奇、探索与操弄;另一个层次包括人类所特有的成就动机和亲合动机。
(1)好奇、探索和操弄: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称为好奇动机,简称好奇。引起好奇动机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或复杂性。刺激越新奇或越复杂时,个体对它也就越好奇。个体在幼小时对事物的好奇也比长大后更为强烈。
动物的行为也受好奇动机的驱使。有人曾将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在放置着白鼠喜吃食物的新环境中,白鼠总是先探索一番,然后吃食物。罗马尼斯(ROMANES)将猴子放在有野果和一只用绳子捆绑的箱子(内中也装有野果)的环境中,他发现猴子宁肯花两个小时把箱子打开,取食野果,也不去拿身旁的野果。
儿童具有各种好奇动机,在婴幼儿的行为上以3种方式表现出来:(1)感官探索。凡有新奇事物出现时,儿童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对事物进行探索。(2)动作操弄。在感官探索基础上,进而以动作操型号,推、拖、拍、抓、摸等动作,都属于操弄行为。操弄东西是在对某一事物视觉和听觉之外的触觉经验,奇特的东西会引起儿童强烈的操型弄的欲望。儿童喜欢把玩具等物拆开玩弄,主要是一种探索行为,这不能认为是破坏性的行为。(3)好问。幼儿逐渐长大,感官的探索和动作的操弄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好奇动机,他们已经学会向他人询问。在4、5岁儿童的好部表现尤为明显。成人越是愿意回答幼儿的提问,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越多。幼儿非常好问,他们经常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如“这是什么花?”、“太阳有家吗?”、“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睡觉?”、“月亮为什么总是跟我走?”等等。王瑜元同志记录了她的孩子4岁半——5岁一年中所提出的问题共4043个,这个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中涉及动物的问题最多。
埃德斯兰(R。C。ENDSLEY)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与母亲的教养态度、母亲的榜样和强化密切相关。如果母亲本身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并且经常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则子女的好奇心较强。相反,如果母亲很少与孩子交往,不去引导儿童发现,不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则孩子的好奇心就弱。伯莱BERLYNE)认为,提问和发现包含有共同因素,两者都是为了获得新的信息。有研究表明,提问和发现之间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好奇动机十分重视,因为无论是从行为发展的观点或教学观点来看,儿童的好奇动机都十分重要。成年人对大自然的奥秘不断探索,虽然有其它动机参与,但好奇动机是一个主要原因。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它好象一架强大的“发动机”那样,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本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把成就动机列入人类20种心理需要之一。并称之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难题。”麦克莱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从认知理论出发,开始探讨个人成就的归因过程,以及对成就动机的测量。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抱负水平指一个人从事活动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目标的高低。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常影响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如果一位学生估计自己能考90分,但考试成绩低于90分,那么他下次再定的抱负水平可能会低于90分。反之,则会高于90分。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B。ROTTER)认为,制约个人抱负水平的两个因素是:个人的成就动机和个人根据已往的成败经验对自我能力的实际估计。
麦克莱伦的成就动机理论被称为情绪激发理论,它带有熟乐主义的色彩。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的体验时,就能激发起个体的成就动机。他指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自己不受环境影响,并且能善于利用时间。成就动机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会取得优良的成绩。麦克莱伦把成就动机看作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且将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看作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洛威尔(E。L。LOWELL)等人的实验都表明了高成就动机组比低成就动机组成绩要好。洛威尔等人用大学生做被试,高成就动机组19人,低成就动机组21人,要求他们把一些打乱了的字母去组成普通的词(如把W、T、S、E组成west)。测试时间为20分钟,平均4分钟,分为5个时间。开始时,两组差别并不大,但随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展,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比低成就动机组的成绩明显地好。7天后洛威尔等人要求同一些被试做加法问题,平均2分钟,也分为5个时期。结果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也明显地比低成就动机组好。在该实验中,高成就动机组成绩没有出现上升现象,就是因为加法问题简单,一开始就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麦克莱兰等人对人类的成就动机作了长期的实验研究,他和阿特金森等人在1953年发表了《成就动机》一书,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确立了成就运动在人类动机体系中的地位。他们采用投射法等来研究人类成就动机,激起了后人研究成就动机的热潮。但是,他把成就动机作为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忽视了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其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社会发展方面,忽视了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影响,把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看作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这种单一决定论,显然是片面的,并且过于简单化了。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估计。他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是期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期望成功,推动我们去寻找成就;害怕失败,推动我们去避开成就情境。前者使人产生想要成功的倾向,后者使人们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
在阿特金森理论体系中,个人追求成就的倾向(Ts)是一个多重变量的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Ts=Ms*Ps*Is
公式中的Ms代表追求成功的动机,Ps代表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Ps=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0,表示确信必然失败),Is代表成功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