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确信必然失败),Is代表成功的激励值。

    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是不同的。一种人力求成功;另一种人力求避免失败。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这是因为中等难度的工作,既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足够的挑战性,能够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则倾向于避免做可能与他们比较的中等难度的工作,他倾向于挑选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因为与其他人一样不能完成任务,并非真正失败;但也可能挑选容易的任务,因为在这些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可以减少个体失败的恐惧心理。

    后来,许多学者扩展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雷陆(RAYOR)认为,过去的成就动机理论强调当前的目标,其实长远的目标对现在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应该把即时的目标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真正的成就动机是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了成就动机,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他认为,分析一个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个体成就行为的坚持性、强度和选择。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首创的,他在本世纪50年代就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一个人的失败,可以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过错。归因可以是内源的或外源的。内外源的归因中,还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是稳定的;如把成功归因于努力,这是不稳定的。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1)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的;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的。(2)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是不稳定的。(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努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韦纳又把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归结为4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如将3个维度和4个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三维度模式”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发展,并且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因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并不一定是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此外,韦纳认为,一个人的成就行为由对成败原因的知觉决定,个性特点仅起中介作用,事实上个性特点并非间接通过对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个人的行为的。许多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有:(1)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成就动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式都影响儿童的成就动机。一般地说,父母要求子女独立自主而又能以身作则,容易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相反,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就会限制儿童的独立性,较难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严格而温和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2)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成就动机较强的教师的言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评语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有效方法。一般地说,教师除了给学生评定等级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以适当的矫焉或相称的好评。(3)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4)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成就动机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成就动机弱。(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个人如果认为工作过难或过易,都不易激发成就动机;认为工作难度适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时,成就动机最强烈。(6)个性因素影响成就动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成就动机有深刻的影响。(7)群体的成就动机的强烈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当国家经济繁荣兴旦时,人民的成就动机就会提高。相反,就会降低。竞争激烈的地方,人们的成就动机相对强些。

    (1)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人类的交往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人要参加社会生活,要劳动,就必须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际交往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沙赫特(S。SCHACHTER)用64名女大学生作被试,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让实验组的女大学生看一个身穿魄实验服装的实验者,并且在房间里布满了各种电器设备。告诉被试,实验是有关电击的问题,电击会伤害人,使人痛苦。控制组则尽量使被试感到轻松,并且告诉被试,电击不会感到不舒服,只会感到一些发痒或需震颤的感觉。在恐惧激发和测量后,要求被试在实验室里等候,让他们自己决定,她是否要同学作伴,还要她们说明选择的强度。结果表明,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越是恐惧,合群倾向越强烈。

    人类的交往活动也与忧虑有关。曹尔诺夫等人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把被试分成4个组:高度恐惧组、低度恐惧组、高度忧虑组和低度忧虑组,进行合群倾向测验。在实验时,实验者使两个忧虑组都没有任何恐惧的感觉。结果表明:恐惧与忧虑对合群显示出相反的效应,高度忧虑组的人较低忧虑组的人倾向不合群,他们和别人在一起时会使忧虑增加,因此回避他人。由此可见,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许多研究表明,影响交往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是综合在一起的,但其中每种因素所起作用是不同的。

    (2)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J。M。SAWREY)和特尔福德(C。W。TELFORD)把社会性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两大类,这两类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

    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具有:(1)引起学习的作用;(2)维持学习的作用;(3)强化学习的作用;(4)调整学习的作用。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的作用是:(1)强化学习;(2)集中注意;(3)快速反应,即学习动机强的学生,用于学习准备的时间较少。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制约。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10059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我国各类学校中各年级男女学生的学习动机总趋势是一致的,有四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占15%;(2)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占18%;(3)学习为了个人前途,占23%;(4)学习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占44%。可以看出第(4)种类型比例最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为我国实惠“四化”、“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作贡献。

    湖北大学胡德辉教授调查了武汉地区7所高等学校的536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现具有下列特点:(1)学习动机的内容十分复杂和多样。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有远景动机,也有近景动机;既有正确动机,也有不正确动机,计有40种左右。而他们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而学习;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学习;为争取个人的幸福生活而学习,等等。(2)学习动机中远景性学习动机居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按照学习动机所指向的目标在时间上的远近加以划分,把指向校内学习期间的目标作为远景。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远景性的学习动机所占比重最大;中景性的学习动机占比例次之;近景性的学习动机所占比重最小。近景性学习动机往往受远景性学习动机所支配。(3)远景性学习动机直接受人生观所支配。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其远景性动机和他们的理想、人生观的内容非常相似。(4)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我国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新时期,因此大学生希望在专业上成名成家的学习动机比较普通。此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青年期心理特征。如“为了珍惜青春年华而学习”等等。(5)具有性别差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如以个人荣誉、社会威望和成名成家为学习动机者在男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和强烈。

    (二)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动机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前者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持续作用的时间长,比较稳定,影响的范围也广;后者常由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持续的时间短,常常受个人的情绪影响,不够稳定。例如,一位大学生立志要为一位经济学家,这种动机是长远的、概括的;而仅仅为了一次考试得高分,这种动机就是暂时的、具体的。人既要有远大目标,也要有近期目标,并将这两种动机结合起来,并且使长远的、概括的动机成为主导动机。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动机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高尚动机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低级动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发利益,不利于社会发展。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动机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通常对活动具有决定作用,辅助动机则起加强主导动机,坚持主导动机所指引的方向的作用。个体的活动为这两种动机所激励,由动机的总和支配。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性,动机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有一些动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但能影响人的活动。定势就是这样一种潜意识动机。在人类动机体系中,意识动机起着主导作用。

    一、动机理论

    早期的动机理论,实质上都是人性论的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